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盘点孩子常见的口头禅,说NO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家长怎样对待孩子说NO,与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的培养紧密相关。对此,外滩教育特约作者、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黄全愈,结合自己的养育故事,详尽地分析孩子说NO源自内心三个动力的互相推动:“干些什么”的欲望、想得到信任的需要、想能做出选择的渴望。围绕这三个动力,家长便能从容地应对孩子说NO的各种情境。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TBEducation)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4967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文丨黄全愈    编丨Amanda
孩子爱说NO,大家都头痛。
儿子上高中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峰,我们家的饭桌,成了儿子有问无答的说NO的场所。无论你想问什么,只要你一张嘴,儿子就抢先说“NO”。
我说,你都不知道我们要说什么,你NO什么NO啊!他才不管你想说什么呢,反正就是NO!我们开玩笑,叫儿子Mr.NO.也就是NO先生。
前两天,两岁多的小侄孙来家里玩。我发现又来了一个小Mr.NO先生。
孩子的妈妈忙前忙后,可孩子就是NO.NO.NO。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在他们离开前,我想抱抱他,但是我知道他肯定说NO,于是呢,我就反过来说:“舅公不能抱你,你也不能让舅公抱你!”
他翻翻小眼睛,没说什么。我自以为得计,又得寸进尺,再说一遍:“舅公不能抱你,你也不能让舅公抱你!”
他忽然仰起头来说:“这是我说的话,不是你说的话!”我们的肚子都笑抽了……
可见,孩子知道他说什么?他不在乎他说什么?他在乎的只是说NO!
但是,怎样对待孩子说NO,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大有关系。“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也”,不敢质疑权威、否定权威,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
孩子说NO,是无理取闹,还是批判性思维?不分析孩子说NO的前因后果,无法知道陷阱在哪儿。
Part
1
孩子成长必经的三个叛逆期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喜欢说NO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说NO的孩子,反而不正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三个叛逆期。
  • 一个大约发生在孩子2-3岁的时候,叫“幼儿叛逆期”。
  • 一个是在6-8岁,叫“儿童叛逆期”。
  • 还有一个大约发生在12-18岁,叫“青春叛逆期”。
在这三个叛逆期,孩子特别喜欢说NO。
在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说NO,其实常常不是一种单纯的拒绝。他们说NO的时候,很可能正专注一个有趣的事物。
比如,你想帮孩子穿鞋,孩子不愿配合,他反抗的很可能不是穿鞋,而是他的脑子正想干点别的什么更有趣的事,你打断他,一把拉过来穿鞋,孩子怎么可能高兴呢?
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种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努力中。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世界,他们的内心有一只不安分的小野兽,总是试图从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跳出来。那只小野兽总是说:不要限制我,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让我摸摸……
再有,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人我不分的,是自我中心的,以为全世界的人想的都应该跟他一样。发现不一样,就说“NO!”
“儿童叛逆期” 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世界忽然变大了,接触的东西多了,复杂了,孩子也以为自己长大了,了不起啦,变得任性,不讲道理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生理迅速发育成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孩子了,要从父母(或老师)的控制中反叛出来,因此,事事作对,处处唱反调。
孩子做事情有一个心理现象,内心往往有三个动力互相推动:一是“干些什么”的欲望;二是想得到信任的需要;三是想能做出选择的渴望。
也就是说,孩子最早开始说NO,是源于内心探索世界的动力。
给孩子戴上帽子,他一把扯下来丢地上;然后,父母捡起来,给他戴上;结果,孩子又扔到地上……
即便在婴儿期,孩子说不出NO,但是他们的这个行为是有目的的。看起来丢帽子好像是无意识的,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婴儿想通过这个动作不断探索帽子落地,大人怎么反应。他们想满足自己“干些什么”的欲望。
Part
2
利于三个动力改变孩子说NO
我们用一个故事来分析:应该怎么利用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这个心理现象,来处理孩子说NO的问题。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开始研究孩子的独立性在创造中的作用。当时自己觉得还是颇有心得的。
有一天,我们在看电视,我一看表,都10:00了,我叫儿子去睡觉。儿子看了看我,没动。我有些不耐烦地催他。他还是没动。哎,我有点火了。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叫我去睡觉,我不能看电视,你们看电视,你们不去睡觉?”
嘿,这孩子还有理啦,不但不服从,还反过来质问我们:怎么我不能看电视,你们能看电视?
孩子的质疑反而噎着了一向“自以为是”的我!
这时呢,他妈妈说:“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每天要睡十个小时,现在去睡觉,明天八点起床,勉强够十个小时……”
孩子没说什么,就去睡觉了。我却没能再专心看电视,想了很多:自己不是要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的创造性吗?
当孩子不再人云亦云,开始独立思考,开始对权威说 “NO”的时候,“龙”真的来啦,我却变成了“叶公”。
我们说了,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一是“干些什么”的欲望;二是想得到信任的需要;三是想能做出选择的渴望。
好了,孩子对我说NO,不去睡觉。如果我强迫他,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也可能去,但是睡得着吗?睡不着不是也没达到目的吗?而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强迫多了,反叛的力道就会越来越强。
妻子的做法是对的,她用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中的后两个,解决了儿子说NO的问题:
第二个动力“是想得到信任的需要”。妻子信任孩子,跟他讲孩子需要睡十个小时的道理。
第三个动力“是想能做出选择的渴望”。道理讲了,现在去睡觉,到明天8点起床,勉强够十个小时。把选择给儿子:继续顽抗还是去睡觉?孩子选择听道理去睡觉。
随着孩子长大,这种要“干些什么”的欲望,就生发出很多说NO的状况。不让这样干,我偏要这样干。到了青春逆反期,这种想要“干些什么”的欲望就发展到了最高峰。
认为孩子说NO,就是不听话。一味地打压孩子说NO,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信心造成伤害。孩子有不对的NO,也有对的NO。很多研究发现,正确地鼓励孩子说NO,有助于孩子独立思考,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Part
3
说NO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
在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想干些出格的事情,并且从他人(包括父母)那里,获得赞扬或者反对的反馈,孩子在比较和分析后,可能会选择去再“干些事情”出来。
如果处理得当,这些更高层次的“干些什么”,就是创造力、独立性、自信心的发育过程。或者说,孩子说NO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不断探索世界,不断挑战现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反馈,或者像“强心针”,或者像“灭火剂”,对孩子是否可以持续地“干些事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说NO的孩子?允许孩子对自己说“NO”,看起来容易,说起来也挺时髦。但是真正面对孩子的“NO”时,就不容易处理了。
从被动地允许孩子对自己说“NO”,到主动鼓励孩子对自己说“NO”,是一个质的飞跃。
不但要支持孩子对自己说“NO”,还要支持孩子在应该说“NO”的时候,对其他师长也说“NO”,这个难度非常高。
我儿子上初一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拥有美术硕士学位的绘画老师,可能是新老师吧,她的绘画课条条框框特别多。比如:
1. 不能画武器和一切可能与犯罪有关的东西;
2. 不能画带滚轮的滑板,因为容易让人联想到街上那些不太“规矩”的男孩;
3. 每一幅画的内容必须触及到纸的四边;
4. 色彩要浓重;
5. 必须画那些不可能存在,但是又是与现实相结合的东西,诸如会飞的鱼,能开车的乌龟,能搭载人的老鼠,等等;
6. 这些“飞”兽“走”禽,必须快乐,有一张欢快的笑脸。
……
对于这种种规定,男孩儿特别反感,他们用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其中包括反驳老师的美术观点。有一次,当她谈到:“任何艺术都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
我儿子当堂反驳:“不对,空白也可以是一种艺术!中国的书画中都有‘飞白’一说。”
老师辩护道:“一张空白的纸总不会是艺术吧?”
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起哄,说在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里就看见过一张什么都没画的画(谁知道到底是胡诌还是唬老师)。孩子们还争辩说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有人欣赏它,它就是艺术!造纸就是一种艺术……
看到课堂上乱成一锅粥,老师生气了,说:“如果你们想教美术课,等拿了美术的学位,才来教吧!”
吃晚饭的时候,儿子跟我们描述了自己跟老师的这场辩论。我为儿子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到高兴。

鼓励了他几句,又有些怕他不能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许多美国家长根本不管,管也管不了,只要不违反校规就行)。我还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想了想,又交代孩子要尊敬老师,不要扰乱课堂纪律。
在我以为这个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我收到了儿子期中成绩报告单,门门功课都得A,只有美术得了个C。儿子的成绩从来没有哪一门得过C,美术更不应该!

我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他没有完成一幅很重要的创作绘画。
我们拿孩子的画来看,是一幅水中游鱼的图画。画的中间是一条勾画清楚的大鱼,在飘动的海草之间是作为背景的鱼,有些只见半条,孩子还画出了鱼在水中的影子,但是没有画水的颜色,他用国画留白的方式来处理水和鱼的关系。
我们觉得挺不错的。但是老师认为,孩子的画没有完全上颜色,所以认为他没有完成作业。
孩子情绪低落,认为老师一定是因为自己喜欢跟她辩论,故意找自己的麻烦。我想起了那场课堂辩论,我觉得很可能不是老师对孩子有什么偏见,而是对绘画有不同的见解。
第二天,我给这位老师去了电话。果然,她并不是认为孩子画得不好,而是认为孩子没完成作业,才给了他C。
我在电话里向她解释了中国画的特点,并且告诉她,中国画对孩子的影响比较深,比起西方油画的浓墨重彩,他更喜欢中国画的淡雅清新。老师在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会儿,说:“明天,我找他谈谈。”
后来,孩子高高兴兴地告诉我们,老师把他的成绩改成A。老师知道孩子原来就设计要画成这样,而不是没完成作业,就更改了成绩。

几个月后,我都忘了这件事,有一天,我们收到学校寄来的一封信,是这位老师签的名。说是儿子的一幅画被选送到学区参展,邀请我们有时间去观赏。参展的就是那幅鱼的画。
这位老师艺术眼光可能有局限,却有着无限的胸怀!面对说NO的孩子,如此虚怀若谷,这样的老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
后来,在哥伦比亚法学院的课堂上,一位来自律所的兼职教授认为儿子与另一位亚裔孩子长得像,要求他们上课时戴眼镜或戴帽子以示区别……
与我们电话商量前,儿子已给分管学生的院长去信。据说院长彻夜难眠,立即给儿子复信,说是恨不得连夜对面跟儿子道歉……
第二天,教授当堂道歉:能不能分辨学生,是教授自身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戴眼镜或戴帽子以示区别!
儿子说:教授可能是无意的,但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是对亚裔的侮辱!这是零容忍的!
后来,这位教授与儿子相处不错。毕业时,还表示可以推荐儿子到他们著名的律师楼工作。
最后,我给家长们几点建议:
  • 一、当孩子说NO时,往往家长的第一,也是本能的反应,是用NO来对待孩子的NO。所以,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能以NO对NO!
  • 二、回到对待孩子说NO的问题。这位绘画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决定怎样对待孩子说NO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原则:孩子说的NO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应该支持!
    对那些无理取闹的NO,我们也要分析成因,表明态度,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但是该制止的,不能放纵,要有理有节地坚决制止。
  • 三、如果孩子的NO是对的,家长也要坦然承认!既要杜绝孩子的无理取闹,又要给孩子开通一条,让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得以正常发育的道路。
  • 四、如果孩子的NO是针对同龄人的,家长要跟孩子一道分析,这个NO是无理的,还是有理的?因为孩子往往有两个极端的倾向:一是害怕同龄人的压力,不敢也不善于说NO!二是自我中心,什么都说NO!
  • 五、如果孩子的NO是针对爷爷奶奶的,很多家长听之任之。如果是无理取闹的,应该当面指出。如果孩子是对的,也要及时或者事后指出应该尊重爷爷奶奶的道理。
  • 六、如果是针对老师的,而且孩子是对的;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唯一的建议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是要肯定孩子的独立思考!
  • 七、非原则的,也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本文内容取自音频课程《从“厕所在哪儿”到藤校法学院那些理儿与事儿》
互动话题
你通常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