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干一些自己都很难理解的事。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B站上看以前觉得很浪费时间的慢直播(就是开车兜风看城市夜景)。也没追新剧,看起了《知否知否》。
四年前这剧首播的时候,一看七十多集我就缩了,第一反应是看雌竞浪费时间。

现在呢,唉,就翻来翻去捡起来,咦?还真能看进去。

我想很多观众和我有同感,反复回味的只能是老剧,《知否》都算嘎嘎新的。《甄嬛传》久经B站考验,二创、表情包是日日翻新不重样。前一阵嬛嬛和四郎换头变身唐僧与女儿国王,笑得人打跌。
做核酸也少不了祭出曹琴默这张。
整个社会似乎陷入了一股复古浪潮,有人称之为文艺复兴。今天罗大佑线上演唱会统治了朋友圈,同一时间抖音请了孙燕姿直播,主题是老友问候的语气:你好吗?

上周顶流是被孙燕姿抢了新人奖的周杰伦,他十年前的演唱会重播掀起集体回忆,大家看到他曾经的腹肌略有些不适应,但不管听到哪首歌的哪一句都能条件反射般跟唱下去。

上上周顶流是周杰伦的好朋友刘畊宏,一个出道比周杰伦还久的艺人,因为教跳操到达了从未攀上的高峰。
这周是王心凌,一个在最当红时都没有现在红的偶像,全网都是她的老公。
有讨论度的综艺,浪姐、披哥、声生不息,全是老艺人战场,年纪最大的七十几岁,能让人热泪涟涟的只有回忆杀。

身为写公号的,我最大的感触是很久很久没有新鲜题材了。只能盘点和追忆似水流年。这种感叹是从前两年就开始的了,越来越强烈。
让我有写作冲动的最近一条娱乐新闻是大S再婚,和她20几年前的恋人。
再往前一条是王力宏离婚,能让全体国民沉浸的是平均年龄不低于40岁的明星。有同行总结了从二月到现在的娱乐热点:羊胎素学,海清的“你是我的神”、07快男再就业……全部是十年以上的存货。
我以为是我们老了,但是我听说现在小学生最爱哼的歌是《孤勇者》,虽然它是首动画片主题曲,但它的演唱者陈奕迅做中学生的爸爸也绰绰有余。
我上中学时追的星是林志颖、小虎队,00后追的是TFBOYS,中小学生通常只爱哥哥姐姐,很少会喜欢叔叔阿姨,《孤勇者》又超越我认知了。

到底是娱乐老化了还是年轻人老化了呢?这其中原因很复杂。
首先的确很久没有具有国民度的娱乐新产品产出,如果《你好李焕英》和《隐秘的角落》能算,那也有两年了。
《甄嬛传》是2011年播出,搜了一下那年的热播剧,有《步步惊心》,韩国音像店里最成功的国货输出;有让杨幂大红的《宫》;
有“为所有爱执着的痛”(《回家的诱惑》);有《倾世皇妃》、《千山暮雪》、《爱情公寓2》、《夏家三千金》、《美人心计》、《借枪》、《重案六组4》……不说艺术价值多高,拿出来回忆一波是够用了,这只是一年内播的剧。

所以不是错觉。以前我们提过B站上有总结2004年华语流行乐排行榜是如何神仙打架的,这几年想学首新歌,抖音上全是不认识的歌手唱着似曾相识的旋律。那些让饭圈激动的名字,路人统统没听过。
娱乐业萎缩也不是错觉,疫情是一个,很多剧组不能开机,电影院开不了。舆论环境是一个,选题范围狭窄。
所有存在于90后心中的流行经典,创作者是50S—70S这三代人,他们既享受到改革红利,所经历的风浪也确实比他们的儿女要多,坎坷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他们写出的作品也会更震撼。今年最有反响的剧《人世间》,作者梁晓声73岁,如果没有旁观过共和国五十年的沧桑,他也写不出《人世间》。


这些都离不开时代氛围,90、00这一代,物质充裕,前路迷茫,经历单纯(可能到了40岁也什么都经过见过了)。压力和生存焦虑使大家不想也不用思考太多,爽剧和甜剧因此流行,虐的、累人的、动脑的,会劝退相当一批人。大家习惯接收碎片化信息,让长视频很难抓住你的时间。慢内容是另一个风口,B站上有各种不说话的沉浸式vlog、把镜头放那儿就不动了的观察式直播,从形式上是即时满足的反面,但内核一样,没有任何危险与意外,给观众提供心理安全区。
仅仅是因为大家在抗拒变化吗?也不全是。编剧柏邦妮分析王心凌为什么翻红时说:不变代表的是一种安抚,没有变化也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靠回忆进行某种社交和连接。
的确,年轻人的不变(怀旧)其实是另一种变。比如说浪姐,制作方以为大家还停留在看姐姐争吵戏码,却没想到观众要看姐姐还是我童年时的姐姐。这个流量密码在披哥时就很管用,她们却忘了在浪姐里用。也可能是女艺人较有危机感,不敢在原地扎营。

正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不想变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主流,他们需要喘息空间。确认彼此安好,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共情确认是同一国的,在选秀时代、论坛时代都是找到自己人的方式,只不过如今换成了怀旧这种方式。以前通过贴吧、粉丝群社交,现在都过弹幕社交,哪怕人在隔离,想倾诉想有同好的需求一直都在。

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相对停滞的时候,人的情绪出口反而会扩张。如果生活里刺激的、沉重的信息比较多,反而会更想看轻松愉悦的。我们常提口红效应,它是经济学名词,在娱乐业上的表现就是秀兰邓波儿现象。

她在一战之后走红,她的电影剧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可怜又可爱的孤女,遇到好心人,最后大家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影片中有坏人,但那个坏仅止于抢走小可爱。
没有死亡没有悲伤,让观众重新叼上安抚奶嘴。一百年前的经验,现在依然是适用的。只不过大家想要的可能不是一个童星,而是同样能带来稳定和安慰的东西。其中的尺度很难拿捏,人们既需要通过现实的连接彼此确认,又不想面对那些社会向的沉重的、残酷的部分。
被隔离在上海的同事就说,她原本以为在家这段时间会读几部大部头,实际上却是第10086次点开了《悠长假期》,刷完了偶像团体的制作粗糙的团综,尤其迷上了各种直播,整理东西的、码字的、上自习的、做手工的都可以,最好看不到人脸,主播也不要说话。
这类内容以前最多是主播、动物园等一些机构自己搞,今年明显感觉到各大平台都在做,天猫作为电商都做了一个声睡计划,收集各种场景里的白噪音供网友助眠。B站也做了一系列深夜陪伴直播,有时候是一辆车城市里漫游,已经去过武汉、厦门、成都、重庆、长沙,网友伴着舒缓的音乐,看路上的街景、车流和偶尔路过的行人的背影,就向前走,没有目的地。

有时候是从太空视角看极光,或者深夜点歌。你不需要任何心理建设,就对着它发一会呆,和网友讨论一下二仙桥怎么走,锅姨炸的又是哪座桥,随时能感觉到被踏实的日常拥抱着,又没有任何负担,歌单除了外文歌,就是张国荣、关淑怡、王菲、陈奕迅这些令人安心的名字。
《向往的生活》新开了慢直播板块,张子枫和张艺兴坐在船上唱着周杰伦的歌等日出。昨天晚上《天天向上》昨晚也做了一个小时的闲聊直播。
以往,对于平台来说,这样天然没有爆点的选题是很边缘的,最近突然成了主流,只能说明被安抚是当下最重要的刚需,优先级超过搞笑、刺激等等。

心理专家崔庆龙说,这类节目的意义是给心理空间被压缩、情绪失去缓冲的人们开一扇动态窗口,大家由此看到外面的世界,找到对于集体的归属感。

或许陆虎在B站的深夜陪伴直播里的这句话更直白:不如就放过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