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汐 来源:樊登读书(readingclub_btfx)
在印度,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
一头轻而易举能举起10个人的大象,竟然会被一根小小的铁链困住。
这其实是驯象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
在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被一条小小的铁链拴在柱子上。
由于力量太小,它拼尽全力也没法挣脱,如此反复多次后,它就逐渐放弃了挣扎。
若干年后,小象长成了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铁链,但它已没有了挣脱的意识,也就一辈子拴在一根小小的铁链上了。
长大后的大象,画地为牢,限制住它的不再是铁链,而是它心中的枷锁。
大象,不知不觉中,接管了驯象人的身份,用余生奴役着“小象”,也奴役着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等待被治愈的“小象”,它在心理学上,叫做“内在小孩”。
这个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大师荣格在1940年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提出,他用儿童原型来描述一个人内心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与内在小孩一起成长,是对人生最好的治愈。
《小王子》中说: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事实上,这个内在小孩,一直在我们内心深处。
直到今天,孤独、被抛弃、悲伤、自卑或不信任等负面情绪还在折磨着他。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做一些事、遇到一些困难时,头脑里经常有这样的声音:
“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别人那么快就完成的很好,再看你!”
“别睡觉了,都没完成任务,睡什么觉!”
“不能出去玩,衣服都没洗完,洗完了再去!”
‍‍‍‍‍‍‍‍‍‍‍‍在心理学上,这种声音来自我们内心里的“内在审判者”,它是来自过去的命令,是孩童时期受到的不公平的语言指责。
而内在审判者的指责对象,是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
当这个小孩日复一日的承受着并不客观的指责,他就会开始相信,自己不聪明,没有吸引力、不可爱、不够好。
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
但别人在我们小时候教会我们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我们直到成年后也没有忘记这些。
更可悲的是,这个不放过内在小孩的人,变成了你自己。
即使你再不喜欢那种方式,还是学会了它,并在不知不觉中,变本加厉地用在了内在小孩身上。
任意责难自己糊涂,一再责备自己,都是在伤害它。
心理治疗专家施琪嘉曾这样比喻: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守门人。
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停止自我伤害,去照顾你的内在小孩,拥抱那个受伤的自己。
很多人会试图把内在小孩托管给别人,去找寻缺失的那部分东西。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就是如此。
因为长期被只关心患有先天疾病的妹妹的爸爸忽视。
童年的松子,为了逗爸爸开心,7岁就学会扮鬼脸。
成年后的她,为满足爸爸的期待,去了他喜欢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按他的期待做了老师,却因处置学生偷钱事件不合理,被学校开除。
最终,还是得不到家人理解的松子,绝望地选择了离家出走。
在之后的一些年,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男人,为了挽留一段段感情,甚至愿意付出尊严、前途和生命。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爱、认可等,没有得到满足,他自我的一部分,会永远“卡”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求补偿。
松子的童年缺少家人的关爱和认可,她的心里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让她一生都极度渴望被爱和关注。
但即使付出一切,她也没能改变一次次被抛弃的命运。
人就是这样,总是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期待爱人、朋友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快乐。
结果,到最后不仅得不到理解,我们的强烈期待,反而还变了味道,成了别人的枷锁。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内心的富足与快乐。
与其向外求解,不如向内自我治愈,能治愈自己内在小孩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塔拉生于噩梦般的家庭。
她却通过读书求学汲取知识,用教育带来的觉醒,冲出原生家庭的牢笼,获得了重生。
她的家庭不相信政府、拒绝医院治疗,所有治疗都通过草药完成。
17岁前,她从未接受过教育,日复一日的在废料场捡垃圾。
父亲专制、哥哥暴力、母亲隐忍。
生活上的磨难让她有了逃出家庭的决心,有了挣开枷锁的勇气。
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她奋起读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了大山,救赎了自己。
一个人能够成为谁,获得真正的自由,源于强大的内心。
塔拉用不懈的努力,像鸟儿一样飞过了禁锢住她的大山和噩梦一样的原生家庭。
她曾感慨说: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塔拉的心中,也藏着一个怯懦、自我怀疑、崩溃、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
童年和家庭带给她的伤害,让她多次在人生岔路口感觉到内心被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观撕扯,精神几近崩溃。
一面是父母近乎畸形、控制型的爱,一面是自己奋尽全力、历尽坎坷到达的文明世界。
亲情与梦想对峙,心中背叛家庭的负罪感,把她撕扯到几度要放弃学业。
后来,塔拉开始大量阅读休谟、卢梭、史密斯和穆勒的作品,去探索思考如何权衡对亲人、对社会的特殊义务。
她终于释怀,并开始原谅父亲的专制、母亲的隐忍、哥哥肖恩的暴力倾向。
成长,让她终于冲破原生家庭的枷锁,从童年痛苦中解脱,放下心中的负罪感。
塔拉,选择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解,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坚持,跨越现实和心中的桎梏,成为强大的自己,改变了命运。
与内在小孩一起成长,是人生最好的治愈。
人心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生活很难,唯有爱,能治愈一切,而爱自己,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能力。
学会接纳,拥抱受伤的自己;
学会原谅,释怀曾经的伤害;
学会理解,深知思维的局限;
学会参悟,呵护孩童的梦想。
我们终将从一个受伤的小孩,成长为一个能够自渡的成年人。
世上没有救世主,如果有,那是从不放弃的你自己。
END
作者:樊登读书 · 曼汐。
来源: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