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盛世图景  
香山上的建筑,始于唐代创建的永安寺。此后金世宗建香山寺,明代建碧云寺和洪光寺。清代自康熙开始修建行宫,经乾隆时期扩建,最终形成了一组皇家佛教寺庙建筑群,正式定名为“静宜园”,是著名的京西“三山五园”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五园空间关系  图源:网络
静宜园分为内垣、外垣、别垣三个部分,景点众多,乾隆御题的“二十八景”最为著名。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的内垣位于园区东南部,包括寺庙和在康熙行宫基础上改建扩建形成的宫廷区。宫廷区的南侧另有“中宫”一区,是皇帝驻园期间居住所在。此区中主要的一组建筑名为“虚朗斋”。南侧有一座石渠,把蜿蜒流水引入其中,取意曲水流觞。今日香山饭店流华池中,中轴线上的曲水流觞平台就来源于此。
虚朗斋图  图源:网络
虚朗斋旧照,近景为曲水流觞平台  图源:网络 
经过晚清战乱,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劫掠,“静宜园”中的建筑被焚毁大半,一代名园几近荒废。民国时成立香山慈幼院,收养无家可归的儿童,前国务总理熊希龄任院长。慈幼院分为男校及女校,其中女校所在就是清代静宜园中宫遗址,女校食堂就是今日香山饭店餐厅的位置。为了解决慈幼院的经费问题,熊希龄决定在女校西南的香山寺遗址改建房屋,开办甘露旅馆,后来这个旅馆改名为香山饭店。这应该是“香山饭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但此香山饭店和现在的香山饭店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仅仅是名字相同。
香山慈幼院旧照  图源:网络 
香山慈幼院女校和香山寺场地关系图
女校所在地即为现在的香山饭店,场地南侧能看到曲水流觞平台  图源:网络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考虑到安全问题,落脚点选在了香山。当时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都住在香山寺附近。毛泽东住在香山寺南侧的双清别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则住在香山寺北侧的来青轩。会见傅作义时,毛泽东是从双清别墅下山而来,具体会见地点就在今日香山饭店四季厅东侧庭院里迎客松旁的石头桌。
香山饭店总图,红色标记为会见松所在位置  图源:作者自制 
会见松  图源:作者
老香山饭店建于1956年。建国初期,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都是信奉佛教的周边国家。首脑来访,周总理经常陪同参观香山碧云寺。这个过程路途较远,中间没有休息的地方不太妥当,于是周总理就提出修建一个供外宾休息喝茶的场所。香山并不大,可选的地方也不多,最终把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女校改造后建成了香山饭店。当时的香山饭店店名由郭沫若亲自题写,属于50年代的八大饭店之一。 
1973年海城地震后,人们发现香山饭店地基下沉,有的房屋墙缝开裂。国家建委、北京市市建筑设计院和京津抗震办公室通过勘察确定60多处房屋为危房。1976年唐山地震后,香山饭店的所有房屋停止使用。后来,经高层批准同意,拆除老香山饭店重建。  1977年,香山饭店被列入基建计划,但新的香山饭店如何建造,没有答案。直到1978年年底贝聿铭来访之前,新香山饭店一直还是悬而未决的计划。
1935年贝聿铭赴美求学,由于抗战,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动荡,他一直留在美国。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1974年贝聿铭终于在久别之后踏上回乡之旅,跟随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表了一些批评意见,但中国政府在1978年还是专门邀请他回国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咨询。这很可能是由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为贝聿铭赢得了显赫的声誉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的讲座中,他针对当时中国对高层建筑的渴望,专门表达了在紫禁城周边建造高层建筑可能对古城环境带来破坏的担心。
贝聿铭刚刚结束第二次返乡之旅,回到美国。不久又接到了中国政府的邀请,由于临近圣诞节,他们一家人一起来到了北京,随行的人中甚至包括他年仅五个月大的小孙子。谷牧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贝聿铭,在会谈中提到希望贝聿铭在长安街建造一个高楼。贝聿铭表示“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将来人要骂我,人家不骂我,子孙也要骂我。”谷牧听后表示同意贝聿铭的意见,并且提到周总理以前也表达过类似的说法。贝聿铭回复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再想办法吧。这次中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打算请贝聿铭做一些事情,所以谷牧表示既然不愿意建高楼,那么到北京郊外找块地好了。会谈后,北京第一服务局问贝聿铭是否愿意在西郊的香山公园中建一座低层饭店。贝聿铭这才表示了兴趣并进行现场踏勘。  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贝聿铭依然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深深地吸引了。他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
1979年贝聿铭和中国官员讨论香山饭店设计  图源:网络
对于贝聿铭来说,香山饭店与之前的项目都不一样,而是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感情,他可以继续三十年前在学生时代的追求。贝聿铭在哈佛研究生院的毕业设计是位于上海的中国艺术博物馆,他想通过这个设计,找到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方式,要找到一种绝对中国的建筑表达,但又不用到中国传统的建筑细节和主题。这些想法很清晰地在他给友人的信中表达出来,当时的信上还印着“贝聿铭不可能的梦想——1946”。
这个梦想源于贝聿铭幼时在苏州的生活经历,他优渥的家庭背景使他能够接触并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这种经历让他有一种文化的自豪感,让他在学生时代面对国际风格即将席卷天下之时,依然表达他的质疑;这种文化的自豪感也让他在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历练,取得很高的成就之后,在面对香山饭店这样的项目时,自然而然生成使命感。在他接下香山饭店的任务不久,他和阔别多年的幼时好友经叔平曾在北京见面,他们谈到了香山饭店,经叔平回忆他们的谈话时说, “当贝聿铭告诉我有关香山的信息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座旅馆。每个中国人都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他说,他想发展某种建筑语言,留给我们的后代。” 
对于他所追求的目标,让贝聿铭不可能简单采用他熟悉的现代建筑形式;与此同时,中国建筑史也不能给他提供实践的指导。他要选择的是“第三条道路”。但这条道路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的项目团队对中国所知甚少,必须从研究开始。多年后贝聿铭回忆,“我们不是从研究中国建筑开始的,而是从中国文化,历史,习俗和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的。建筑反映了人类的状况,如果您不了解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根源,则只能提供技术。生活第一,技术第二。” 
宫殿和庙宇是中国最有系统,持续最久的建筑形式,对于香山饭店这样一个位于毁弃的皇家行宫旧址上的新建筑,向法式严谨的宫殿和庙宇似乎是一个最顺理成章的思路,但贝聿铭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从一开始他就明确,他需要的资源不是来自于过时的皇家建筑,而是传统的住宅。在传统住宅中,核心是开放的庭院,建筑和庭院融合在一起。他认为这种类型才是建筑的传统所在。于是在1979年,贝聿铭带领他的团队在苏州杭州无锡扬州等地旅行考察,研究了大量江南的传统民居。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自从他离开中国以来,“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保持不变”。 
贝聿铭通常的做法是把设计概念告诉助手后,由助手深化,他定期评估助手的工作进展。但他对香山饭店的期待则改变了以前的习惯,他亲自深化,员工们经常看到他手握铅笔在图桌上沉思。设计师卡伦·范·兰根说:“在两三年的实践中,这是他自己的项目。每隔两小时他就会带着图纸到我桌边来。我们工作的时间特别长。他非常执着。”
贝聿铭最终完成的设计,是简洁朴素的庭院式建筑。建筑外观是白色抹灰配青砖装饰线脚,造型放弃了坡屋顶的传统元素而采用了平屋顶。一系列大小不一的院落组合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贝聿铭将原建筑从南侧进入的方式改为北入口,扩大现有的主庭院,同时尽最大的可能保留了场地原有的古树,将它们与庭院和花园紧密结合在一起。主体建筑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四季厅的室内花园,贝聿铭在四季厅中设置了一座水池,正对入口的一侧,是一个中间透空的影壁。入口,影壁和水池形成了一条明显的轴线,延伸到室外,直到场地南端按照原样翻建的曲水流觞平台。
香山饭店四季厅  图源:网络
香山饭店四季厅  图源:网络
根据原状修复的曲水流觞平台  图源:网络
香山饭店模型  图源:网络

香山饭店设计完成后,贝聿铭把专门制作的接近两米见方的巨大模型运到北京,帮助他向业主,官员解释他的设计理念。这个项目的各级主管官员并不理解这个设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想要的是代表现代化的西式风格。贝聿铭中西合璧的创新设计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平淡朴素,不是大家期待的样式。但中方还是接受了这个设计,并不打算干预和改变。
双方对建筑风格的期待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异只是开始。随着各项设计的逐步深化并开始建造,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有些矛盾是具体处理方式的差异,比如双方都希望保留场地上的古树,但第一次在场地上根据建筑轮廓放线,发现竟然要砍掉112棵树,甲方十分着急。但驻场建筑师黄家乐经过仔细核查,发现放线有误,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根据正确尺寸,连夜冒雨重新放线。但即便如此,还需要砍掉60棵,于是他们现场对每一株大树逐一考察,明确需要砍伐或挪移的大树本身的缺陷,达成一致后对图纸进行了适当修改。主管此事的黄家乐最后还被称为“救树恩人黄先生”。 但更多的冲突则充分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之初,双方观念的巨大差异。
香山饭店的室内设计师戴尔·凯勒(DaleKeller),对当年设计过程的回忆,并不愉快。由于香山饭店的建设标准很高,因此甲方要求所有的空调都要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是一所高规格的饭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显然是可以理解这种诉求的。但是对于美国设计师来说,则感到极大的困惑和不解。他们始终坚持,设备必须要藏起来,才能和贝聿铭的总体风格协调一致。
贝聿铭一贯注重建筑的艺术品质,往往会精心选择艺术作品,让建筑空间和艺术作品相得益彰。鉴于香山饭店的独特气质,贝聿铭经常选择的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合适,于是他特意邀请挚友、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为香山饭店量身定做了两组巨幅抽象画。当时的抽象绘画很难为国人理解,所以,当1982年新香山饭店建成开业时,两幅画挂不挂,谁都不敢定。贝聿铭感到不解,对香山饭店的负责人说你们要不挂,我拿走。后来经上级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后,才决定挂出来的。
位于中轴线两侧的赵无极抽象水墨画  图源:网络
香山饭店的建造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中美两国的建造方式和观念差异极大。类似香山饭店的规模,在美国大约需要200名工人,借助机械和设备进行施工。但香山饭店,最多时有大约3000名工人,在缺乏推土机和起重机的情况下,借助骡子和驴车等畜力的帮助,用手提肩扛的原始办法进行施工。  负责香山饭店施工的并非当时北京最好的施工企业,施工组织管理混乱,小偷小摸情况时有发生,工人一边聊天喝茶一边磨洋工的状况也很普遍。文化大革命剥夺了建筑师应有的权威,不能发号施令,只能对工人提提建议。中方建筑师去工地的目的在于实施工人提出的改进建议。施工单位对贝聿铭的团队也像其他项目一样,驻场建筑师方佛瑞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众人的辩论,这让他苦不堪言,烦恼至极。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和施工方冲突不断,有一次甚至要动手打架。
建造过程磕磕绊绊,使用和管理状况也差不多。酒店正式开业前的一段时间,工程和管理的所有混乱交织在一起。北京第一服务局曾有聘请海厄特管理酒店的计划,但最终没有实现,中方对酒店的管理极不专业,年轻员工也没有培训的机会,上班时间在前厅的地板上织毛衣,聊天,打发时间。管道设备直到开业前一周才安装完毕。开业前,贝聿铭的团队以及他的家人只能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有人擦马桶,擦窗户,扔垃圾,有人烫窗帘。贝聿铭夫人卢爱玲在走廊吸尘,贝聿铭自己则跪在大理石地板上清理油漆的斑点。
香山饭店于1982年10月17日正式开业,红叶漫山。开幕酒会依然充满了戏剧性的场景,贝聿铭从美国邀请了大批知名人士出席酒会,杰奎琳·奥内西斯,身着雅致的黑色礼服,而参加宴会的另一批贵宾,中国的官员们身着中山装,吞云吐雾,强烈的对比让人觉得惊愕。
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充满了冲突,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也完全达不到贝聿铭的期待,他精心设计的泳池也被改造而消失不见。这一切都令他伤心失望至极,此后一次也没有来过。但不可否认,这是贝聿铭所有建筑中,他的感情投入最浓烈,最纯粹的一座。

贝聿铭设计的室内外贯通的游泳池  图源:网络
设计之初,贝聿铭考察苏州园林  图源:网络
美国成就了他的事业,让他功成名就。在美国的贝聿铭,是一贯的理性和冷静的形象。然而,香山的贝聿铭,是一位温情浪漫而感性的人,他的心已经超越了他的头脑。别人无法理解,但他妻子理解。为了纪念给他们俩带来了如此多的个人痛苦的香山饭店的开放,卢爱玲(卢淑华)为贝聿铭准备了一本优雅剪的贴簿,她题写了“Love from Eileen”。“Love”中的字母“O”由酒店后面山坡上的一片红叶制成。
对贝聿铭而言,香山饭店和苏州美术馆的意义完全不同。苏州美术馆是纯粹私人的个人感情,而香山饭店则是贝聿铭为中国建筑未来树立榜样的深刻敏感尝试。
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贝聿铭在开始设计之初,带领团队大量研究东西方经典案例的原因。这些研究对象既有唐宋时期的建筑,在唐代建筑影响之下的日本建筑,也包括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早期文艺复兴建筑。这些看似没什么关系的建筑案例,最终通过香山饭店融合在一起。贝聿铭要设计的不是一座只是针对此时此地的具体建筑,而是一个原型,这是贝聿铭最具有实验精神的一次设计经历。
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教堂  图源:网络
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  图源:网络
在这些研究和探访中,最重要的触动和共鸣在扬州。贝聿铭参观了梁思成主持设计的鉴真纪念堂,这座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聿铭后来曾多次谈到鉴真纪念堂,香山饭店的墙面图案,就源出于此并有所发展。贝聿铭和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看法类似,认为质朴典雅的唐宋是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如果说鉴真纪念堂是唐代建筑在1970年代的重现,那么香山饭店则是同样的美学趣味在经过现代建筑思想碰撞后的重组和发展。它清晰地指向未来,又隐隐约约接续了香山建筑的千年之脉。
香山饭店鸟瞰  图源:网络
编辑丨zy
AC君有话说
近期疫情多有反复,大家注意防疫~
等待生活回归日常的同时,不如戳戳我们,一起阅读吧!还有更多精彩期刊等你订阅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