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自我?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看TA在独处时是百无聊赖、无法忍受?还是感到愉悦、宁静、充实和满足。
哲学家布莱兹 • 帕斯卡有句名言:「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源自于不擅长与自己相处。」
如果说寂寞,是转瞬即逝的内心感受;那么孤独,就是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对于内心丰富的人而言,孤独是不可或缺的珍贵体验。它使我们有机会摆脱外界的喧哗和干扰,在可支配的时空之中,不断探索心灵和世界。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之余,给自己预留一些独处的安静时光,是最智慧的生活方式。
孤独几乎与生命并存
与其逃避,不如享受
独处,是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独处不意味孤独,而是一种单纯却美妙的生活方式。
艺术大师莫兰迪,生在喧嚣热烈的19世纪末,浪漫多情的意大利。
但他却在此后74年的人生中,从未离开过家乡博洛尼亚。在他人尽享花样人生之时,他却始终孤身一人,与一屋子的瓶瓶罐罐相守终生。
卧室即画室,日出日落、平淡无波,只有静默的风景与单调的瓶罐,好比修行的日课,执着而重复。这成为他终生的行为艺术。
莫兰迪一生都对静物保持忠诚的凝视。以最低调的姿态,传递着最深刻的真实。前所未有的专注,将平凡之物上升到遗世独立的层面。
简单朴素的杯盘瓶罐,温润优雅的质感色调。安静的与世无争,朴素的令人心动。这种简单纯粹又优雅高级的「莫兰迪色」,风靡至今。

还有美国传奇女诗人狄金森,18岁因为体弱多病退学,25岁之后逐步退出社交,终生过着幽居生活,有着不属于任何时代的特立独行。

孤独是她最好的伙伴,也是她生活的底色。直到55岁离世,镇上几乎没人见过她。只知道她有一次半夜出门,借着月光看了新盖的教堂。
但她却在离世后,留下藏有1700多首动人诗歌的箱子。「我居住在可能里,一座比散文更美的房子。」
纵然隔着言,我们也能从诗中感受到灵魂的美丽和深邃。她不轻易走出家门,因为心灵已足够自由。
如果她选择向世俗的生活妥协,那比独来独往更像是囚禁:「我不会有肉体的子嗣,但有神圣的安慰。上帝给了我不同的繁衍方式。」
她的诗不是挂在某个时代或主义之上,而是位于心灵和自然的深处。如果外部世界令人无可奈何,那么内心世界依然有着无限可能。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也深居简出,甚至从未踏出出生地哥尼斯堡,始终过着单调致极的学者生活,连每日作息时间都严格固定。
比如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会准时踱出家门,开始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
正是在安静的独处中,康德提出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正如他所言:「我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我是自己的君主。」享受孤独,是一种高远的生活境界。
生活不需要观众,更不需要评委。
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回归朴素和纯粹,都极其可贵。当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别处,我们才慢慢找回自己。
因此重要的不是生活在哪,而是找到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无论外界如何,始终遵从内心的度过一生。
独处,是疗愈的净土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孤独,不是被动妥协的忍受,而是主动营造的氛围。
当一个人能够深刻领悟到孤独的优势,并学会对此甘之如饴时,就会想到要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1845年,年轻的美国哲学家梭罗,正经历一生当中的至暗时刻。
他奋笔疾书,却无法得到编辑的肯定;辛苦测绘,却没有获得民众的认可;倾诉爱意的少女,另嫁他人;相伴多年的兄长,撒手人寰。

连串的打击,让梭罗长久的沉浸在悲伤之中。他决定换种方式,在僻静的瓦尔登湖畔,自建的朴素木屋中,度过离群索居两年时光
梭罗的瓦尔登湖畔小屋
他修整木屋,耕种土地,过最朴素简单的生活。不仅不感觉孤独,反而视为恩赐。「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梭罗的瓦尔登湖畔小屋室内
这样的与世隔绝中,他思想的羽翼却在林间湖畔的寂静中自由飞翔,最终凝结成经典的《瓦尔登湖》。
这部被文学界誉为「只有安静才能读下去,读下去才能更安静」的书,记录下静谧时光里自在空灵的生活方式,成为诗和远方的象征。
如果世间没有净土,就主动创造一片净土。独处的时光如一汪清泉,潜移默化地抚慰灵魂。让我们从宁静中汲取力量,从容的奔赴远方。
2010年,法国旅行家万泰松也选择在西伯利亚森林小屋独居六个月。
木屋与世隔绝,他每日自己钓鱼,煮粥和砍柴,吃住虽朴素,体验却奢侈。他说:感觉天堂不在别处,就在这一切的和谐之中。」
真正的奢侈,是掌握了关闭喧嚣世界的开关。就如同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外界越是浮华和热烈,独处就越是稀缺和珍贵。
16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作家蒙田,就选择在远离自己城堡的南塔楼区,建起一座私人的图书馆。
蒙田的城堡南区塔楼
在独处中,他写下这样的文字:
幸福并非来自他人的馈赠,而要靠自身的力量去获得。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成为自己。
追逐名利,饮酒狂欢,生活奢侈,所有外在之物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碍。它们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追逐和破灭的漩涡中迷失。
唯有智者,才能从独处之中,体味出灵魂深处的高尚和丰富。

独处,是灵感的源泉
法国作家歌德曾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够涌现。」
独处的无干扰状态,最容易集中精神,使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专注能够创造价值,提升技能、拓展境界,抵达难以企及的精神深度。
因此如果探究历史中重要人物的生活,会发现他们都主动或被动的,在独处的安静中,成就一番事业。
1665年7月,伦敦爆发黑死病。剑桥大学停课,学生被迫遣返回家。
牛顿也返回荷尔泽普的乡下宅第。在此后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孤身一人在庄园的房间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沉浸在思想的海洋。
在荷尔泽普宅第与世隔绝的生活里,牛顿最早记载了「微积分」的内容,极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他还根据开「普勒定律」进行推论,后来提出了对科学领域最伟大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
同时进行的还有光学研究。牛顿遮住门窗,只在百叶窗上开小洞,光线通过棱镜折射墙壁,从而揭秘出各种颜色光组成的「光谱」。
在庄园隔离的18个月,牛顿从未停止思考和研究,即使最初只是出于好奇进行的思想实验,都成为之后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理论基础。
《冲突的魔力》一书中写道:「我们都有过集中注意力的体验,这种情况发生在身心完全平静与和谐,且处于孤独状态的时候。
1830年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接手父亲位于波尔金诺的土地时,曾因霍乱被困长达三个月之久。
Alexander Pushkin

在这里,他可以远离宪兵的窥探和记者的监视,在混乱时局中享受难得的安宁。有充裕的时间,将脑海中多年累积的构思付诸纸面。
这段时间,他完成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最后几章。还创作了四部悲剧、《别尔金小说集》和三十首诗歌。
这段独处的岁月,被称为普希金创作生涯的「波尔金诺之秋」。「作为新生活开始之前的证明,我将自己的回忆全部写了出来,童年和青年时代,爱情和流放生活。」
离开波尔金诺不久后,普希金结婚。莫斯科的浮华和上流社会的追名逐利,令他承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重压,根本无法聚精会神的创作。

1833年,普希金再次回到给予他无穷创作源泉的波尔金诺,在摆脱纷扰的宁静中,创作了叙事诗《青铜骑士》、著名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中篇小说《黑桃皇后》。
智慧必然源于孤独。因为独处本身就是诗意的土壤,创造的契机,能够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从而达到全新境界。
独处,是心灵的秘境
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南森曾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孤独,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
在独处的时光里,我们更容易遇见自己,面对自己。因此智慧之人大多享受孤独,因为自己把握的时间,才是享受生命最好的方式。


瑞士伟大的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也自称是孤独者。
一次印度之行,他发现当地有开辟默想屋的习俗。于是次年,便在瑞士名为伯林根的地方建起塔楼,并在其中开辟了静默空间。
Carl Gustav Jung ,Bollingen Tower
塔楼的建造,为荣格提供了一个可以专注精神的隐居之所。从此,他变可以进入没有时间限制的天地,在安静的沉思中,体验永恒。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荣格的伯林根塔楼,成为他保持深度思考的秘境,支撑他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理论。
无独有偶,马克·吐温写作《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
当时他正在那里消夏,书房距离主要房屋很远,以至家人要吹号角才能吸引他注意。与世隔绝的专注,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选择了。」
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他若无法享受孤独,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庸俗,指的是在人群中丧失自我,成为生活的傀儡。无时无刻不试图寻求外在刺激来填补空虚的生命,陷入追逐与无聊无限循环中
而孤独,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内心越丰富,对外在需求就越少,越享受孤独。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而越是卓越的灵魂,懂得独处来成就自己,因为孤独是精神的密友。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最后的最后,孤独始终如影随行,存在于生命一隅。」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曾与自己促膝长谈。殊不知浮躁的世界里,有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的生活。
生命本如同一场孤独的跋涉,无论路上有多少纷繁热闹,我们终将抽身出来,独自品尝岁月与流年。
认识到人生孤独的本质,就不会再寄望于他人,寄望于外物。
如果你可以在孤独中安然自存、怡然自处、悠然自适,会发现这样的状态也很好。在这样的生活之上,任何事情都是额外的馈赠。
愿你能够享受孤独踏上一段自我发现的精彩旅程,并最终实现精神的富足和生命的丰盛
Reference
1.Cal Newport|《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2. artnews|Who Was Giorgio Morandi, Master Painter and Perfecter of the Meditative Stare?
3. emilydickinsonmuseum|A Timeline of Emily Dickinson’s Life and Legacy
4. theschooloflife|Immanuel Kant - The School Of Life
5. historyofmassachusetts|The Life of Henry David Thoreau
6. thefamouspeople|Michel de Montaigne Biography
7. britannica|Isaac Newton English physicist and mathematician
8. russiapedia|Prominent Russians: Aleksandr Pushkin
9. notablebiographies|Carl Jung Biography
孤独之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 箴言 16:9 |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
唯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好闻的香氛,带着爱的味道
点击下面小程序图片
即可进入购买
▼ MATTENAI 香水级家居香氛,自带优雅脱俗的气质,买得有新意,送得更有心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