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拜登在东京发布了IPEF(印太经济框架)。跟他站在一起的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三国首脑。
在这个印太经济框架的组织中,新西兰也是首批成员国之一。

首批成员国共13个,分别是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参与国加起来约占世界经济的40%。
新西兰媒体就此事发表了评论文章,标题是《分析:新西兰刚刚加入了一个公然反华的联盟——经济风险值得吗?》
我们在此分享如下,文章不代表天维网观点:
Ardern通过视频加入IPEF,打算下周跟拜登直接讨论(如果白宫的规定允许的话)。虽然IPEF已经高调发布了,但目前还是个谜,是一个没什么实质的高级别的想法。
目前已知的是,IPEF有四个支柱,分别是贸易、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和脱碳、税收和反腐败。已有13个国家签署了IPEF,分别是美日印澳、新西兰、文莱、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未来几个月将会规划这个框架,但这本该在各国加入前就弄好的。缺乏实质这件事现在也无关紧要。这次发布是象征性的,是对美国重新涉足亚太地区的欢迎。
这是最轻松的一部分,但要实现这个框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美国VS中国
大多数评论员聚焦的都是地缘政治问题。二月份白宫发布印太战略的时候说:“中国在寻求印太影响力,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的时候,正在综合了经济、外交、军事、科技实力。”
美国将IPEF视为重振经济领先地位的工具。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全面支持。
IPEF给了Albanese一个机会,让他能够驱散大选中称他对中国软弱的暗示,同时将他与前任Scott Morrison区别开来。
印度总理Narendra Modi更谨慎,尤其是对中国。据悉,拜登的宣言是重写了之后才发布称“集体讨论未来的合作”,给印度留有选择的余地。
新西兰的中国困境
新西兰更难。历届政府连年不表态,以为可以通过越来越反华的战略联盟来降低新西兰经济对中国的依赖。
依赖度现在已经大不可挡,这让IPEF这种过度反华战略成为真正的经济负累。
要得到信赖,美国得扩大从该地区的进口。十个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有七个已经同意加入。但现在还为时尚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回报,没人愿意损害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工会已经盯上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人权和劳动力记录问题。他们恐怕不可能接受美国的标准。
美国国内政治
还有一个障碍是美国的国内政治。毫无疑问,IPEF会以“美国优先”。可是美国的内部协商揭露了两派对“美国优先”真正含义的纷争。
民主党的劳动力、环境核心基础是将工人、环境和国内社区置于美国公司利润之上的贸易模式。他们集结在美国贸易代表Katherine Tai背后,而Tai则是负责IPEF贸易支柱的人。贸易的大范围包含数字经济、新兴科技、劳动力承诺、环境、贸易促进、透明度和优良的管理操作,以及公司责任感。这些全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A)中的章节,其中还包括了超级敏感的跨境数据流和数据本地化的问题。但Tai的贸易范畴排除了物品市场准入的问题,其中包括农业物品,而这才是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想要的。
企业议题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游说团体希望激活TPPA的关税减免议题,但Tai对此表示拒绝,称其为上个世纪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了。
Corporate America希望制定严格的规定来保护大科技公司不受新规章的制约,这属于Tai的贸易范畴。他们获得了商务部长Gina Raimondo的支持,Raimondo负责的是另外三个支柱。
在本周IPEF的白宫简报中,Tai将优先级说得很清楚。她还表示,传统的利益攸关者也需要参与方案,但他们要保障工人、环保组织等其它利益攸关者拥有前排席位,会影响并塑造政策。
IPEF值得吗?
IPEF或许永远都无法达成。IPEF在美国没有两党支持。即使拜登政府初衷很好,但也无法保证未来的政府会继续在美国维持已经改善的环保和劳工标准,会继续尊重对其它参与IPEF的国家信守承诺。
拜登政府极力避免将IPEF送去国会。但一旦到下一届大选,IPEF很可能面临着坠入深渊的命运。
实事求是地讲,IPEF是“盲目下单”。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需要深呼吸,再从现实角度评估其机遇和风险。
这意味着,要对着迫在眉急的问题进行评估,比如气候变化、疫情教训、连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科技公司不受管控的私营权力、多极化世界下地缘政治敌对、新西兰在怀唐伊条约下对毛利的义务等等。
然后需要衡量选择:旁观谈判、寻求其他方案、或是建立一个清晰的、公开的谈判要求,真正为下一个百年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服务。
对此,你怎么看?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