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留言请标明关注本号的日期
二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化作一片废墟,意大利和日本被被严重削弱。昔日叱咤风云的大英帝国摇摇欲坠,成了昨日的太阳。
欧洲工业国受重创,美苏成为真正赢家
(虽然苏联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
美国和苏联却凭借其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屈指可数的超级大国。两国各自拉拢了一批中间国家,以图击倒对方,建立自己的世界帝国。这其中战争总是难免的,而战争的输赢,往往会让霸权的天平倾斜。
孰优孰劣,并不是那么确定的
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美国在冷战期间最错误的决策之一——越战,是如何变成一场噩梦的。
人为制造的政变
越南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国土狭长,紧邻南海,海岸线漫长。无尽的碧绿稻田,隐逸在竹林和棕榈林间可爱的村庄,以及远处浅蓝色的丛林山脉,使这个国家看起来如同香格里拉一般。但上个世纪中叶,这里却是一个人间炼狱
越南、老挝、柬埔寨被法国侵占后
成为法属印度支那
二战后,殖民时代与帝国趋于瓦解
三国亦得以解放
美国对越南事务的干涉始于1954年。依据日内瓦会议决议,越南被一分为二,中国和苏联支持北越政府,而美国扶持南越政府
为了扼制共产主义在该地区的蔓延,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加大对南越当局提供军事及财政援助的同时,也在加紧谋划下一步的行动。朝鲜战争的结局,让美国一直对亚洲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尤为忌惮,局部战争看来是无法避免的。
南越与北约
1954年,法国人被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赶出中南半岛,加大了美国政府的恐慌。白宫认为,在东南亚,如果有一个国家落入共产党之手,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所以在美国政府眼中扼制东南亚共产势力的扩散“势在必行”。
美国通过二战的代价在西太平洋站稳脚跟
如果因为失去越南而失去东南亚
因为失去东南亚而失去西太平洋
这个假设对美国人来说相当恐怖
危机爆发于1960年。由美国扶植的南越吴庭艳政府日渐进入独裁状态,大肆镇压南越的和平民主运动。高压政策激起了南越人民大规模有组织的反抗。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统一阵线宣告成立。
吴庭艳访美并与艾森豪威尔握手
虽然都是一副民主国家的样子
但美国人很快会认识到
南越政府如同蒋政府一样腐败到无法扶持
为保护吴氏家族统治,维持美国在东南亚的持续影响力,美国肯尼迪政府决定于1961年对越南南方发动一场“特种战争”,即由美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南越军,镇压叛军。
美国“老大哥”来了
1962年2月,美国在西贡建立了美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大批美军顾问和特种部队赴越参战。在这一阶段美军运用化学战,小部队渗透等“反叛乱战争”的手段,展开针对南越游击队的特种战争。
西贡东北方的隆平营区
越战时期是美国陆军在本土之外最大的基地
在美国顾问的指挥下,为了隔断游击队与民众的联系,南越军队强制农民迁居以建立所谓的“战略村”。
但这一系列战略收效甚微,越共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多次打破了美军和政府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扫荡”。而美国及南越军队在战争中使用的恐怖手段反而加剧了普通民众的反抗情绪
美国鬼子大扫荡来了...
最终的导火索是信仰天主教的吴庭艳政府长期镇压佛教徒,招致了激烈的反抗。佛教徒们不堪政府打压,发动了一系列示威游行活动
南越是有一个不小的天主教群体的
(包括从北越逃到南越的)
但对于全国来说无疑是少数派
6月11日,释广德法师在西贡市区自焚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而吴氏家族却叫嚣说“不介意看到更多的僧人‘烤肉’”。
释广德高僧自焚
事已至此,吴氏政府其实已经彻底离心离德,不仅在国内,在国际社会上也声誉尽丧,连美国民众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盟友。肯尼迪政府也很快意识到,这个糟糕的傀儡政府已成为美国赢得胜利的障碍,于是在11月支持下南越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吴氏家族的独裁统治。
吴庭艳兄弟在逃跑途中被政变军官抓获,并于11月2日在被押往政变指挥部的途中“自杀”身亡。
想不出他是如何“自杀”的
决战时机已到
可对于行将就木的南越政权而言,这一切并不能扭转局面。吴氏家族覆没后出现的一系列军政权脆弱而短命,光是在1964年内,南越政府就更迭七次,且日益依赖美国的全面支持,使得美国深陷越南,愈发难以自拔。
北越当局立刻把握良机,加速对南越的渗透,将北越人民军大力导入到游击队中去。
北方的人民军队已经忍不住
要统一富庶的南方了
(而且还有胡志明小道加成)
政变之前,渗透南下者大都是1954年重新整合的南方人,政变之后,北越人民军在游击队中所占的比例激增。到了1964年春季,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继任的约翰逊总统对扩大越南战争持更积极的态度
总统先生在事后恐怕是非常后悔的
约翰逊总统没有意识到,随着北越将正规军大量投入战场,美国将要面对的是更加难缠的游击队。甚至可以说,越南战争正逐渐成为冷战中的热战
面对实力越来越强劲的越南游击队,南越军方越来越难以招架,美国投入的精力也逐渐增多。一度有超过16000名美军顾问在帮助南越训练军队以对抗当地游击队武装,而在1964年之前,半数以上的美国人从没听说过越南这个地方。
美国的军事顾问
持久的对抗必然带来持久的疲劳,双方似乎都需要找到一次决战的时机,来将对方一击毙命。
1964年8月2日,美军马多克斯号驱逐舰声称在北部湾遭遇3艘北越鱼雷艇的袭击,史称北部湾事件。1964年8月4日该舰再次声称遭遇攻击。8月5日美军战机开始对北越沿海设施实施报复性打击。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北部湾决议,授权约翰逊总统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扼制北越
随时准备动手
另一边,已经摩拳擦掌多年要将南越和美国实力逐出越南的北越政权正好把北部湾决议视为宣战的良机。他们早就在南越控制了近一半的村庄,安插了大量游击队和北越正规军。这些人白天是农民,晚上放下锄头拿起枪他们便成为了士兵,他们在各地打了就跑,遁藏于深山老林之中,无迹可寻。
美国能帮南越政府守住大城市和港口
深山老林就未必敢进了
而美军能够指望的南越却是一盘散沙,军队高层争名夺利,基层的经济设施几乎停止运转,士兵人心惶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为了什么作战。
占据了有利态势的北越军队,决心正式与美军展开战斗。
决心满满的
1964年11月1日凌晨,越共对南越境内四个美国空军基地之一的边和空军基地发动了突袭,这是越共第一次对南越境内美军人员的袭击,袭击造成了4名美国人丧生。
1965年2月7日越共再次袭击了在南越的美军波莱古空军基地。袭击造成了8名美国人丧生,另有126人受伤。
风起于青萍之末,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在北方对南方的一系列渗透中
借道老挝的胡志明小道变得越来越重要
(背后更重要的恐怕是美国对中国参战的忌惮)
覆水难收
在波莱古空军基地袭击事件发生一周后,约翰逊总统授权对北越境内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代号“滚雷行动”。其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摧毁北越境内军事及工业目标粉粹其战争准备。在心理上,利用空军直接捣毁敌军后方,也有利于快速瓦解其战斗意志。
滚雷行动中
美国空军的F105入侵者攻击机轰炸北越
美军统帅部相信上述的战略目标可在8周内实现,到时候就能彻底平定狭长的越南维持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了。
但“滚雷行动”的进展一点也不顺利。在越共的威胁下,南越境内的美军空军基地显得格外脆弱。空军基地毕竟不是岸防基地或者陆军营,一般来说缺乏良好的地面火力防护,而且绵长的机场跑道也很容易被破坏。已经控制了南越大量农村的越共,随便打个游击战就可以轻易造成大量美军人员伤亡。
美军纵是有黑压压的女武神飞翔
奈何打击丛林敌军收效不大
为了保护他们,美国统帅部第一次想到向越南派驻地面部队。但却遭到了美国当时驻南越大使泰勒的反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一旦第一名士兵上岸,你绝不会知道有多少会跟随。”
会一个接一个跟着上岸的
然而约翰逊总统别无选择,空军基地面临的困境必须由陆军去解决。美国已经深陷越南战争,如果不能在保护自己士兵的情况下尽快结束战斗,他就一定会在国内饱受指责。“我感觉我像是在得州冰雹中的笨蛋。”他抱怨“不能跑,不能躲,也没法让它停下。”
著名的得克萨斯州冰雹
其实军方和总统本人怎么会不知道,无论是美国公众还是北越都会派驻地面部队为战争升级的信号。然而此时早已覆水难收,美国当局已无力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抽身而退了。
1965年3月8日上午8时15分,美军第9远征旅3500名士兵登陆南越。这是自朝鲜战争以后。美国首次向亚洲派驻战备地面部队。1965年3月30日,越共在西贡美国领事馆前发动了汽车炸弹袭击,袭击造成22人遇难183人受伤。
有些事情
一旦开始,是停不下来的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全国各地的美军及南越设施不断遭到越共的袭击,而南越军队根本无力阻挡。南越当局濒临崩溃之际,美军驻越统帅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做出了一项重大请求,他请求允许他在越南采取攻势,并首次要求动用地面部队主动出击,搜索敌人并将其逐出南越。
他没有想到的是,从此美军地面部队也开始渐渐深陷泥潭之中。
黑暗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越战是二战之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但与二战不同的是,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这是一场不义之战,因此越战反而招致民众激烈反战,国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
民主国家的子弟兵
不想为了当权者的利益送命
在越战期间美军伤亡人数超过30万,耗费了国家4000多亿美金。越战之后美国陷入了颓废和迷茫,许多退役的士兵回国后都出现了心理障碍,有超过十万老兵选择了自杀。而这一数字是美军在整个越战期间阵亡人数的两倍。
而美国人进入这个大泥潭前,却是那么自信满满。
博士却仿佛看穿了一切
若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亮右下角的“”和“在看”,在右上角为八米外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战略互补号plus
验证留言请标明关注本号的日期
本文转载已获原创平台授权
本号致力于传播多元化观点,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点赞+在看,让好文绽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