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关乎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生计与个体尊严。
全文3200字,阅读时间9分钟
最近经济和就业的话题很热。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去:就业对应着消费(GDP的三驾马车),对应着群众的安居乐业,对应着社会稳定,对应着长期信心。
这些都太抽象了。我只抓一个字:人。展开成一句话:就业关乎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生计与个体尊严。
那么工作,尤其是大家关心的好工作在哪里?有没有可以系统思考的路径。同时对手上现有好工作担心失去的焦虑,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01. 从美国的就业趋势开聊

第一次看到这幅图时,我挺有感慨:一张好的可视化数据图,真是可以省很多数据罗列。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官方预测,Visual Capitalist可视化
上图一眼望去,趋势有三:
  1. 健康产业相关类是数量需求增长最快的,特别关注到右上角那个“护士”的圈很显眼,高薪高需求。
  2. 办公行政职员类是需求萎缩最快的。
  3. 传统意义上高薪好的工作继续在计算机相关,尤其是对数理能力要求高的领域,子领域如各种自动化需求旺盛。
其中健康产业相关对应的是社会老龄化,Baby Boomer一代人需要大量的医疗健保支持。而图中间有个蓝圈epidemiologists,即流行病专家的需求结构性增加。我估计跟新冠疫情长期化有关系。
第三点构成第二点的部分原因,科技进步,各种办公和流程自动化削减了文职类工作岗位。
你问,怎么没看到金融?这种金领工作就业在美国整体比例不大,趋势增量变化进不了统计也很正常。同时,金融机构一直在大量招收计算机和数理相关的人才,已反在图中。

02. 对中国就业趋势的启示

以上趋势从逻辑上讲,中国都有明确甚至是更紧迫的需求。其中尤以老龄化对健康相关的行业需求为最。这点大家在疫情中已经看到了很多数据和表征,不用我赘述了。
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的制造业几十年下来长期空心化。上图中,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大头面临的新技术条件下的需求冲击,还看不见相应对比。不过从各种自动化手段应用对办公文职类职位冲击中,我们大概可以想见在制造业中,会出现规模大很多的类似趋势,即自动化冲击现有职位需求。
而计算机,统计这些应用类学科的就业从内在逻辑,和实际趋势上看还会持续向好。
必须指出,上述表面的简单类比,有个巨大的潜藏问题:因底层结构没有对齐,可能产生巨大的结论性误区。

03. 误区可能的来源

十年前,你要告诉我说,美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未来的方向,很有借鉴价值。我会谨慎乐观。直接简单类比过来,再每条稍微琢磨琢磨逻辑,一般而言,大差不差,似乎可以指导理解事实和未来行动。
但到了2022年,我肯定不会这样去想。美国正在发生的事,你要说对中国有借鉴作用,那是有的。但需要非常小心背后的环境差异和对简单类比结论的置信度影响。
举例说明,美国的健康行业需求,在数量上增加的需求背后肯定有Baby Boomer老龄化的大背景。在薪酬吸引力上,有非常庞大的美国商业保险体系对健康需求的支付能力的支持。商业化医疗保险,其实是从社会总支出的池子里面预先拿走了相当大一块。医疗全产业链条都受益,提供服务的收费就不会低,从而间接拉高给全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成本。这也是奥巴马的全民医保政策产生那么大的争议的原因,毕竟花钱太多。在这个国情结构下,我们就看到了上述health care领域美国相关就业高收入情况。
中国接下来的老龄化趋势下,医疗健康就业应该同样是数量需求很大。数量缺口之下,收入增加是题中之义,但收入不管是相对还是绝对都应该很难和美国去类比。这就带来一个矛盾点,如果收入无法上到可吸引大量年轻人立志来投身的程度,那数量缺口会是用什么模式来填补,这有待观察。
医疗健康就业中美的上述对比充分说明,可以看到讨论就业有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个体必然关注就业质量,而国家是优先看就业数量。
中美很多社会结构的区别背后有深刻的国际分工,演变历史的原因。今后我会专门来写一写,这里聚焦在就业问题,就不展开了。

04. 好工作哪里寻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个人都是想要好工作。而新的好工作机会的涌现只能依赖所在国相关产业链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的有利竞争地位所带来的红利。否则,现在站好了位置的既得利益者,凭什么要让出自己或前辈过去历史竞争获胜而收获并盘踞的红利位。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国际分工历史演变中,不断探索提升科技含量的产业升级,寻求分工产业价值链条爬升,最后推动居民收入提升,尤其是期望好的高薪工作的批量涌现。产业升级和收入提升之后在供需两端促进的消费升级,内需提振又能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内循环机制的形成,形成良性升级循环,才能推动出现更多能容纳高薪职位的行业机会。当然,这是长期的重要之事,有待于大家一起在过程中的持续努力。
需要看到的是,正是因为中国走上了这样一条和之前有差异的发展路线,从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分工合作到更多依凭自己的禀赋去参与规则制定和全球竞争。美国自身的高质量就业现状和趋势对中国的借鉴效果就不会如以前那么明显了。可以想见,金融,互联网等等领域的所需专业设置,很多家长认为的热门方向都需要重新考虑。
在这条与之前发展有差异的路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有禀赋比较优势的行业。比如新能源,高端制造,化工产业和军工行业。而这些行业的景气最直接的外部表征,从资本市场的相关行业板块走势就能看到。有些前瞻性的行业趋势其实在市场中已经体现了好几年,有些都走了过山车的行情,最典型就是新能源。行业景气度高,市场需求旺盛,收入和利润都好,自然行业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很好。而上面我们充分展开讨论的大健康核心相关的医药板块也是类似如此,资本市场都已经完成一轮完整周期的预期炒作。
所以,年轻人和家长关心好工作的机会,其实品哥是建议可以多关注资本市场。这里既有好工作所在的行业景气度风向标,也有供您准备入行的时间提前量。

05. 保就业就要保企业

在当下,就业的话题在上面长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就业质量提升的乐观维度之外,还并存另一个悲观视角维度。最典型的就是过去大家趋之若鹜的一些好行业好工作,很多现在面临很大的尴尬甚至困难
比如,地产商和互联网大厂在规模裁人,这个事最近一年媒体端报道不少。这跟刚谈到的长期宏观发展趋势有关。但更普遍和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是,不管什么原因,行业发展遇上了天花板,对应企业自身发展必然会碰上对应瓶颈和局限。这时企业收入增长上不去或直接掉头向下。裁员就是自然发生的现象。只因为,这是适配经营现状,节省现金流支出最直接了当的做法。
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大厂如此,小一点的企业就更是了。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就大体可以猜到:大家所羡慕的景气行业高薪工作并非当下关注的重点。恰恰是就业市场另一头提供数量维持收入的就业才是当下要保的要点从宏观角度看,资源和时间双有限的情势之下,一定是这样也只能这样去看问题。所以,再次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视角问题:个体层面必然关注就业质量,而国家层面肯定是优先看就业数量。
于是当前保就业的关注点一定是企业本身要能活下去。企业自己活不下去,就业是必然保不住的。可以看到,这周高层会议的相关政策,关注的方向确实是这里,政策具体关心给企业减缓税负等一系列措施。不用我在这里来多废话解读
逻辑推演下,企业要活下去这件事,政府只能勉力帮忙,企业家当下的选择和努力才真正关键。任何一位在艰难环境下全力支撑奋力前行的企业家都值得尊敬。有人说,放弃是最容易的,躺平是最简单的。客观来看,放弃一次只会让下一次放弃更加容易,躺平之后是否还能坐起来都成问题,再站起来就更不简单了。
但我同时也知道,每个具体的人尤其是企业家,身上负担的难之程度会到非常之大而难以想象,这种自身感受到的难,再能共情的外人最多也只能猜想一二。同样道理,也适用于被裁员的员工,个人事业中断之外,更多的难在他们各自背后家庭的生计与个体尊严。外人真的是没有站位去轻飘飘要求谁: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请坦然接受。
昨天听群友说她自己:永远都难,永远都坚定信心。的确,不管怎么样一方面对未来坚定信心,一方面现在该做啥做啥。坚定信心寻未来发展,务实努力保当下生存。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种企业家精神。
毕竟,企业生存了,才可能有就业的数量。行业发展了,才可能有就业的质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