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的大头还是软硬件解决方案。
作者 | 刘景丰
编辑 | 九月
5月27日,云从科技终于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云从科技开盘报价24元,较15.37元的申购价大涨56%,市值也接近178亿元。随后一路震荡回落。截至发稿时,云从科技股价为20.41元,涨幅32.8%。
云从的上市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2020年8月启动上市辅导算起,至今已过去21个月。这比平均11个月的科创板IPO审核速度足足多出10个月。
市场曾传闻,云从科技早在2018年B轮融资时投后估值就高达230亿元;2020年C轮融资估值上升至250亿元。而按今天的上市表现,截至27日中午,其市值为151.2亿元。
另外,AI上市背后最关注的还是AI的商业化。过去,云从一直发力的方向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然而此次在招股书中却看到,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带来的营收非常有限,2021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只占其总营收的12.7%;超过87%的收入,还是由为客户提供软硬件组合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带来的。
此次,透过云从的上市路,我们再次看一下这家曾经的AI明星公司给行业带来的新思考是什么。

1.市值较申购时涨了37亿元


从上市首日的表现看,云从一扫此前的阴霾。
27日上午,云从开盘后股价一路上升至最高25元,这比一周前的15.37元人民币申购价高出近10元,也让老股东们松了一口气。
回到两年前,2020年5月,云从完成C轮融资,这也是其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招股书披露,该轮投资者为高云芯智、广盈一号和汇星五号,三者合计认购股本9516008股,增资2亿551万元。据此可计算,云从科技此时每股价格在21.60元。实际上,按照之前云从15.37元的申购价计算,其C轮股东会面临5900多万元的亏损。
另一个关注点是,云从创始人周曦持有24.0075%的股份,上市后其身价对应达到40亿元人民币。
不过,从股价表现来看,云从并没能完全松一口气。
从大盘表现看,在云从开盘后股价摸到25元后,价格便一路向下走,截至中午,其股价为20.41元,对应的市值为151.2亿元。但这个数值也比此前申购时的114亿元估值涨了37亿元。

2.人机协同难赚钱,收入大头靠硬件


在股价表现之外,人们最关注还是AI公司的商业化能力。
尽管“AI四小龙”都是以机器视觉起家,但此后,四家逐步走向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商汤要做AI通用平台,旷视选择软硬一体的AIoT战略,依图走上了最硬的AI芯片方向,云从则看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构成了云从的主营业务。
相比其他三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听起来最为晦涩。
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是指运行在通用操作系统或云操作系统之上,提供人机协同相关算力、算法和数据管理能力和应用接口的底层软件系统。
说白了,这就像一个资源管理器,管理AI应用中的算力、算法和数据等
从产品功能看,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通过底层 AI 业务流程引擎和知识决策系统,可以基于行业应用场景,对业务流程各个节点进行智能化改造,优化人机交互体验,提升业务流程执行效率。
其中,“轻舟平台”便是一个AI通用服务平台,生态伙伴可以基于该平台共同开发 AI 应用及配套 SaaS服务,供各行业客户使用。
此业务的盈利模式是,向客户提供基础操作系统、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并按照客户购买数量或接入路数收费,技术则按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
这一业务的好处是,在服务客户时,只需授权和简单的框架修改,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产品,非常适合规模化扩展。因此毛利率也会非常高,高达70%~90%,是投资人最看好的AI应用方式
但实际上,这一路径的盈利并不容易。从2019年到2021年,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依次为23.48%、31.50%和12.72%,从未超过半数,甚至2021年这一占比下降到12.7%——这说明在AI服务中,“一鱼多吃”的路径非常难。
相反,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非常高,近三年分别为76.52%、68.50%和 87.28%。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中,公司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智能AIoT设备和第三方软硬件产品等进行结合,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实现解决方案整体部署交付,并提供维保服务。解决方案按照所配置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智能AIoT设备和第三方软硬件产品数量以及技术服务内容和周期收费。
这里的第三方软硬件产品,其实是云从外购的AI配套产品,近三年该部分的收入占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71%、42.32%和36.17%。这意味着,截至目前,真正由云从核心技术的软件、硬件产品带来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六七成。
好在,这一比例已经在逐年上升。从2019年到2021年公司核心技术收入分别为4.2亿元、5.24亿元和 7.3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94%、69.82%和68.43%。
由于第三方软硬件产品毛利率相对较低,也整体拉低了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水平,该业务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3.43%、28.19%和31.34%。

3.落地应用“深陷”安防


云从上市背后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业务落地场景。
在云从的业务中,“智慧治理”占大头,主要服务公安、政法、交通、应急、文教卫、社区园区等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客户,也就是安防板块。
从业务收入上看,其2021年的业务收入中,“智慧治理”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八成,比重较2020年增加了两成,不减反增。
过去,安防一直是AI企业最重要的落地场景。然而从去年开始,海康、大华、宇视等安防巨头已经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去安防化。
安防市场已经逐渐告别黄金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过去十年大基建(包括雪亮工程、平安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政策、工程)的带动下,城市防控监控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市场趋于饱和。此前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就曾提到,“传统安防市场的业务实际没那么大”。
此外,疫情之下政府预算的削减,也让以政府主导的安防建设进一步收缩。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尽管2017年-2022年中国智慧治理市场规模仍在逐年上升,但增速已经明显回落,从2018年到2022年,这个数字预计从27%降至19.7%。
此外,尽管云从早期以智慧金融、智慧治理行业场景为切入,后期逐渐将业务拓展到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但从收入中看,后两者的业务却在逐年呈下降趋势。
如此来看,云从的难题并未真正解决。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