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5 月 30 日的《纽约客》封面上,一位戴宽沿草帽的女士漫不经心地搅拌着菊苣咖啡,刚出炉的糕点也没能阻止她四处张望,仿佛周遭一切都令她好奇。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你便知道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初夏度假瞬间。
果然是旅行特辑。
再一次,《纽约客》仅用一张封面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城市生活侧面。从 1925 年发行第一期开始,封面虽然在不同编辑手下有过风格和取向的变换,但它想要向人们展示纽约生活的初心,却始终没有变过。
无论是幽默、讽刺、抒情还是描绘,《纽约客》观察下的纽约,是一座永远会令人向往的城市。你可以读出纽约、甚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瞥见普通纽约客的琐碎日常。那些没有、也无需文字说明的封面,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自由与野心,和生活在其中的无奈与珍贵。
● Mark Ulriksen,2022
● Adrian Tomine,2018
● Roxie Munro,1988
● Arthur Getz,1955
尚不去讨论扎实的采访报道、诙谐幽默的讲故事能力以及自由优美的风格化写作,光是封面这一项,就称得上是《纽约客》的招牌。
毕竟,哪怕是从来没有亲手翻过这本杂志的人,也都会看过它的封面。
也从没有一个城市,能像纽约一样,被一本杂志的封面一次次界定,也因此被一次次仰慕
其他城市按耐不住了。创意人士们开启了一份轻巧的致敬,将《纽约客》的封面视作一个艺术门类,想要将其中的创造力传递下去
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是总喜欢开纽约人玩笑、也经常被纽约人开玩笑的,巴黎人。
2013 年,Aurélie Pollet 和 Michael Prigent 还只是两位年轻的插画师。
和全世界其他插画师一样,《纽约客》在他们心中是一本业内圣经。作为“一份丰富而权威的索引”,不少插画师因其入行,甚至把登上《纽约客》封面视为职业目标。
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他们更希望能用创作为巴黎做同样的事情。
于是,《巴黎人》(The Parisianer诞生了。
《巴黎人》是一本只有封面的虚构杂志。至今,已有超过 200 位艺术家、设计师和插画师加入这个艺术项目。为了避免题材的重复,两位创始人会从草图阶段就开始与艺术家们保持密切联系。
每一张《巴黎人》封面都是主观的。唯有创作者按照自己的观察、理解与积淀去诠释巴黎,才会给读者带来惊喜。但与此同,最好的效果是人们在体会到惊喜的下一秒,转而意识到这些故事又是如此合理——“没错,这就是巴黎。”
埃菲尔铁塔不出所料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巴黎地标。
“铁塔什么也不是”,法国作家、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这样说。但正因它具备一种“无用之美”,才得以长久地承载所有人的想象。在《巴黎人》封面上,它是位优雅的淑女,是不间断凝望城市的眼眸,是可以被一盒火柴点燃的夜之灯塔。
● Ghislain Garlin
● Alexios Tjoyas
● Tom Schamp
● Marc Boutavant
● Juliette Baily
● Thomas Baas
也许,再没有另一张图可以精准幽默地表现出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人的意义——哪怕是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大作《世界的起源》就在眼前,真正的巴黎人眼里也只有铁塔。
● Magali Attiogbé
不只是埃菲尔铁塔。巴黎皇家宮殿黑白相间的条纹立柱、凯旋门、杜勒里花园、国民议会大楼、在冬季会变身为溜冰场的巴黎大皇宫......这些游客们的心之所向,都不过是巴黎人生活的一幕幕背景。
● Icinori
● Lou Rihn
● Caroline Gamon
● Lucas Harari
● Tom Haugomat
● Yann Kebbi
还有巴黎的屋与灰色的屋顶:
● Clément Fabre
● Adrien Thiot-Rader
在沙龙文化的发源地,艺术、文学、历史和哲学总是谈话的重心:
● Charlotte Trounce
● Emiliano Ponzi
● Edmond Baudoin
● Benoît Preteseille
也谈论政治和气候变化:
● Charlie Poppins
● Morgane Bader
当然,在巴黎,我们还要谈论爱情。那些可能会与爱人相遇的方式:
● François Maumont
● Laurent Kling
那些约会、争吵,以及共同消磨的时光:
● Michael Prigent
● Amélie Falière
● Gwendal Le Bec
● Hubert Poirot-Bourdain
但,哪怕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人们也还是会感到孤独。
● Jean-Luc Marçais
● Lionel Serre
也别错过一些藏在细节中的法(fà)式幽默与机敏。可能法国人一个共同的疑惑是:难道汉堡会比法餐好吃?
● Quentin Vijoux
以及,“在我们巴黎,连屋顶和咖啡都能说会道。”
● Camille Besse
虽然《巴黎人》大多数的封面都于 2013 到 2015 年间完成,但他们在今年公布了 11 张全新封面,庆祝这座城市正在慢慢恢复生机(紧跟时代,《巴黎人》也涨价了)。
● Charlotte Molas
尽管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但线条、色块、构图、任务和跳动在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证明了它们拥有讲好巴黎故事的能力。
仅仅用封面,《巴黎人》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座城市无可否认的魅力与诱惑。

2015 年,备受欢迎的《巴黎人》把展览开到了国外,也自然将“仅有封面的虚构杂志”这一概念传送到了地球的另一头——东京。
● David Robert
彼时,居住在东京的英国插画师 Andrew Joyce 正在运营一个小网站,发布一些身边艺术家朋友创作的有关东京的图像。法国艺术导演 David Robert 觉得不如在这个基础上,仿照《巴黎人》的概念制作一本独属于东京的虚构杂志。
● Tatsushi Eto 
两人一拍即合。后来,日本插画师 Tatsushi Eto 加入团队,向《纽约客》和《巴黎人》进行双重致敬的《东京客》(The Tokyoiter就这样拿下了接力棒。
他们从朋友开始邀请。插画师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群体,他们了解彼此的风格;更重要的是,没有预算和盈利,只有朋友会更愿意答应一次免费的创作邀约。
《东京客》几乎不在风格、形式、题材和截稿日期上立下任何规则,除了一点——你必须住在、或者住过东京。
● 《东京客》上传的第一张封面,致敬《纽约客》1925 年发行第一刊时的封面
除了在封面尺寸和杂志字体的设计上都更靠近《纽约客》,《东京客》还受到其增强现实与动画封面的启发,收录了更多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的作品
比如,以像素艺术闻名于 IG 的多媒体艺术家 waneella 就为《东京客》创作了一幅隐约闪烁的街巷夜色(多等一会儿,会有火车驶过):
● waneella
英国动画师 James Curran 在东京居住时,每天会以一件生活小事为灵感制作 GIF。他对“智能马桶体验”的精准捕捉,相信一定有人和他同感。
● James Curran
中国插画师 Xi Nan 为日式露天桑拿着迷。在她笔下,水池中的泡沫像柠檬,雾气萦绕着所有赤裸的人,时间仿佛停止了前行。
● Xi Nan 
再比如,虽然看起来不像,但 Miwa Goto 这幅纪念德川家族的封面,完全是由旧牛仔服制作而成的。
● Miwa Goto 
形式上的新意固然可以吸引眼球,但《东京客》也明白,真诚而别具一格地去诠释东京生活,才是更为核心的任务。
于是,在《东京客》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在谈论日本时无法绕过的拉面:
● Shindo Keiko
● Maximillian Piras
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售机和夹娃娃机:
● Hennie Haworth
● Papoulas Douradas
让人会幻想骑上去是什么感觉的鲤鱼旗:
● Gustavo Dorietto
● Sophie Marie Pulkus
总会有奇妙故事在发生的便利店:
● Benjamin Mills
● Dao Nguyen
街头上形形色色的东京人:
● Tilly
● Ryoko ichikawa
以及梦幻的都市霓虹与并不会让人觉得过分孤独的夜色:
● Molly Maine
● Elora
年轻的潮流总能找到可以扎根的角落,但传统的东京底色也从未消失:
● Grace Lee 
● Fern Choonet
甚至,新与旧在这个城市总能发生对话。碰撞而出的错落、奇幻和神秘,便是人们迷恋东京的理由。
● Thomas Gibault
来自葡萄牙的 Vasco Mourão 曾在东京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最繁华的街区兜兜转转,只为研究那些混乱之中又有无穷活力的店铺招牌。
有趣的是,他完全不懂日语,在画下这些字符时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他依旧感受到了记录与创作的必要性
● Vasco Mourão
一座拥有生命力的城市,永远会激发人们创造的欲望。人们努力地与它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一个谜语。
如果恰巧也有人能读懂这些暗号,便是城市本身能为人们制造幸福的最好证明——这是《东京客》已经完成的事情。
终于在 2019 年,这场“城市接力赛”来到了上海
Benoit Petrus 和江蓉共同发起了《上海人》(The Shanghairen 项目。在官方网站上,他们直接地表示:“......是向《纽约客》杂志标志性的插画封面致敬,亦是《巴黎人》和《东京人》的灵感延续。”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百余位中外插画艺术家眼中的上海。
总是懒洋洋的老弄堂和梧桐树:
● AMAO
树荫下的法租界:
● Feng Yu
幸运到没有被拆除的、杨浦公园里的大象滑滑梯:
● Zhongwen Hu
晴天时,晾满了衣服和棉被的老房子:
● Yu-Hsuan Wang
● Changxin lee
独自坐落在市中心的静安寺,给匆忙的都市人带来一些平静和温柔:
● Wolunwolun
以及夜色下标志性的外滩天际线:
● Wang 17
还有一些独属于上海人的城市记忆
之前每逢夏日一定会出现,但也渐渐在城市中消失的卖花老人:
● Ard Su
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双反相机:
● Yu Leng
初次拜访时一定会被震撼到的人民公园相亲角:
● Karen Yao 
早高峰时期要和大家挤来挤去的地铁 2 号线:
● Mi wang
以及,烟火之气:
● Bowen Tan
● Ailadi
● Yulong Lli
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城市互动,而一座城市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鲜活。生动而丰富的上海,相信很快就会回到我们身边。
● Domo Zhao
● Sebastian Correa
● Xinmei Liu
别急,接力赛还没有结束。
创办了《上海人》的 Benoit Petrus 和江蓉没过多久就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值得用笔触去讲述的城市——北京
此刻你知道,在这本名叫《京誌》(The Beijingren的虚构杂志中,一定会看见天坛、长城、铜锅涮肉,以及......豆汁焦圈。
● Jarjar Lee
● Harrrmoni
● Silver
● Sara Liang
这里四季分明,每一瞬间的美都仿佛要在下一秒溜走,让人总想紧紧抓住此时此刻。
春天柳枝刚抽出嫩芽,一阵风就能使人身心放松:
● Julie Jade Noens
盛夏,颐和园的湖面开满了莲花:
● Ikkonz
秋日午后的光会给胡同染上金黄色:
● Momo Wang
而到了冬天去什刹海溜冰,所有人都仿佛回到了童年:
● Nelson Guan
北京不只有快节奏,也有一些独特的浪漫和轻松。比如去北海公园划船的年轻人,让一些心事被太阳烤得暖洋洋:
● 胡钟文
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唱片店,也许就见证过一段最为耀眼的摇滚乐历史:
● YOUYE
以鼓楼为背景,老夫妻在屋顶自在地练习交谊舞,老式收音机播放的音乐也钻进了别家的窗子:
● Peter Zhao
常采用苏联风格尖顶三层小楼设计的家属院,总有浓密的树荫,和孩子们开心玩闹的笑声:
● Yuchen Zhang
这个古老又时常令人意外的城市,也给了插画师们新的灵感去解读生活。比如,用京剧戏服的元素去表现北漂男女风风火火的打拼状态:
● 梅野野
再比如,让公园里活力十足的健身大爷为监控装置提供电力:
● Bird Killer
以及大胆想一想,如果胡同被猫猫狗狗占领了会怎么样?
● 阿仁 Aaren
看到这里不禁在猜,封面上特意用小一号的“E”衬托出来的“R”,也许是在暗喻那一抹浓重的京腔京味儿吧。
● Bali Meng
从纽约、巴黎、东京、上海再到北京,一幅幅插画不再只是插画,也不只是一张虚构杂志的封面,而是一个个或真实或奇幻的城市生活碎片
看着这些“假封面”,仿佛走进了城市里最隐秘的街巷,仿佛与形形色色的本地人擦身而过,仿佛正在不起眼的小饭馆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行一次味觉冒险。
那些并不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们,也能因此完成一次对陌生地点的探索——这也许就是杂志封面永远具备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那么,下一个接过接力棒的,会是哪个城市呢?☁️
撰文:
玛鯊
版式:
Andy
想要《怪奇物语》联名腕表,也期待更多“时间机器”重现
吃蘑菇前我都会跟它说会儿话,因为我知道它是活的
奖杯,还可以被设计得更有意思吗?
《妈的多重宇宙》果然出电影周边了,我们果然已经买不到了
又要搁家里办公了,哪把椅子能让你忘记腰和屁股?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