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猎聘海外"关注我们
故事发生在一家名为卢蒙的巨头公司内,一种名为记忆分割术的全新技术正在公司内部进行实验。
愿意接受手术的员工将进行人格分离手术,形成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当踏进公司大门的那一刻,他们的日常人格就会陷入沉睡,身体由公司人格主导,公司人格不会记得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在离开公司的那一刻,日常人格会重新接管身体,当然,这个人格不会记得任何在公司里发生的事情。
卢蒙公司此举是为了让员工实现完美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的8小时,你只需要心无旁骛地完成工作即可。下班后的时间,同事、老板、客户可以被抛诸脑后,没有紧急加班、没有邮件和工作群需要回复,客户再怎么难搞,他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到点下班、忘掉工作、生活与工作实现了完美的平衡,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好?
尤其是在疫情的反复当下,居家办公几乎已成为常态,职场人的工作与生活更是“难舍难分”。如果能够实施这项技术,我们的人生应该会清爽很多吧。
这是美剧《人生切割术》想要探讨的部分主题。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设置,恰恰也是灾难的开始。
1
1
1
绝对割裂=自我奴役
卢蒙公司试图用记忆分割术来帮助员工,希望他们能对那份噩梦般的、机械的工作维持热情。可实际上,这里没有热情,只有冷漠、麻木和颓废。
工作中的他们,前一秒乘坐电梯离开办公室,下一秒就又回来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换了身衣服。
在公司里,他们也不能去任何地方,见不到部门同事以外的任何人。他们所做的就是坐在自己的小隔间里听从公司的安排,对着屏幕和永无止境出现的数据,抓出让自己觉得“可怕的数字”。而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无人知晓。
而为了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公司会让员工定期参加健康课程——用半小时的时间静静听心理咨询师说一些关于他们生活身份中的事情,得以在枯燥封闭的工作了解一下下班后的自己,这对员工是一种恩赐。
分离手术让打工人的大脑分割成两个区域独立运行,工作人格的他们没有休息、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午后的太阳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睡觉的感觉、不知道另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
员工们变成了两个没有交集的灵魂共用一个身体的躯壳而已。
卢蒙的员工们用人格割裂的方式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对于生活人格,他们再也不需要工作,记忆只剩纯粹寻欢作乐或者体验痛苦;对于工作人格,人生就是永不停止的工作,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工作机器。
无论你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格,他们所承受的痛苦都从未消失,而你却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我奴役了我自己,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奴隶”。
1
2
1
工作与生活,学会制衡比追求平衡重要
《人生切割术》想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只是在第一季中,我们最先看到的便是生活和工作否能实现完美平衡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们说生活或工作失去平衡,通常是指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或是没有得到满足,在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之前,你总会觉得事情还没有结束——这就是失衡感。
而“平衡”意味着“中庸”、两边都不放、或者两边都不能完全拎起。无论是想把工作完成的出色,还是把生活过得精彩,这种追求“平衡”的方式都不能让我们对结果满足,因为就像加里·凯勒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里说的:“奇迹不会在中间点上发生,奇迹只有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才会发生。”
也就是说,你想要让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产生满足感,只能靠周期性的取舍、不断调整来实现,我们不可能让平衡变成一种常态。而“周期性的取舍”、“不断调整”就是加里·凯勒所说的制衡。
制衡的法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不同应用,分为短线调整和长线调整。
对于生活而言,我们采取短线调整为上策。短线调整意味着你要顾及所有重要的因素,不至于顾此失彼。
因为在生活中包含了诸多要素,比如健康、心灵、友情、家庭等,这些是我们一个都不能少、都需要顾及到的,所以我们得不断在这些要素中不断进行调整,确保其中任何一项不要失衡。比如,不要为了任何事情丢掉自己的健康、不要为了家庭放弃朋友。
对于工作而言——尤其是如果你想做出一番成就——我们需要长线调整。因为长线调整就是确保自己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对于工作来说,想要成功就要牺牲掉工作中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要学会取舍,把绝对的专注力投入到工作中。
1
3
1
职场也需要温情
除了初步讨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个主题外,《人生切割术》还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职场到底需不需要温情?
剧中,从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到环境氛围,都透着“请勿打扰”的气息。即使同事之间有交谈、有微笑、有问候,你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塑料味。在那样一种人格缺失、环境封闭的状态下,同僚之间怎么可能有真感情?
但剧中男主在升任部门领导后,出于本性的善良主动替刚入职不受管教的女主受罚,被关进休息室忏悔。这为他们日后合作一起反抗公司埋下了种子。
谈论起工作,我们往往会与没有温度的数字、KPI、逻辑思维等联系在一起,其实工作中的情感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网友@阿喜爱分享了自己温暖的职场故事。
他在公司上班时鼻炎发作,用掉了好多纸巾。一位与他没有太多交集的同事看到后,就给了他一瓶通鼻精油。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铭记至今,即便在那位同事离职后,他也留着那瓶精油,在被职场毒打时,他会记起这点温情,让自己带着善意去和同事相处。
还有@sunny念藻,当初从医院辞职没钱租房时,是医院的科室领导让她免费住进了自己市区的空房,直到她找到工作。那种感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也提醒自己日后在工作中对后辈要照顾和仁慈。
其实职场里的温情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根据盖洛普组织的数据,在工作中有良好关系伙伴的人从事工作的成功率要高出七倍;此外,良好的工作关系与更好的客户参与度、增加利润有关、增加团队合作、提高员工士气、更低的离职率、提升员工生产率都有正向相关性。
怎样才算良好的、有温度的工作关系?与以下五个要素相关:
  • 信任:当你信任你的团队成员时,你可以在思想和行动上开诚布公。
  • 尊重:能够重视彼此的意见,并基于集体的洞察力、智慧和创造力找到解决方案
  • 自我意识: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会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周围的人
  • 包容:在你的决策中,你会认真考虑同事提出的不同见解
  • 开放式沟通: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依赖于开放、诚实的沟通,深度和频率越高,你们之间的联系就越好。
1
4
1
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痛苦
培养复原力比逃避有用
其实卢蒙公司的记忆分割术在剧中也颇受争议,不少人反对。但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对自己实施这项技术?
目前清楚透露原因的只有男主角,他在几年前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从此人生大变。原本是大学历史系老师的他无法投入到工作中,生活也一塌糊涂。他想把生活和工作的人格割裂开,至少在一天24小时里,工作的那8小时中他能忘记丧妻这件事,让自己短暂逃避痛苦。
可就像他工作的前任上司、也是最好的朋友生前对他说的,我不知道你在外面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但每天上班的你看起来都很悲伤和疲惫。即使记忆不记得了,痛苦的印记是深深烙在肌肉、身体和内心深处的。无处遁逃。
可见,逃避工作和生活中的痛苦不可耻,但没用。因此,培养自己的复原力就尤为重要。
复原力(Resilience)指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难的能力。它由美国心理学家Karen Reivich和Andrew Shatte提出。
通常复原力较弱的人,在应对挫折和苦难时,会将苦难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普遍化(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持久化(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思维陷阱放大了困境。
这3点会严重阻碍一个人复原力的发展。
所幸,复原力是后天可以培养和加强的,对我们来说,提高复原力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父母、朋友、同龄人或他们崇拜敬爱的人建立和睦的关系,让我们在遭遇困境时有出口可寻。
第二,避极端思维思考问题。
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避免“总是”“绝不”等绝对化的思维,要用成长型思维和发展心态来看待问题。复原力强的人普遍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他们的能力会通过辛勤的努力与奉献得到提升,而封闭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
第三,正解失败,透过失败去学习。
在遭遇失败时,复原力弱的人把失败定义为自身能力不足,会把自己局限在过去的能力里,复原力强的人把失败看成生存体系的反馈。
第四,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学会怀抱希望。
脸书COO谢丽尔·桑德伯格在畅销书《另一种选择》里提到,她的丈夫在与全家度假时突然去世,自己全面崩溃,生活和工作一度全面停摆。她的朋友,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帮她借助复原力的力量恢复了正常的人生。亚当告诉她:“既然选择A已经不存在,你就只能考虑选择B。”
剧中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你所谓的老板虽然拥有计时的钟表,挂在墙上嘲讽着你,但我的朋友,时间是属于你的。
我想编剧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时间看似有一部分是不可控的、必须要贩卖给他人的,但究其根本,如何来利用这些时间——分配更多给工作?投入更多到生活中?在工作中摸鱼还是努力工作?——是由我们决定的。
所以,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吧!
-End-
本文系转载,不代表本平台观点,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需要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以上信息,侵权必究。

邮件订阅
同时求职海内外从未如此容易!

离自己心仪的offer就差一步:
立刻加入猎聘海外邮件订阅
将可获得
岗位内推
机会!

名额有限 火速订阅吧!
 👆大拇指长按3秒扫码👆
#往期推荐#
#热招 | 新媒体运营实习生 (支持CPT & OPT)
猎 聘 海 外 
专属海外人才的成长平台
每天都有精彩内容等你阅读
记得点击在看哟~
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