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王三昧论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於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是故圣人设化,
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
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
以留难为成就,以敞交为资粮,
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
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於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於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宝王三昧论] 注释
宝王,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称宝王。而“宝王三昧”为念佛三昧的美称,宝王为三昧中之宝中之王,王中之宝,念佛者为三昧中之至宝,故称宝王三昧。
[宝王三昧论]里所论述的“十不求行”是明代高僧妙叶禅师于其所著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所提出的“十大碍行”是人生修行、行道的真正精进力,以此检点我们自已的心念与言行,不断修正自己的一切不符合于善行要求的错误言行,如能这样就可居碍反通,使道业日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修习、生活中,能对照“十大碍行”进行检点,则可以在遇到病缘、急难、甚至受到抑制、排斥、打击之时亦能处之泰然,此时逆境就可被我们转为增上善缘了。
宝王三昧论所论述的内容从十个分类及认清病根与症结所在到力用作一整体归类。教化修行者如能时时以这“十不求行”来检点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修行时所能遇到的种种逆境就挡不住我们的精进心,我们也可直心行道了。
1、在身体健康上来说,不要总希望自己不得病,永无病苦。身体不得病,就会产生贪欲的念头,名利色食睡,五欲一齐来,贪欲念起,一定会破戒,退失自己,无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病魔也就无法折磨我了。这样,就可以以病苦为良药,因为它能对治自己贪欲之病,是名良药。
2、在处世接物上来说,不要总希望没有困难,一帆风顺。处世无困难,就会产生我慢贡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骄傲心起就一定会欺压别人,藐视真理。如果能知道困难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又何必对困难耿耿于怀呢?这样,反可以以患难为解脱,因为不起骄傲心,则于人于理能顺正过度,是名解脱。
3、在智慧参究上来说,不要总希望自己老是聪明,一学就会,一想就通,没有障碍。自认为聪明,就会产生急躁求进的情绪,贪多图快,急于求成。急躁心起,一定会认为自己修行到某种地步,应得到某种效应了。如果能知道障碍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这些障碍也就不战自降了。这样,反可以以障碍为逍遥,因为稳步求进,不会因急误事,欲速不达,是名逍遥。
4、在日常修行上来说,不要总希望没有魔难,太平无事。修行无魔难,就会逐步退失精进的愿心。愿心似剑魔难如砺。志愿不坚,一定会认为自己证悟到某种地步,应得到某种智慧了。如果能知道魔难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这些魔难也就不能来扰乱我了。所谓:“知幻即离”。这样,反可以以群魔为法侣,因为魔难是反面教员,考验我们道心是否坚固,是名法侣。
5、在计划办事上来说,不要总希望顺顺利利,容易成功。办事常顺遂,就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藐视一切,自尊自夸。狂妄自大,一定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都有能耐,落入能所牢狱。如果能知道成败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成功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因为个人有什么大的能耐。这样,反可以以事难为安乐,因为不落能所随缘而精进,跳出烦恼,是名安乐。
6、在朋友交往上来说,不要总希望朋友能给我些什么,帮我些什么。交友思得利,就会产生贪欲执着的心理,心有染着,何能清净。心有染着,一定会老去找别人的短处、不是,分别相起。如果能知道交情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交情的深浅也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因为个人有什么特别引人之处。这样,反可以以弊交为资粮,因为有恶因缘,反会激起自己忏悔(改正过错)而行善,是名资粮。
7、在人事处理上来说,不要总希望人人都能尊敬我,依从我。人人都顺从,就会产生骄傲自大、孤芳自赏的优越感,好比观天井蛙,夜郎自大,孤芳自赏,一定会老觉得自己总是对的,执着心起。如果能知道别人的顺从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别人的顺从与否也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都做对了。这样,反可以以逆人为园林,因为有不如心的人,所以要以去除人我之相的修行来对治,如是修行,广树功德,是名园林。
8、在利益他人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能得到好报,得到赞扬。做事希图报,就会产生贪图福报,斤斤计较之心,何况福报还有用尽的时候,贪着图名,一定会想宣扬自己的名气,我相炽燃。如果能知道德行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好名声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现在自己万事都做得好了。这样,反可以以施德为弃屣,因为沽名钓誉终成虚幻,反因此而造业,极应弃之,是名弃屣。
9、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能沾点光,得到点好处。有利想沾光,就会产生痴心妄想,甚至造恶,杀盗淫妄,诈陷毁伤。痴心贪财,一定会被那非法非分之财毁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能知道世利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世利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本事大而挣来,同时也就不会再去盲目地追求它了。这样,反可以以疏利为富贵,因为富贵由布施作善而来,而疏利正是布施,是名富贵。
10、当被人误解而受到抑制的时候,不要总希望通过申辩而得到谅解,因为这样做会产生人我分别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憎恨之火滋生,多年积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毁。我们应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而来的,是一种果报,并不全是自己的过错所造成的。这样对受抑和误解也会泰然处之,静以待变。因此受抑后应该忍辱,一个人能谦虚的话,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么伤害呢?相反,我们在受抑之后,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和精进力来过度,做到以受抑为行门,这正是修行之门啊!
如果是这样修行的话则可居碍反通。通则就可排除障碍。那些障碍到时均成为美好的境象。就像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自利利它的正觉正道)。至于鸯崛摩罗其人听信他人教唆而去作恶杀人,而对于只是沽名钓誉,只想显异惑众,狂妄自大之徒如提婆达多之类,皆来作恶叛逆,我佛(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悉心与其分别感化,令其成清净和觉悟之人,皈依我佛。所以岂不以彼逆者而为我之顺。以彼毁者而为我之成啊!何况现今世人时薄世恶。人事异常。现今学道之人,岂能无障碍呢?现今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妥善处理度过。使法王大宝因此而失。真可惜!真可惜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