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茶|博物馆里藏着哪些猪?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文/丁小仙
来源:文博圈(ID:wenboquan01)
猪,是十二生肖中最小的那一个,惯称为亥猪。亥为十二地支中最后一个地支,和生肖猪相搭配。
▲唐代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曰书》中记载:“亥,豕也,盗者大鼻”,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亥,豕也”,《清稗类钞》讲“亥为豕、蜼、猪”“豕与猪之分,则豕为家畜,猪为野猪也”。
来,给你看个近照~
就说,美不美?
这是生肖小伙伴的集体照,找找哪个是猪?
▲唐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提到关于生肖猪的文物,圆明园猪首自是不能错过的。
▲圆明园猪首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还有这一款:十二生肖猪的守护佛——阿弥陀佛的壁画 ▽
▲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阿弥陀佛
关于猪的历史,那可是longlong ago······
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洞穴壁画中有人手的印模,还有一幅猪鹿的画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具象艺术了。
▲此壁画尚未确定年代,不过在风格上,它却与最近发现的一处约4万年前的壁画很类似。
而在中国,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9000年前),家猪饲养已在大部分地区出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就有家猪骨骼标本,时间距今9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国内最早的家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或改良的家猪品种“殷墟肿面猪”,这是我国考古最早确认的家猪品种。
远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人们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玉猪龙应该是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玉猪龙头部和猪头部很像,还有个小小的獠牙,它的嘴还有褶皱。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般从侧面看,这个“龙”的上嘴唇就翻起来了。考古学家认为,玉猪龙是从猪的形象演变过来的。在红山文化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已经非常地喜欢和崇拜猪,他们甚至已经把猪神化了。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 玉猪龙 大英博物馆藏
古时猪的别称有很多,比如豕、豚、彘等。豕,有时称为野猪。豕、彘、猪、豚四个字在先秦时期指代上有所区别,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
▲野猪到家猪身体比例变化图 绘图/吕鹏
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宋代《漫叟诗话》写道:
“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清末贵族祭官,称活猪为“黑爷”。
▲新石器时代 猪形陶罐 南京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猪形陶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在许多古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人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往往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并用做随葬品。
▲汉代 陶庖厨俑 成都博物馆藏
这件陶庖厨俑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奴仆,案板上的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等肉类食物。
▲魏晋时期 杀猪壁画
不仅是能吃,偶尔也是只玩音乐的猪!
▲陕西郝滩东汉墓壁画中鼓瑟的神猪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陶钵,钵体表面上的猪纹形态逼真。
▲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七千多年前猪的模样,说明当时已饲养家猪。
古时有用猪形做为装饰。
战国时期,一款便携酒具盒,设计水平就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的新潮,盒身为双首连体猪形,四足蹲伏,为神话动物“并封”的形象。两端的把手呈猪嘴状,真是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坐等文创上线···)
▲战国 猪形漆酒具盒 荆州博物馆藏
看下它的线图,既写实又艺术感很强!
你可能见过很多鸡首壶,看这款猪首壶,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支壶肩部堆贴猪首,口为流。
▲晋(265-420) 青瓷褐彩猪首壶 2001年鄂州周家垴26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家”部首象征房屋,下部为“豕”。对此解说纷纭,房屋加豕代表财富,代表家。《渊鉴类函》中称:
“猪入门,百福臻”。
宀下有豕,就构成了温馨的“家”——就像这个的场景。
▲西汉 陶猪及猪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是茅厕下面是猪圈。
▲汉,绿釉猪圈,长16.5cm,宽15.5cm,高20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汉代的陶塑中,经常能见到猪圈与厕所建在一起,这种情景如今在一些农村院落依旧能见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收集灌地的肥料......(此处不能再联想)
▲汉,绿釉猪圈,南京博物院藏
▲东汉 厕所猪圈 南京博物院藏
VIP单间猪圈
▼
▲晋 青瓷猪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猪圈模型圆形,较小。《齐民要术》说:
“圈不厌小,圈小,肥疾。”
据说是圈小猪生长快。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猪都作为农耕民族重要的财富。在汉代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者1头猪、4只母鸡。富人去世以后,手里基本都会握有一对玉猪,他们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汉,猪形玉握,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 ,猪形玉握,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
▲西汉 石猪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外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寿山石雕猪 南朝(公元420-589)福建博物院藏
博物馆里经常能看到这种似坐非坐,蹲着或卧着的猪。
▲汉,陶蹲猪,长8.8cm,宽10.5cm,高3.4cm。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蹲猪造型简直时尚到爆,看似随意捏成,却捕捉到了猪由睡到醒、准备起身觅食的一瞬间,生动传神。
不知是懒还是萌,卧猪比较常见。
▲隋,深黄釉卧猪,长13.2cm、宽4.5cm、高4.5cm,故宫博物院藏
隋代的陶匠塑造了这尊生动的野猪形象,表现猪懒洋洋的一面,相当写实。
▲唐,黄釉陶猪,河南博物院藏
▲北朝 陶卧猪
▲北齐 陶卧猪
▲元,陶卧猪,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 黑陶卧猪 内蒙古博物院藏
当然,更常见的是这种“散养”猪~
▲商代 豕形铜尊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周 猪尊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东汉 陶猪 1951年河南省辉县百泉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这款很逆天啊啊啊······
▲隋朝 绿玻璃 猪形瓶
▲宋 铁猪 浦城莲塘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清晚期 泥制猪,长7.5cm,高3.8cm 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 墨晶小猪 南京博物院藏
猪不仅周身是宝,而且生娃子能力很强,代代相传~
▲隋唐,陶母子猪 河南博物院藏
▲北朝,陶母子卧猪,长19.5cm、宽8cm、高10.5cm。故宫博物院藏
母猪身下的猪仔挤成一排正贪婪地吃奶。有趣的是最左边有一只小猪没有占上吃奶的位置,焦急地在它的兄弟们的头上踩来踩去寻找母亲的乳头。
▲北齐 陶母子卧猪 安阳博物馆 藏
▲寿山石雕丰产猪 现代 福建博物院藏
猪既然是财富的象征,那么,就用它来存钱再好不过。
▲清代 铸铁猪形存钱罐
今年春节,你收发了多少大红包?
别心疼,收进送出的都是祝福!
祝各位
2019年己亥大吉!
延伸阅读
☞ 拜年啦!亨亨亨~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喻千桓
觉得不错,点一下↓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