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科学界的大新闻,屠呦呦凭借“发现针对疟疾的新型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必然占据一席之地。
但许多人不知道,当时,与赞扬声一同而来的,还有关于屠呦呦身份背景以及科学界过往荣誉、职位、学位的质疑。
一篇发布在权威媒体科技日报上名为《别拿屠呦呦说事儿》的评论文章,第一时间站出来平息争议:
“好事来了,咱们最好淡然处之,而不必过度解读。否则,不是存心塞私货的话,那就是庸人自扰了。”
这样客观冷静又不乏亲和力的文字,冲去了网上嘈杂的声音,文章还因此获得了第26届中国新闻奖。
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背后,都有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这次站出来的人是《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27年来,面对每一条大大小小的新闻,他都坚守着媒体人的初心。
在对中国科学与技术的辩证思考中,他与时俱进地传播国家科技的进步成果,以科技与传媒之和,激发更多人对科技的关注与热爱。
“网红”科技记者,敢说真话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说真话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常需要“及时判定立场”。
2018年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消息一出就炸开了锅,人们难以想象,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将会涌现什么结果。
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一场关于新闻敏感度的测试,更是一次对科学素养的考验,迅速找到不出错的立场很难。
当时刘亚东坚持认为,“对人类伦理底线的坚守,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面对人们的疑惑、迷茫,在他的拍板下,《科技日报》并没有将它作为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出来。
而是第一时间提出质疑和拷问,并称之为“一次疯狂的冒进”,迅速把舆论方向扭向了关于科学和伦理的讨论。
理性思考做出判断,拨开迷雾直面问题,刘亚东用行动诠释了科学精神和媒体精神的相融之和。
但更多时候,面对充斥互联网的冲动和非理性声音,说真话让刘亚东不得不做一个“逆行者”。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公众都在哭泣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太悲伤;当公众在大笑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忘乎所以。”
2019年的“水氢车事件”就是个例子,当时宣称车辆加水可行驶的“水氢车事件”以破产收场,这场闹剧一度引来人们针对“新技术”的嘲讽风潮。
骗局已定,彼时的刘亚东却在《科技日报》中呼吁大家,千万别因此就否定了对新技术的探索。
同时他还大胆发声,面对科学问题盲目怀疑、盲目否定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然而忠言总是逆耳,有人盛赞他“敢说真话”,也有人质疑他立场不稳。在一次次犀利发言和争论声中,刘亚东竟成了科技领域少有的网红记者。
但对刘亚东来说,贴在身上的标签并不重要,他甚至还自嘲到:“从没想到自己能这么红,报社总编辑与网红,原来只隔着一个周末。”
他觉得,如果网红能传播科学精神,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是件好事。
始终秉持着科学精神的他,敢于直面质疑,坚持和而不同,在一片纷乱嘈杂中发出理性和谐之音。
游刃文理之间,传达准确科技主张
刘亚东的这份敢说敢做,让他成为科技媒体界独特的存在,而这与他文理兼修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
在文化访谈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中,刘亚东讲述了自己求学和工作经历背后的故事。
1979年,刘亚东考进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专业的学习培养了他严谨务实的思维。
与此同时,文科能力也非常出色的他,心中始终有一份人文情怀难以割舍。
于是在读博阶段,他投身北大国际政治系,让自己浸泡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求知。
刘亚东将两种思维方式融会贯通,拥有了更全面的视野和清醒的认知,也在工作中,用行动证明了文理合力的巨大潜能:
1992年,刘亚东进入科技日报社工作的第二年,便参与报道2000年奥运会申办活动,短短9天,便高质量地完成了27篇文章的发表。
2006年,他用一篇《为了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系统梳理了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历程。
文章中他形象地写道: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里程。
这种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乏理性精神的态度,让刘亚东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科学不能创新,技术才能创新。”他始终在同行中呼吁,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闻报道的内容中,有时候是聊科学,有时候是聊技术,有时候是既有科学又有技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写出更平衡、全面的新闻报道。
持续关注和报道中国科学和技术近30年,有不少人称赞,刘亚东身上体现了媒体届的良心。
在职业素养上,追求理性和人文特质的合和共生;
在专业问题面前,让科学和技术这两个不同概念兼容并蓄,实现共进。
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大众,让科技成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事情。
“报人刘亚东”聊侃天下事
如今,想要浏览专业的科技新闻不再是什么难事,在手机上一搜便会有无数种声音跳出来。
而属于“报人刘亚东”的社交账号和信息发布平台,是很多人聚集的精神家园。
从传统媒体成功转型到新媒体领域,刘亚东看起来并不费力,这得益于他多年来秉持的写作原则:
用最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最准确的新闻。
“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儿的人,千万别把自己看太高。只有平易的记者,才能写出平易的作品,才能受读者欢迎。”
在他看来,一味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是科技报道中偷懒的做法。
能做到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真正写出真实、客观的科技报道并不简单。
投身教育事业,用自己几十年宝贵工作经验反哺滋养下一代媒体人,成了他现在心系的另一件大事。
在南开校园的课堂上,刘亚东讲中国科技发展创新史。
“温故是为了知新,你不多了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就不知道将来怎么去发展科学和技术。”
让有限的经验迸发无限能量的方法,就是不断回过头与历史融合,借这股“和力”,突破新闻报道中的个人局限。
从敢说真话的科技新闻记者,到鼓励下一代追求真理的教育家,刘亚东一直致力于科学精神和媒体精神的融合之道,坚持不懈传递着关于中国科技的讯息。
正如毛铺草本年份酒始终如一坚持的酿酒理念,不断革新配方,用科技为传统产业的产品赋能。
科技发展的初心不是为了改造自然,而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保持"和而不同"的思维才能开创进取之路。
毛铺潜心研发,融五味草本精华之萃,集珍贵自然之和,循真实原酒年份,酿珍贵时间之和。毛铺草本年份酒,以独特草本内涵书写毛铺草本年份酒的“和而不同”之道。
秉持健康发展的初心,毛铺实现了兼容并蓄的和谐之道,人如此,酒亦然。
草本浆,真年份,毛铺草本年份酒秉持“和而不同”的品牌理念,携手科学精神与媒体精神同在的刘亚东教授,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中,一起探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与弘扬科学精神的共进之和。
天下为公,美美与共,毛铺草本年份酒也将继续坚守初心,以科学与匠心精神打造品质佳酿,守护“中国和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