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加三国长大,和你分享
双语启蒙|妈妈自我修炼|亲子陪伴
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帝都“九宫格”封控政策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哪儿哪儿都阵势紧张…而我呢,只能说是天选之人。
前两天和Belle千挑万选找了个地方逛逛,结果那里出现了疫情,接到社区电话后,我们只能乖乖配合,足不出户。
一下子多了更多的时间和女儿相处,我也对这枚小淘气也更了解了不少——总的来说呢,她是个懂事儿的小娃,能听得进去道理,不会胡乱“撒泼”。
不过,正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女儿懂事的背面,也存在着小叛逆和小任性。
大家觉不觉得,当妈和用兵打仗有点类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摸不清“敌军”动向的时候,只能慢慢摸索~
而我因为越来越能“拿捏”她,我发现,唠叨是对孩子最没用的管教方法,反而自己稍不注意,就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唠叨老妈的模样
于是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如把难搞的场景换一种打开方式变成游戏,我也开启了鼓励模式。效果么,可以说是超乎想象得好,你若是正在头疼居家小娃的日常管理,那必须用起来~
游戏
长期困在家,Belle也觉得无聊,我们就把星黛露玩偶假扮做她的
双胞胎妹妹
——

Belle偷懒不想学习的时候,我会对着妹妹(星黛露)说:“姐姐(Belle)真棒啊,昨天自己读了5本书呢,你不学习,要被姐姐超过太多啦。“
Belle一听自己成了小榜样,腾地站起来跑去拿出绘本读起来。
目前这个双胞胎游戏很是受用,但我很清醒,没有什么“兵法”是能一劳永逸的,老母亲脑筋必须时刻准备着!
更多相处其实也让我有机会进行深度反思,
去分析、审视育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想必不少妈妈会和我一样,情绪控制不够好时,偶尔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并不过分的行为而发脾气。
这一次,我学着在事后抽丝剥茧去探究终极原因。
对孩子的期望
育儿路上,挫败感往往比成就感更常见。
我会反思自己: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你所期望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
还是由于孩子没能达到你的期望值,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
……
就拿最近我在带她学英语中遇到的情况来说吧:
和女儿分开了一年,她的英语退步很多。
有一次,我说,Belle, please repeat after mommy. 结果小家伙一脸疑惑地问我,什么意思呀?
当下那一刻,我真的很恼火!这句英文简单到她不到3岁时就能听懂,就能跟着我重复内容,我不自觉地大声问道:“你怎么连这个都忘记了呢!”
Belle低着头,喃喃地嘟囔:“妈妈,之前很久都没有人和我说英文啊。”
是啊!分开的一年里,没有人教她英语,这不是她的错,我怎么能苛责小小的她呢!
我也不禁问自己,这么急切地想让女儿一下子变成英语牛娃是为什么?!
不过就是因为我本身是英语启蒙老师,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这点英文都听不懂!
孩子没听懂只是惹恼我的导火索,但终极原因却是我害怕自己的失——想通了这一点,我的焦虑缓解了不少。
任何人的学习过程从来不能是一蹴而就,而应该像是花开一般,花蕾经历了含苞欲放才能迎来绽放的花期。
天才只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家长,普通如你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而后便静待花开吧。
自我审视
与其把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倒不如改变自己;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投射出的是家长的影子。
从前我总是习惯晚睡,在Belle熟睡之后阅读一会儿。
最近我尝试早起读书,当Belle睡醒来到客厅,看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妈妈在阅读。
这几天我发现小家伙早上也会跑去挑一本书,有时假装小大人儿一样边看边想,有时自己默默地翻看,有时央求我读给她听……

整个过程我都没有“唠叨”过要Belle阅读,可榜样的力量让她自己主动模仿我的做法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体会,我们状似微小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何不利用自我审视的机会,将正向反馈投射给孩子呢!
接纳孩子
总说要接纳自己,
可对于孩子,我们有做到100%接纳么?
未必。

无论外人看来多么糟糕的父母,在孩子眼里,都是最完美的,孩子才是真正做到无条件接纳的那一方。
说回我自己,其实很惭愧。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育儿太久,我也忘了初心。曾经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身心健康。
可随着长大,我却因为她答错题或者忘记一个知识点而大发雷霆——
有那么一次,我气话说“非得我和你发火,你才学会吗?!”说出口的一瞬间,我自己也惊到了,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爸爸会这样训斥我的么…
我不要女儿也经历自己幼时的惊恐。
我说服自己从焦虑妈妈变成“蜗牛”妈妈,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我依然偶尔会生气,但我不再像个怪兽一样吼叫,我收获的是平和的自己和充满学习热情的孩子。
居家是无奈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感恩这样的经历。

陪伴得越多,我越能发现自己在做妈妈这个身份中的不足,孩子的成长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没人能事先做好万全准备,同样感恩女儿的包容和爱,让我有机会一步步改正,一步步回到初心。
愿每一个育儿路上的你,都能回忆起初心中对孩子那份纯真的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