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2022年5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学活动,在线召开“国家高端智库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讨会。
以下内容为嘉宾在会上的主旨发言。(内容已由嘉宾确认)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中,“知识体系”这几个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总书记到大学考察,一般会讲到一流大学、青年,而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独树一帜,所以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肯定会重点关涉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等。这次总书记明确提到“自主的知识体系”,我听后感触很深。几年前总书记就提知识系统问题,有关部门组织了相关的探究,我们也就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做了一些工作。前几天教育部社科司来学校召开知识体系方面的会议。下面,我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三是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相关问题有一系列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主要集中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和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在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党宣言》的讲话上等。另外,中共中央还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些论述非常重要,很多都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比如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深刻。我觉得到现在位置,我们理解得还不够深刻,贯彻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命题,认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主要范围,提出要努力吸收借鉴前人成果和现代社会科学有益知识等等。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特殊地位。从历史逻辑看,“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实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也是基于存在的相关问题。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具体到人民大学而言,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特殊性。在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从众多双一流学科中凸显出来,作为重中之重的引领性学科。这符合人民大学的红色血脉和时代担当。
第二,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体系究竟有什么特征?总书记并没有直接论述,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特征是统一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也是我们概括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特征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这些方面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以及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指出了其主要内容、历史发展、当代价值,为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还要结合思政课来思考。总书记这些年来对思政课特别重视,到人民大学第一站就是听思政课。思政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思政课的学术支撑。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在著名的“318”讲话,也就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对思政课进行全面的论述。这也是我们概括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指引。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一个政治性很强、学术性很强的问题。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可能在一些核心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依靠我们自己琢磨、闭门造车,而是首先要认真领会总书记和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精神。
第三,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
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央曾在2004年提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与中央的顶层设计对标。
如何构建,还要探索。从文献角度,要发掘几个方面的重要资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文本。不忘本来,注重文本。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学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藏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了新的概括。我们要努力从中提炼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这些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着力点、着重点。
三是吸纳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要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探索上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我们全面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讲话,把准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根基。我们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政课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知识体系的四梁八柱。我们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二级学科及相关学科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相关学理概念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构架。
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问题非常重要、非常复杂。这次总书记讲话中提的“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我们各个学科都要构建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责任重大。学习了总书记讲话之后,更感到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要集中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研究。要用“自主”的知识体系,助力解决“卡脑袋”“卡脖子”“卡嗓子”问题,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助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文稿来源:人大国发院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