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过仓鼠吗?
一只小小的仓鼠,每天除了吃和睡,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跑轮上度过。
而跑轮存在的目的,就是消耗仓鼠过剩的精力,因此它不会因为缺乏运动而出现啃咬笼子、木屑等异常行为。
于是一只从出生便被囚禁在一个笼子里的仓鼠,在跑轮上度过了它短暂的一生。
我常常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被困住的仓鼠。
而工作就是那个永不停歇的跑轮,工作能够消耗我的精力,使我在空下来的时候满是疲惫,免于思考人生意义这样严肃的命题,工作也能够带给我收入,而收入可以让我四处消费纾解欲望。
努力工作、赚钱、消费,构成了我一天乃至一生的主要活动。
我一直试图寻找某种答案:
为什么空心病那么普遍?
为什么生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此困顿疲惫?
直到我看到《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我常常会有被困住的感觉,困住我的笼子到底是什么,以及笼子是如何塑造了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
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厚重,阅读它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相反,你必须冒着被叫醒的风险。
它讲的是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被异化的,还原了一个群体是如何从拥有闲暇、尊严、自主性的自由人被塑造成一颗螺丝钉和一把韭菜的。
我将分成三个部分——工作、消费主义以及新穷人,尽量把这本书的内容给你讲清楚。
01. 工作
在工业化早期,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提高产量,然而当时大多数人不愿意被工厂雇佣,拒绝服从由工头、时钟和机器设定的生活节奏。
在1806年,一名针织品商人描述了当时人们对工厂体系的抗拒:
我发现人们对于任何规律性的安排有着极度的厌恶......他们非常不满意,因为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出入,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期,不能按习惯的方式行事,下班之后,还会遭受其他工人不怀好意的监视。这使得他们痛恨整个系统,我不得不将其打破。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从事着手工业劳动,需求和欲望并没有那么大,体面生活的门槛被设置得很低,一旦到达就失去了继续攀升的动力。
于是,问题出现了,工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大量劳动力之上的,但当时没有人愿意进工厂做着一份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尊严的工作。
这时候,文化担负起了重要的“改造”任务,政治家、哲学家、传教士们纷纷下场,一面诋毁传统主义,另一面创造了工作伦理,将进工厂工作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行了高度的捆绑。
工作伦理其实就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使人们丧失独立性,服从于工厂制度。
于是以前的传统思想在工作伦理的冲击下,沦为了一种懒散、堕落、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工作成为唯一体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
“勤奋工作被赞颂为令人振奋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只有通过全心全意为社会福祉提供服务才能实现。如果人们勤奋工作并持之以恒需要忍受痛苦的折磨,那也是为了未来的收益,尤其是道德收益,付出的必要代价。”
所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996是福报这些宣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驯化和洗脑,目的是引导人们的选择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不管任何时代,主流的意识形态永远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相契合的,比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生育率,主流思想必然是鼓励生育的,而与之相违背的思想,例如“单身主义”、“丁克”、“同性恋”就会遭到抵制和打压。
于是在一个成熟的生产者社会中,工作就像毛细血管,已经钻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同时是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枢纽,也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被问到“你是谁”时,工作都会尾随其后,成为我们身上一个鲜明的标志和符号。
工作不仅跟道德绑定了,事实上,工作跟我们的人生已经密不可分了。
它参与了我们身份的构建,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水准、人际关系、家庭模式、社会生活和业余生活、礼仪和日常规范。
“在一个擅长分类并且喜欢分类的社会里,工作类型是一种关键的、决定性的分类,它将人们分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自己的上级,让下级服从自己。工作类型也定义了人们应该匹配的生活标准,定义了他们应当与谁为伍,应当与谁划清界限。职业生涯标记了人生的旅程,是回溯人生成败的最重要的记录,是自信与彷徨、自满与自责、骄傲与耻辱的主要源头。”
你会发现一件可怕的事儿,成年以后,我们的生活是以工作为基准展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失业听起来如此可怕,那意味着,我们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身份,陷入一种无所适从和慌乱中,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推倒了一栋房子的承重墙,所有建立在这上面的一切——身份、认同、自信、关系、生活都将分崩离析,变得支离破碎。
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在这个24小时不断运行的庞大机器中,消灭了其他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过着同样一种标准化的人生。
于是当我们呼唤自由,想要砸破窗户逃离时,陷入一个巨大的疑问:
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还能干什么?
如果我们不工作,我们会是谁?
02. 消费主义
随着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加剧,工厂秩序越来越让人窒息,上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道德上的优越性开始失去效力。
于是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发现了一种新的替代品,那就是——物质激励
比起宣扬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
“社会生存质量的权力斗争变成了获得更多金钱的斗争,经济收益成为自治自主的唯一体现。”
于是生产者社会开始向消费者社会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经济增长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是否正常有序运行的首要标准,而经济增长与其说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健康充裕的劳动力、充实的财政收入、勇往直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如说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
所以消费取代了工作,再次把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了一起。
我之前在做消费主义的视频里面做过一个比喻,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而消费品就是这个那口驴永远追逐的草料。
事实上,被奴役、被剥削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那个让驴心甘情愿忍受高强度工作的诱惑,从草料变成了胡萝卜罢了。
以前是道德激励,现在变成了物质激励。
以前是被工作伦理规训,现在是被消费美学诱惑。
它会把一些诱人的食物放到你面前,试图说服你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然后告诉你,得到它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自由,努力工作。
不得不承认,消费美学的驯化非常成功。
在整个消费者游戏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人被驯化成了一种习惯即时满足、欲望被不断唤起、具有强迫性消费行为的原始人。
消费成为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通过消费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美妙的体验、身份的构建、关系的建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逐。
在消费者社会里面,人们所向往的生活,都必须和消费绑定才能达成。
你向往的法式生活,是来源于房间里堆砌的带有法式元素的家具,衣橱里一条条深V碎花连衣裙,以及化妆台上必不可少的那一抹复古红口红。
你向往四处旅行无拘无束的人生,由一张张通向各国的机票,或者一辆随处流浪的轿车,还有随时随地可以记录自由生活的微单构成。
520、618、双11、双12,各种消费节日的盛行,不过是商家为了唤醒消费欲望的一种把戏,虽然你暂时想不到需要什么,但是你知道打开APP,总能在商品的海滩里找到最美的那一粒贝壳。
当今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安足感”,因为本质上,“人们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威胁”。
而在消费者社会,所谓的社会阶层本质上就是一种购买力,一个人越富有,社会地位越高,那他可供消费的选择范围也就越广。
“想要缓解无聊,就需要花钱。如果想要一劳永逸地摆脱这个幽灵的纠缠,达到幸福状态,就需要大量的金钱。欲望是免费的,进而体验实现欲望的愉悦状态,需要资源。”
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心情由一种欲望被满足后的短暂愉悦和欲望未被满足的长期的焦灼和无聊构成。
产生欲望——努力工作——赚钱——消费——新的欲望——努力工作——赚钱——消费。
这就是消费者社会为合格消费者打造的专属囚笼。
再次,我们又被推回这样的困境中:
如果我们不消费,我们还能干什么?
如果我们不消费,我们又是谁?
03. 新穷人
而穷人是怎么来的?
在生产者社会,穷人起初指的是一个被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的失业人口。
在消费者社会,穷人指的是没有消费能力的有缺陷的消费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经济周期的波动轮回,一个短暂的失业状态将会变成一个长期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失业和过剩的区别就在于,失业者虽然暂时没有工作,但一旦环境好转,他们就有望回到生产者的行列,一切也将回到正轨。
过剩的人则不同,他们是多余的、编外的,不被需要。他们要么出生在一个饱和的社会里,要么由于经济和技术进步变得不再必要。
“去工业化似乎使越来越多的人口永久失业并无法再就业。这并不是因为失业的人自身的缺陷或道德上的瑕疵,纯粹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也不是因为工作伦理无法有效激励,而是因为社会没能按照工作伦理的规则来保障生活。”
所以穷人是“受害者”,是源自于社会无法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来确保每个人能够就业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资源,与此同时社会也无法为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保障。
这个被剥夺的故事在文化的塑造下被改写成了自甘堕落的故事。
在一个关于穷人、底层的叙事里面,我们绝口不提系统的漏洞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仅仅给穷人粗暴地打上自甘堕落、不知上进、愚蠢懒散的标签。
事实上,不管是哪种社会,生产者社会或者消费者社会,贫穷都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果,它就像一个拼命被掩盖和修饰的BUG。
而在消费者社会里,沦为底层阶级变成了个人选择问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即便有些人错过额摆脱贫困的机遇,或努力以失败告终而沦为底层阶级,这也是因为他们的选择。
这些过剩的人,就像是被掐掉的那一片枯黄的青菜叶,既无法作为劳动力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又无法作为合格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他们对于社会来说,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
“穷人不再是消费者社会的弃儿,他们在全面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彻头彻尾地成为社会的公敌。”
因此,社会对他们也不具备任何道德义务,他们就像那片枯黄的青菜叶,被毫不犹豫扔进垃圾桶里,驱逐出去。
“这种无处不在的再造产生的人类废弃物被驱逐到一个无人负责、无人监护的虚空地带。这个新的无人区中,被驱逐的人或过剩的人被遗弃在法律和道德义务的领域之外。”
所以在这本书最末,作者鲍曼也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切都以有效性优先,但对谁有效?基于什么?目的是什么?经济增长是实现了,但这是什么的增长?为谁而增长?付出了什么代价?达到了什么目的?
而这一个个复杂又庞大的问号,落在每个人的肩上,化成了一声声具体的叹息:
我努力考上好的大学,为什么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我天天996被骂奋斗逼,为什么依然付不起首付?
我将青春和理想奉献给公司,为什么会在中年失业?
我响应号召只生一个,为什么老无所依?
......
-End-
小红书@朱诺
视频号@是朱诺呀

B站@是朱诺呀

猜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