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一则“32岁青年凌晨突发疾病,遭120拖延54分钟后身亡”的帖子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关注。
死者家属称:自己的儿子今年32岁,租住在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2022年年5月11日凌晨突发胸闷胸疼且难以缓解,于是拨打120求救,结果120以疫情管控等原因多次拖延出车,直到54分钟后才赶到现场,导致患者救治延误并最终死亡。
事情引发公众关注后,北京顺义区政府立刻做出反应,宣布对急救分中心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停职,接受调查。经过2天调查后,官方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对4名相关责任人做出如下处理:顺义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王新兵、顺义区医院院长赵跃华被处分,顺义120急救分中心主任赵雪田被撤职,120值班车组医生刘晓云被开除。
被处罚的4个人中,120值班车组医生刘晓云受到的处分最重,被直接开除。
可以确定,刘晓云医生背负上这样一个处分后,将来的职业生涯肯定会步履维艰,甚至可能被迫离开医疗行业。
作为一名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医疗行业老兵,我想给被开除的刘医生,喊一声冤枉!
在具体评论这件事情之前,我想说两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第一:新冠疫情对医疗行业的冲击是客观现实,对此我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
最近这段时间,在中国大陆,“清零”与“共存”之争已经近乎白热化。很多人已经不是在理性客观的讨论问题,变得越来越偏执和偏激。

最近几天,甚至有大量的“共存”派拿朝鲜的数据做依据,宣扬新冠不过是大号感冒,根本就不可怕。
在这种氛围之下,很多问题失去了冷静和理性讨论空间,也使得很多原本非常简单的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从西安到上海再到北京,每件因为疫情防控措施导致患者救治延误的不幸事件,都会成为偏执的“共存”派攻击“清零”政策的借口。在这些人口中,患者的不幸不是疫情造成的,而是“清零”政策造成的。只要放弃“清零”政策,就会天下太平。

而这种借助不幸事件攻击“清零”政策的做法,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好的现象:某些部门为了证明“清零”政策是对的,就把造成悲剧的责任完全推到当事医院和当事医生身上,以完全不合情理的严厉处罚回应公众的质疑。

在我看来,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就像中国铁路系统如何提高效率都无法避免春节返乡潮期间人满为患一样,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无论采取哪种应对措施,医疗体系都不可避免的会承受巨大冲击,医院救治效率和群众就医体验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这种冲击,可以通过全社会,包括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减轻,但无法完全避免。

那些“既要~又要~还要~”的指令,那些“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的要求,可以视为美好的愿望,也可以视为努力的方向,但并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

如果可以,我希望顺义区政府既要快速清零疫情,又要不对群众生活造成任何不便,还要保持经济不受任何负面影响。

这种要求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在疫情这个外在压力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哪种应对措施都无法避免医疗资源的耗费,无法避免医疗体系受到巨大冲击。
顺义这起“120延迟救援致死”事件,从家属拨打120电话到救护车到达,用了54分钟,围观群众普遍觉得无法接受。
很多可能不知道的事,选择了和新冠“共存”的英国,这种等候时间现在完全就是常态。根据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数据:
2022年3月份,英国紧急事故的救护车平均响应滞后时间为1小时1分,比目标值(18分)高了三倍。
2022年4月份,英国紧急事故的救护车平均响应滞后时间为51分,其中10%患者的等候时间超过两小时。
新冠疫情对医疗体系的冲击是客观现实,对此我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承认“清零”政策的一些措施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医疗行业运行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是实事求是,是尊重客观事实,不等同于否定“清零”政策。
第二:对基层普通医务人员,不能要求其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责任。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医疗行业的很多常规流程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做出了重大调整。既要最大限度保障医疗体系正常运转,又要坚决避免疫情通过医疗系统传播和扩散。
原来的运行多年的常规流程被打破,大家必然存在一个磨合适应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无论多么惊才绝艳的领导都无法做到算无遗策,都无法在制定新的规则制度的时候做到面面俱到,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疏漏。

这些新的流程和规定,肯定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的磨合,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在磨合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个别的悲剧,很难完全避免。
在新的流程和规则完善之前,基层医务工作者难免有时候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甚至出现差错。
在碰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表现出超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够创造性的完美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现实。
我们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老百姓,我们也不能要求普通医务人员承担与其能力不相称的责任。

我们只能以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老百姓,我们只能以普通医务工作者的能力标准要求刘医生这样的基层普通医务工作者。
我们不能要求刘医生这样的普通基层医务人员,独自创造性的完美解决所有特殊形势下的新问题新麻烦。

只要刘医生做到了普通医务工作者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就不应该被过于苛责。
下面,我们来复盘一下这起悲剧事件。
2022年5月11日3:38,一名身在管控区的青年,因胸痛呼叫120;3:41,值班车组医生刘晓云团队接到任务单;4:25,值班车组出发,7分钟后到达现场。
从接到任务到出发,刘晓云医生的值班车组“耽误”了40多分钟。实话实说,如果没有这40多分钟的延误,患者存活的机会确实会大大增加。
但问题在:刘晓云医生“耽误”这么久,是因为不负责任么?是因为私自脱岗么?是因为玩忽职守么?
不是的,这40多分钟时间里,除了一开始询问患者病情之外,刘晓云医生及其团队都是在拨打各方电话,寻找能接收患者的医院。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先接上病人再联系医院不行吗?
问题是,如果不能落实有救治心梗能力的医院,病人上了救护车,也只能在车上空转。如果救护车到了医院被拒诊,或者救护车在路上始终联系不到接收医院,那引起网民愤怒和声讨的,将是另外一个悲剧故事。
3:46-3:57,刘晓云先后4次拨打顺义区医院(顺义120急救分中心上级主管单位)发热门诊电话,总机接通,分机均占线;3:58,区医院发热门诊电话接通,反馈称将要接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目前无法接诊。
随后5分钟内,刘晓云两次拨通顺义区区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电话。第二次接通后,该院研判回复“救治能力较弱,建议送往其他医院治疗”。
4:17,刘晓云电话请示顺义120急救分中心副主任,被要求车组立即出车前往救治。4:32,值班车组达到现场,病人已经躺在路边。经急救处理后,转运到顺义区医院急诊室。7:24,患者被宣告临床死亡。
梳理一下事情经过不难发现:
这起悲剧的根源,是疫情防控期间,整个120急救链条没有被事先理顺,导致刘医生这样的基层急救人员无所适从。
120接到病人该往哪儿送,这个问题不应该由基层急救人员来解决。相应的,因为不知道该把病人往哪儿送而延误了治疗,基层急救人员也不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接受最重的惩罚,尤其是足以毁掉其整个职业前途的严厉处罚。
作为一个急救医生,刘医生的表现或许不够完美,但是,回顾整个流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医生,他没有脱岗,没有不负责任,没有见死不救。相反,他一直在积极的、努力的,竭尽全力的为患者寻求解决方案。
当然,如果刘医生在碰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能够表现出超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够创造性的完美解决问题,那就更好了。
但话说回来,这种能力,开除刘医生的各级领导就有吗?
如果有,为什么事先不梳理好急救链条,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刘医生,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