他评
如果说,蒙台梭利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并不夸张,哥伦布发现的是外在的新大陆,而蒙台梭利发现的是内在的---孩子心灵里的新大陆。
这的确是一项重大的发现,正像美洲大陆对于哥伦布,万有引力对牛顿一样真实。使她闻名的就是这个发现而不是她的方法。”  
                                                    ——E.M.Standing

蒙特梭利其人其事
玛丽亚·蒙台梭利对很多人来讲并不陌生,许多幼儿园都有“蒙班”,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蒙台梭利学校或蒙班去上学,学费也比普通学校的学费略高。
但是,究竟什么是蒙台梭利呢?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因而也有许多的误解。有人说它是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殊教法,有人说它是为有钱人开的贵族学校,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连锁学校的名字。
其实,蒙台梭利主要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在尊重孩子独特的个体发展的前提下,孩童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里,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蒙台梭利还是一个人的姓。蒙台梭利这个人、她的发现及应用、她的教育理念以及她为孩子们设计的教具等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蒙台梭利的内涵。
玛丽亚· 蒙台梭利是在幼儿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先驱者之一,是意大利第一个女医生博士。
* 1870年生于意大利安科那省。她的父亲是个贵族后裔,母亲是意大利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兼神父的安东尼·史托普尼的侄女,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母亲从始至终都是蒙台梭利的支持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她从不怀疑女儿自己的选择。因此,玛丽亚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有自己的主见。她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打算以后做个工程师,后来,她又被生物学深深地吸引,最后决定去攻读医学。
年轻的小姐要读医学,那是当时人们没有听说过和想过的,也是那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勇气,玛丽亚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意大利第一个进入大学医科的女性,并争取到一份奖学金。
她求学的路,十分坎坷。她是班里唯一的一个女生。男同学的偏见、嫉妒、不合作都没难倒她,最苦的是当时社会不能接受男女同学一起解剖尸体。她常常要一个人在一个装有尸体的房间里度过几个小时,特别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更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有一天她面对眼前的尸体,想到父亲的反对,她几乎要崩溃了,她决心找一个容易的工作。她走出解剖室,想放弃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在她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空旷的公园,她一边走一边想着她的决定。
她走过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和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当那个蓬头垢面的职业乞丐向蒙台梭利伸手要钱时,蒙台梭利却被她身边的孩子吸引住了:只见这孩子坐在地上,正玩着一张小色纸。
他玩得那么专注、那么快乐,为他所拥有的毫无价值的色纸而满足。蒙台梭利注视着这个幼小的灵魂,突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悟涌上来,她转过身去,直奔解剖室,从此不再回头。
* 1896年,玛丽亚·蒙台梭利从罗马大学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 毕业后,她在罗马大学附属的精神科诊所做助理医生。在这期间,她对弱智儿童的问题发生了兴趣,通过与那些弱智、低能儿的接触、观察、研究,她发现,这些孩子的环境剥夺了他们自然渴望的感官刺激因而有这样的境遇。
她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国著名的学者伊塔和塞根的著作。她相信:“心智上的缺陷是教育上的问题而不是医学上的问题。”
* 1899年,在杜林举办的第一次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发表演说。她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的教育部长的支持并邀请她作一连串的演说,并促成了国立启智学校的设立。
* 1899年至1901年,她在此校主持了两年的校政。两年间,她在同事的协助下,不但培训了一批观察及教育智障儿童的老师,而且她自己完全投入实际的教学及研究中。
她每天从早到晚,和孩子们在一起,晚上又通宵达旦地做笔记,分析、思考并预备新教材。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原本与精神病人关在一起的弱智儿童不但学会了读和写,甚至和正常的儿童一样顺利地通过了公立学校的考试。

* 1901年,蒙台梭利离开了启智学校的工作,并考虑教育正常儿童一事。为了装备自己,已是罗马大学的讲师的蒙台梭利,又重新做起学生,主修哲学、心理学等课程。
* 1904年,她在罗马大学当教授,主讲四年的人类学,并发表《教育人类学》一书。她一直认为,若将她曾成功地运用在智障儿童身上的方法用在正常孩子身上将能获得极佳的效果。
* 1907年,她被邀开了第一所“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窟里一个简陋的公寓房间,同着六十位贫穷、无人关怀的孩子一起拉开了幼儿教育史上崭新的一幕。
在工作中,通过对孩子们细心的观察和科学的研究,蒙台梭利发现零到六岁的孩童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来构建自己。
那些曾像野人般的孩子却有着奇特的心智集中现象。
他们喜欢重复,喜爱秩序,喜爱宁静,喜爱工作甚于游戏,从工作本身得满足而不必用糖果为奖赏;他们选择自由并有自发性的纪律;有个人的尊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并且这些四五岁的孩子,在没有人教导下,自然地爆发出写字的兴趣。
这些贫民窟里的孩子们如此奇迹般的变化吸引了许多的来访者,连莎弗依的玛葛莉塔女皇(Queen Margherita of Savoy)也极感兴趣,花了好几个小时去观察儿童。

她并预言道:“我们从这群小孩子身上所学到的将带来一种新的生活哲学。”阿根廷驻意大使也亲自造访。有关这群神奇小孩的消息,很快传遍意大利,然后是全世界。
各国的著名刊物纷纷刊登有关报道,造成极大的影响。许多人从各国写信或亲自来到罗马,要求更多的指导。这些人中,许多是美国人,并邀请蒙台梭利来美国授课。

* 1914年,她只身乘船来到美国。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麦克劳杂志老板麦克劳先生要求她定居美国并帮她设立蒙台梭利机构及学校。蒙台梭利不想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环境及某一特定的国家而将妨碍她在未来国际性工作中的自由行动权利,因此她拒绝了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建议(构想)。
* 不久后,她第二次应邀来美国讲学,她受到了令人震惊的热烈欢迎。抵达不久,她就成了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家中的座上客。爱迪生对蒙台梭利的工作非常赞赏。
* 不久,美国蒙台梭利学会成立。由发明电话的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担任主席,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女儿玛格丽特·威尔逊(Margaret Wilson)小姐担任荣誉秘书。
她的著作很快被翻成多种文字。在俄国开办了一所专供贵族的孩童就读的蒙台梭利学校。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也陆续开办了类似的学校。
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英国、奥地利、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纷纷安排蒙台梭利为教师开办训练班,很多国家都相继开设蒙台梭利学校。
有一天,蒙台梭利收到一个窄窄的,外观平常却是鼓鼓的信封,上面贴着中国的邮票。当她打开它时,发现里面有一条刺绣丝绸及一封中国妇女写的信:
亲爱的蒙台梭利博士:
我无法表达我读完您的书后的喜悦。我一直认为对待孩子,应像您一样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做自己的事。大家都说我疯了,因我一直觉得一种新的学校,新的教育会诞生。现在我知道我对了。一点小小的礼品代表我的尊敬及谢意。
(摘自《玛丽亚·蒙台梭利—她的生活和工作》)
蒙台梭利晚年仍然不减当年。她周游列国,开课、演讲。
* 1947年,七十六岁高龄的蒙台梭利以“教育与和平”为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
* 1949年,她首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其后又两次被提名。
* 1950年,在佛罗伦斯召开的教科文组织大会上,该组织的署长赞誉她为教育与世界和平的象征。
* 1952年五月她逝世于荷兰,享年八十二岁。
本文摘自吴晓辉老师著:《0-6岁敏感期影响孩子的一生》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Grace晓辉老师课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