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徐。
最近有一个传闻,是以聊天截屏的形式出现的。
据说有一个科技公司建立仿真模型来模拟某产品的物理性能,请来了六个博士组成团队,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四个多月过去了,毫无进展。
后来,有人提出找韦东奕帮忙。
他仅仅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问题解决了。
仿真数据和过往真实实验室的数据匹配率为99.8%。
科技公司十分感激韦东奕,想付给他报酬,不料韦东奕却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没必要给钱。
无可奈何之下,该科技公司只好给韦东奕的交通卡充了钱,以示感谢。
不过,日前韦东奕接受采访,表示并无此事,完全是假的。
“确实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
一条假新闻,却引来那么多人的传播,可见人们对韦东奕的崇拜。
韦东奕是谁?
何以让人相信他能解决困扰六个博士四个多月的难题?
他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在数学领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人称“韦神”。
韦神的诞生
关于韦东奕,网络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有个学期,韦东奕担任了某门课的助教。
开学初,老师向同学介绍:“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寥寥数语,展现了韦东奕不俗的实力。
韦东奕高中的班主任张永华曾表示:“国际大赛,他只要参加就是金牌,只要参加就是第一名,我们真的太需要这种数学人才了!”
韦东奕的实力,可见一斑。
韦东奕对数学的兴趣来自于他的父亲。
韦东奕的父母都从事数学科学方面的研究,父亲韦忠礼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数学教授,曾经担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
韦东奕的母亲叫俞蓁,在山东建筑工程大学工作期间,她曾发表《四维画法几何中的直线与三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诸多论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韦东奕读到了一本叫做《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的时候,就深深为数学所着迷。
有博主分享过韦东奕的一件轶事:
据闻韦东奕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们写周记。
韦东奕某篇周记是这样写的——“周末闲来无事,站在家中阳台上向下望去,看见一只青蛙在那里一蹦一蹦,看那青蛙的运动轨迹多么的像双曲螺旋线。
引理1、2、3、4。
证明:xxxx ”
故事真假难辨, 不过韦东奕对于数学的热爱却是真的。
初二的时候,韦东奕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数学天赋。
他的老师发现之后,就让韦东奕加入了山东师大附中的奥数训练队进行训练。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初中免试直接升入山东师大附中就读高中。
2008年7月,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韦东奕以满分获得金牌。
这一年他才刚刚升入高一。
此前,他经过8场大考,共24题的考验,进入了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
同时参加集训的还有曾经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张一甲。
他回忆:“那时我常有在4小时内只完成2道甚至1道的情况,依然不惭愧。而韦东奕创造了24道题完成23道半的记录,(唯一没解出的那半道其他队员更是全军覆没),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叹为观止。”
极高的数学天赋连老师都赞不绝口,被老师评价为“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
也是这一年,他被北京大学预录取。
韦神之外
左手握一支钢笔,右手握一支铅笔。
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着前仰后合、上下起伏,彷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世界或高维空间。
这是解题时的韦东奕。
全神贯注。
在数学领域,韦东奕无疑是闪闪发光的星。
然而数学之外的韦东奕,在一些人眼中却变得普通,甚至泯然众人矣。
韦东奕不在意外在的物质条件。
初入北大的时候,他时常还穿着高中的校服。
他还很节俭。
一年四季,他都只拿着一个大大的矿泉水瓶子。
里面装着的,是温开水。
原因无二,只为环保。
不注重外在的享受,日常的饮食韦东奕也是能简则简。
别人看到他在食堂吃饭,永远都是馒头搭着一两个简单的小青菜。
他基本不吃肉,因为他觉得那是杀生。
简单的生活方式之下,藏着一颗怜悯的心。
他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不看电视也不用微信。
唯一称得上娱乐的,就是听收音机。
解数学题之余,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着收音机去一个个宿舍拜访,将同学的书全部看一遍,确定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会离开。
敏而好学,虚怀若谷。
尽管他于数学上有不同寻常的成绩,但是每每别人夸赞他的时候,他却总是笑着推说没有没有。
“我也没那么厉害啦。”
别人有不同的问题来请教他,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别人讲解。
有人猜测,这样一个学神在生活中,是不是会自视甚高,目无下尘?
可是他的同学却说:“韦神是我见过最谦虚可爱的一个。”
除却数学上的天赋,韦东奕其实和芸芸众生没什么两样。
他也曾有过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
当时还是他妈妈专门申请了停职,从山东到北京,专门陪读了两年。
就像北大的一位副院长所评价的:“其实韦东奕完全正常,跟我们平常人哪些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数学太好了。”
舆论中的韦东奕
韦东奕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据说哈佛大学曾提出免考英语、破格邀他入学。
不过韦东奕表示,“网上有些消息是假的。关于哈佛那个,可能有些人这么认为,但没有明确这么说过,哈佛没找过我。”
之所以隔了那么久才辟谣,也是因为他很少上网,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为谣言的缘故。
他不希望被外界所打扰,“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
然而,当一个人有了流量,便有无数人群拥而至,试图榨干他。
于是人们开始挑剔韦东奕,有人嘲笑他走路的姿势;有人调侃他的外貌。
甚至连上学都成了韦东奕的错。
人们热衷于造神,然后再从神身上挑出错处,以此否定有能力者的存在,宽限自己的不足。
可是,这样的关注,无论是好意还是恶意,对于韦东奕来说,原本就是过眼云烟。
老徐不免想到了有“数学怪人”之称的陈景润。
和韦东奕一样,陈景润也毫不在意自己的外表。

终于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头发太长了,才想起要去剪头发。
结果却在理发店看书看得入迷,等到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人家理发店早就下班了。
他也专注。

有一次,陈景润吃了早饭,就带了点吃的上图书馆看书。
一看就看到了天黑。
图书管理员大声地喊了好几遍:“下班了,关门了!”
陈景润都没听见,专心致志地沉浸在书中。
等到天彻底黑了,陈景润还犯嘀咕,怎么今天天气那么奇怪,一下子就天黑了?
然后,他就打开了灯,继续自顾自的看书。
天才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犯迷糊,也会有短处。
他也节俭。
日常的饮食除了馒头就是面条,父亲一件旧的棉大衣,陈景润一穿就是20年。

为了避开不必要的消费,他甚至不刷牙,少洗澡,理发就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使得他的屋子总有异味。
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何尝不古怪,就连陈景润的好友都觉得他实实在在是个怪人。
但就是这样的怪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潜心推算后发表了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受到了国际数学界极高重视,甚至被英德两国写入数学书中,并命名为陈氏定理。
假如我们一味地热衷于造神,当他们露出凡人的一面的时候,就让舆论再次反噬他们,企图扒下所有的光鲜,以证明世上本无完人。
岂不是人人都泯然众人。
过多的关注和舆论对韦东奕来说,其实就是累赘。
就连韦东奕的老师也呼吁不要过多地关注韦东奕。
“韦东奕太单纯了,让他静下心搞研究,他一定可以震惊世界。”
或者有人认为,我们应该给科学家、学者以热度,以追捧,而不是将流量花费在明星艺人身上。
老徐认为,也对,也不对。
于大众而言,关注科学家、运动员、学者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但是,当我们的关注不被他们本人所需要的时候,这些就成了累赘。
他们需要的并不是聚光灯似的流量,走马灯似的采访,而是安静和时间。
有人说过,“如果科学家经常上电视,那科学生命就结束了。”
这句话对于韦东奕来说,同样适用。
我们自以为是的关注和热度是多余的,伴随而来的舆论和指指点点更是容易给他们带来困扰。
作为我国测绘科研一线的“大国工匠”的刘先林院士光脚穿布鞋赶高铁,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的李小文院士习惯穿布鞋布衣,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于专业上的成就。
这样看来,韦东奕的其貌不扬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来嘛,天才就没有标准啊。
参考内容
布呐呐:《尽快保护「北大韦神」》,视觉志,2021年。
燎原:《韦神”发声:别信热搜》。南风窗,2022年。
你可能还想看:陈赫,又出事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