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浩
来源:JIC投资观察(ID:JICTIMES)
202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一季度经济实现了来之不易的平稳开局,发展提质转型也初见成效。
但是,随着4月疫情冲击效应全面显现,主要宏观指标显示经济下行“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
不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的基本面仍然存在,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经济下行幅度和持续时间有望得到控制,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01
疫情冲击效应在4月经济数据全面显现
4月是本轮国内局部疫情反弹的高峰期,累计新增感染数超过1000例的地区GDP合计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5.1%,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上海是我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看,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主要宏观指标出现全面回落。
从生产端看,由于疫情防控造成局部停工停产,人流、物流受限,工业生产明显放缓。
4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9%,增速较3月下滑 7.9 个百分点,自 2020 年一季度之后首次转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产业链,由于严格封控的上海和吉林均为国内汽车生产重镇,4 月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大幅下降 31.8%,对制造业生产整体表现产生较大拖累。
从内需端看,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 11.1%,降幅较 3 月扩大 7.6 个百分点。
疫情冲击下不仅线下接触性、聚集性消费严重受阻,物流不畅也令网上消费受到限制,4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下降1.0%,增速较3月下滑了 3.7 个百分点。
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下滑2.5个百分点。
一方面,疫情扰动制约了基建项目开工施工进程;另一方面,在商品房销售低迷、房地产资金来源减少、土地市场偏冷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短期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境外供应链、产业链的逐步修复,在国内疫情反复与生产物流受阻的背景下,我国出口的贸易替代效应出现减弱迹象。
特别是近期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疫情缓解,出口出现快速增长,如越南4月出口同比增速高达25%。
这意味着近期我国出口订单外流有所加剧,数据显示,4 月我国出口增速同比增长3.9%,较3月下滑10.8个百分点;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仅为41.6%,比3月下降了5.6个百分点,创下2020年5月以来的新低。
02
中央定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事实上,此前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清晰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并明确地指出了二季度及全年经济工作的三方面任务和挑战,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一是稳增长。4月29日政治局会议提出“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意味着5.5%左右的增长目标没有变化。
这一增速目标的设定和维持不变,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与当前潜在经济增速基本相当;二是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三是为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四是中长期内统筹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改革、效益相统一的需要。
二是稳就业。经济增长和就业是一体两面,达到潜在增速水平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进入4月以来,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上升至6.1%,其中青年群体(16-24岁人口)失业率更是升至了18.2%,凸显出本次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严重程度。
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体现了中央直面压力,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的决心。
三是稳物价。虽然在国际局势动荡、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严峻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中国食品和能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但是下半年由于可能面临猪周期拐点向上的压力,叠加国际输入性通胀传导,稳物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经济低迷期,物价上涨过快将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造成较大影响,通胀一般体现为供给冲击而非需求拉动,因此防止供给收缩,做好保供物价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另外,4月29日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这一表述体现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完成,需要进一步打开增量政策空间;二是受疫情及外部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因此宏观调节必须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
为此,可以把挑战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新推出的政策空间可能比预期更大,节奏也将更为体现“前置”特征,尽量安排在上半年推出并落实。
03
后续稳增长政策如何打开增量空间
5 月 18 日,李克强总理在云南主持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挖掘政策潜力,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 月份能出尽出”。
这是中央对加强政策支撑,多重发力决心的再一次强调。
同时这也明确体现出,未来增量政策的着力点将在保证市场主体稳定的基础上,保民生,促就业,让市场活跃起来,从而带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经济复苏。
5 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尽管依然严峻,但伴随常态化防控措施的落实优化,边际上已呈现好转迹象。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本轮疫情高峰拐点到来,稳增长的政策高峰也将随之出现。
财政政策仍将是扩大增量空间的最关键抓手。今年以来在政策靠前发力的基调下,专项债发行一再提速,近期监管部门要求6月底前新增专项债基本发完。
考虑到基建是目前唯一能够发挥支撑作用的主动变量,为保证下半年基建投资具备强度,需要财政进一步支持。
同时,由于消费和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亟需纾困支持,而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抗疫支出也将继续增加,对财政资金端进行补充十分迫切。
从4月财政数据看,在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和疫情冲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了较大回落,因此,进一步打开增量政策空间,重点就在于扩大广义财政收入来源。
回顾历史,当前的经济下行背景与1998年我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双重冲击的情况有所相似。
考虑到新增专项债计划进度将在上半年基本完成,后续可能借鉴 1998 年的经验,即“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预计下半年特别国债可能再次成为财政扩容的重要增量工具,结合加快推广PPP、市政基础设施Reits等融资模式的规模扩大和方式创新,从而对全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持续性资金保障。
货币政策将进一步畅通传导机制。今年以来宽信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金融体系面临的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均明显缓解。
不过,4月以来疫情冲击导致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政策效能,突出表现为社会融资需求低迷,特别是信贷结构偏弱,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尤其房贷明显拖累。
5月20日,5 年期 LPR 下调 15bp 至 4.45%,降幅创下历史新高,释放出明确的货币政策稳增长、稳房贷信号。
结合前不久央行对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下调,有望形成合力,带动房地产销售和融资端逐步回暖。
不过,本次LPR调整1年期利率保持不变,反应出货币政策仍将更为重视优化信贷结构,缓解传导不畅的信号。
因此,不排除 6 月继续以政策性降息或定向降息等手段拓展宽信用的可能。
就业政策将瞄准保存量就业岗位和开拓大学生新增就业岗位。
稳就业的前提是保住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成本上升、营收下滑的不利条件下,缓解其现金流压力,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经营下去。
因此,后续有望进一步加快退税减税节奏、缓交利息甚至延期偿还贷款本金,从而直接补充中小企业现金流,增强其持续经营能力。
另外,与稳定就业岗位挂钩的财政补贴、提高留工补助标准,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等措施也有望加快落地,以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
近期政策面层对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显著加大。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开拓大学生新增就业岗位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形势下,有望阶段性地出台相关奖补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加大校招力度。
与此同时,接下来国企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也会扩大面向大学毕业生岗位投放。财政、金融及其他部门预计也将会出台更有力的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缓解应届生毕业季的新增就业压力。
产业政策将围绕扩大有效需求发力。预计随着疫情冲击的边际缓解,部分前期受影响的重大项目将加快施工进度,新增项目审批节奏也会显著提速。
另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政策也有望继续密集出台,预计将从发放消费券、汽车限购松绑、完善免税店政策、智能家电下乡、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等方面落地。
04
5月经济有望走出“至暗时刻”
展望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加码和前置发力,5、6两月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迅速反弹,制造业投资也仍将保持高增长势头,继续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的核心支撑。
而随着上海、吉林等地疫情好转,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疫情对国内供应链、产业链的扰动也将有所缓和,工业生产有望逐步回暖。
不过,由于全国范围内疫情仍处高位运行状态,尤其是近期北京疫情有所升级、管控明显收紧,短期内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偏弱的情况可能还将延续。但随着疫情进一步好转,消费数据在下半年重回正增长应没有悬念。
考虑到本轮疫情反弹的经验教训及相关政策优化调整,年内再度出现如此严重的疫情冲击概率较小,全年经济运行走势大概率呈现“U型”特征:4月和二季度将是低谷拐点,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