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这样回应了全民正在痛批的教材插图问题。
据此,意味着,这几天的民意痛批毒教材,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在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也取得了一些“短链条正义”
教育部承诺立即整改,重绘插图,确保今年秋天上学的孩子不再遭此污染,这其实也就是在亡羊补牢了。
现在已是夏季,这也算是件急难险重的硬任务了。教育部门得加油了。
还有就是,教育部立即启动了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而且还不止于插图,包括内容把关,这算是在向着“普通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起重大公共事件,既有眼前看得到的“短链条正义”,又指向值得期待的“普通正义”,这无疑也是符合民意期待的。
这是教育部回应值得激赏的地方,我就不多夸了。
遗憾或不足的是,对如何汲取这起事件的教训,以及启动问责方面,仍没有多少硬信息反馈。
特别是,教育部门那道把关的门,简直就是纸糊的。对此,我从四个方面表达看法:
一,当前必须走出全民审美危机,跳出集体审丑陷阱,重建大众审美心理。
我个人认为,这次教材插画引发狂批,首先还是审美异化的问题。
很显然,上面的插画内容形象不美,甚至可以说是奇丑无比,那些凸显儿童下体的画面,不仅难看,而且有性暗示,体现的就是审美的恶趣味。
堂堂教材不是提供审美,而是在审丑,这是问题的根本。可以说,中国教育陷于审美危机已矣。
更可悲的是,这样教材交给全国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审了很多年,直到现在,才被揭露出“丑的真相”。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审美教育断根了,从上到下都“脸盲”了。
人们失去了对美失去向往,对丑失去了耻感。在脏丑面前,出现群体性失语。这值得反思,至少也包括当前批评假丑恶的空间太小了。
于是,诸如秃头、纹身、性骚扰、暴露生殖器、女教师突起的胸部、小女孩裙子飘起来露出内裤等等插画,上了教材,进一步宣扬和传播这种审丑恶趣味。
各位,可以说,这就是双向汇聚,恶性循环。由此,才造成毒教材祸害校园许多年。
审美把关严重失守,这就是最低级的错误。
二、对待相关涉事人,首先应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同时,也必须正视背后是否存在文化阴谋。难不成,连教育部门都那么容易被西方文化渗透吗?
说实话,这是个立场问题。凡事都应讲立场,但现在却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事。
我个人观点,倒是也同意胡编昨天天所说的——这件事确实很恶劣,但还是要就事论事查处,大家不必有一种我们的后院“被人抄了”的惊慌。
老铁都知道,我看待问题,首先是站在人性立场,也习惯于站在普适价值观立场,站在文明的高度,并不喜欢搞“阴谋论”“大棋论”,也从不给人“扣帽子”。
所以,我认为,即便没有一大批爱国大V热炒此事,仅从审美品位与价值呈现上,教育部门也不应如此轻易人守。
我仔细看了相关内容,也强烈感觉到这里面有着西方文化渗透在踩踏中国文化的味道。当然,对作画者来说,也可能是自我无意识。
问题是,这种情况是体系性的。包括像黄种人和黑种人的小男孩舔白种人的小女孩的胳膊,以及某些谙合着那些被标识为“辱华”文化符号特征的图片,还有那些“兔女郎”图片,放在小学教材里,真的不体面、不雅观,也完全没有公共伦理和国家精神。
这两天,网上扒出了很多“黑料”,包括那个吴勇以及他那“莫须有”的工作室。对此,我不想多说了,这应该交给权威部门判断。
教材这种事,兹事体大。如果只是属于画风拉胯的审美错位,那是一回事;如果真是某种阴谋渗透,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既讲人性伦理,也讲国家的立场和原则!
但归根结底,还是实事求是,就事论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三、教育文化话语权必须走出圈子化,以专业竞争来打破被学阀文霸捆绑的僵局。
人教版的教材插图出现那么大的问题,而且历时那么久,直到现在才闹出这么大动静,其中有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教育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已经形成圈子化
说白了,给教材配插画这个文化产品的生产方,被吴勇这种拥有相关专业领域话语权的窄众人群给捆绑了。
这一点,过去我在谈大学教育相关问题时已经指出过。而且,我曾用过一个比较生猛的概念,叫“学阀”。比如,有些人有了诸如院士荣誉或者行政权力,都能把老婆从艺术特长生变身为科学家。在学术圈,人们把这种情况叫作“四姨太”现象。
回到中小学教材编撰绘图领域,这同样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文化市场。很多时候,也容易形成一个由权力和专业的相对固化的圈子效应。
就像对吴勇这类脏丑画,很多人尽管看不上,但上教材本身就是权威身份证明。吴勇本身有了教育部门权力附体,专业质疑的空间自然也就不大了。
这一点,也正如知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对红星新闻所说,人教版的教材我一直是有看法的,不止是插图的问题,也不止数学的教材。
他说到有一个主编,在主编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吃相难看。而这种圈子化,才是问题的症结。
出现这次插图悲剧,说白了,那就是吴勇的领地,很多年被死死掌控在小圈子中。那些画得美的,画出境界的,恐怕早就“不陪你玩了”
外行领导内行,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使用,就是现在各种被赋权后的教材类公共产品生产,出现泥沙俱下的本质原因。
这种圈子化,本质也是“部门利益化”“利益部门化”,关起门来排排座、分果果的另外一种隐性腐败的体现罢了。
四、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购买的公共服务,既要走出公地悲剧,又要防止出现委托代理和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诸多风险。
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教材的内容建设,本身也是社会公共产品,带着公共文化属性,最终交于政府来采购。
这样的问题,也同样走不出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购买的公共服务,经常容易掉进的几种风险中。
当然,众所周知的就是公地悲剧。也就是说,比照一些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像教材插画被吴勇这类人长期霸占,那当然是对这个文化公地的生态破坏和污染了。
所有公地悲剧,或者说公有物的悲剧,都与市场失灵的风险有关。
没有足够的竞争,仅仅由政府通过委托代理模式,把问题交给特定的企业或主体,不出现各种“夹私货”那才怪呢!
更何况,对文化教育类的内容产品来说,受限于其本身特性,受制于权力专业局限,他们在购买这类公共产品,也极容易掉进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风险之中。
面对这诸多风险,面对公地一再被毁坏的悲剧,到底应该怎么办?
回到文章开头,就是我说的遗憾和不足——要汲取这次毒教材的深刻教育,就从彻查吴勇背后那条隐秘的利益链开始,启动层层追责问责,看看到底有哪些人失职才造成如此重大的阵地失守。
孩子就是国家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人群。
不论是国家慈母,还是每个父母,无不希望他们在国家力量护佑下,纯洁、干净、积极、健康的成长。
为保护这个最大公约数,期待教育部的回应,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毕竟 ,这个事太诡异了,相关部门设置的重重把关,不应该这么系统性失守。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