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作者:巫拉拉
北京的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个城市中的我们,大多都在慢慢适应这种克制的暂缓的后疫情生活。

在这样的时势下,封控隔离已成司空见惯。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也因为“时空密接”被限令居家隔离14天。当曾经包罗万象的世界顿时缩略为家门内的方寸之地,总有些你曾经无视的、忽略的事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浮出水面。
我想分享的,是在一场“被迫营业”的游戏中,自己竟被9岁的儿子进行了一番头头是道的“投资”入门教育,让我回味无穷。
我这里说的游戏,就是在奥特曼饭圈中(尤其是小男孩),风头正盛而屡屡引发家长吐槽控诉的奥特曼集卡。
我一度也因为看到儿子有沉迷的趋势而严加斥责,无奈有时又立场不坚,出于投其所好的目的,作为奖励给予。基本上处于一种在适当范围内允许,但绝不鼓励,冷眼旁观的态度。
直到居家隔离时,连着好几天,儿子只能默默凭窗,俯瞰楼下卡友的纷纷扰扰,而独他一人置身事外。郁闷之余,他终于抱着一种聊胜于无的心态向我央求,妈妈,你陪我玩一会奥特曼卡片吧。
居家隔离中
当时我刚忙完手头的事,出于“同情”,我同意了。
儿子兴致高昂,一手里捧着他的宝贝卡册,一手递给我一个还没来得及拆封的卡包,让我拆开之后挑选里面的卡片和他模拟交换。
我瞥了一眼,每张卡片上都写着角色名字和防御攻击指数,我想当然地认为集卡的目的,无非就是把狠角色收集得越多越好?
我很不走心地随手拿起一张不符合我审美的丑陋怪兽,想换一张卡册里光芒四射的奥特曼。

这时,他的入门扫盲开始了。
 “弄懂基本的规则,才有资格玩”
“妈妈,首先我要告诉你一些基本的规则,这些卡上都是写着稀有程度等级的,最低一级的是R,然后是SR, SSR,UR……”
我在听到第五、六个“R”的时候已经懵圈。(后来从网上扒了一些“神级攻略”之后,惊叹于整个卡组体系之庞杂精细,旁逸斜出的支系也无比繁复零碎,非我的理解力能handle)。
但我被他那正儿八经的神情逗乐了,就故意跑偏了问他:“这么复杂的等级分类和排序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买的多了就知道了?
他可能意识到有“陷阱”,顿了一顿说:“当然有一些是从我自己拆过的卡里知道的,但是也不可能都买啊。”说到这,淡定地瞟了我一眼,“更多的是你要看一些资料,听听其他集卡的朋友的分享,还有一些大神级玩家会在网上发视频讲攻略,然后我们听了之后也会经常讨论。” 
嗯,这和楼下小花园里每天煞有介事的“圆桌会议”对上了,这和我们行业调研常用的抽样调查、实况调研、报告分析、KOC和KOL的意见采纳几乎也对上了。
和小朋友的“圆桌讨论”
儿子郑重其事的补充了一句:总之,你要弄懂基本的规则,才有资格和别人一起玩。
呀,这句话怎么那么熟悉。是不是第一次买股票做理财投基金的时候,也有人跟你说过类似的话?“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不看牌一样。”
我顿时兴趣大增,看看他下一步怎么言传身教。
“每种投资都有自己的价值,
你得看你自己需要什么。”
通过我偶尔的观察,他拆包后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怅然若失,我猜想这种卡包和盲盒一样,大多数靠搏运气。
我看了看手中的卡片,大多数都是R卡,有一张是SSR,凭直觉觉得这次手气很一般。但儿子瞄了一眼说,已经不错了,2元包的配置就这样。
我开始虚心发问:“不同价钱的卡包区别在哪里?”
他又开始有板有眼地输出了:“一般来说,越贵的卡包出高级卡的机会就越高。比如1元包,2元包都是基础等级为主,但偶尔人品爆发也会抽到好卡。到了10元包以上,我们一般称为稳赚不赔,因为一定会抽到HR以上的中端卡了。”他还给我追加补充了20元包,30元包,50元包,以及套装卡盒的出卡级别和概率,复杂程度令人发指。
我一如既往地忽略了这些难以进入我记忆范围的“知识点”,继续简单粗暴地问:“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买那些1元包2元包,把钱攒下来买贵的卡包不好吗?”本以为他会顺势来一句“当然越贵越好,只要你同意。”
万万想不到,他又一个金句输出:“每种卡包都有自己的价值。
接着就是儿子一段有条不紊,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
首先,很多新手需要入门练手,可以先从便宜的卡包玩起,慢慢地熟悉这个集卡的规律(这和投资新手先从小规模资金入场是不是一样一样的?)
其次,每种卡包里会包含一些独有的系列,这个和卡包的价钱关系不大,比如1元包2元包里能抽出其他卡包里没有,但目前很受粉丝欢迎的GP卡(这是不是有点小众绩优股的意思)
再次,每张卡都是有用的,比如低等级的卡可以打包来置换或者送礼作人情,中等级别的用来交换,特别稀有的比如SHR、XR、SP就是只私藏打死不换的(这俨然已经形成投资组合的布局了)
最后还补充了一点充满顽童气息,但人性真实的投资心理学:买便宜卡包偶尔运气爆棚,抽中超稀有卡时,会有无可比拟的成就感,足以让人愿意一试再试。(那么多人对抄底逆袭的狂热不也这样么?)
我暗自惊讶,说到这里,他已经基本完成对各类投资标的物的价值认知,并且不是以单一价格标准作为绝对量化的认知,和投资心理学还沾了一点边。
这还不算,当我又抛出一个附加题“如果我有100块钱,你会建议我买哪些卡包”时,他居然以一种和他年龄超不相称的老成,给我回了一句:“那真的很难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的,你必须知道自己缺什么,想要什么。
巴菲特说过,在投资中,你必须独立思考。他这个年纪,就已经get到精髓了?
“双方都愿意是最好的。”
真正的精彩是接下来关于“二级市场”的讨论。
当我尝试用我手中的SSR怪兽卡,换他一张SSR的奥特曼时,他基于当时是一个模拟的场景同意了,但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要是楼下的小朋友这样跟他换,他是不干的。
我预感到一大波输出即将来临,提前搬好了板凳。说到这个,他彻底兴奋了。
一兴奋起来,他的表达逻辑就有点跳跃,但基本的观点是很明晰的。我提炼了一下,主要有三点:
第一,成本。在交换时,他们除了凭着基本的卡包价格认知,还会进行一个很稚气的追问,会问对方是从几元包里拆出来的。小孩子的世界还是比较单纯的,一般如实相告。
比如我刚才拿出来的SSR卡眼看是从2元包里来的,他手里的SSR是从10元包里来的,他就会感觉以一换一他亏了。这种计算逻辑在真实的交易中当然是不适用的,但是,交易双方探底的举动可是市场上的操作惯例哦。
第二,各项硬性指标。这点他实在把我绕得够晕,因为除了稀有等级的排序之外,还要看星级,看卡包对应的弹数,看不同特殊支系的风靡程度(如签名卡、CP拼图卡、剧情卡、活动卡……),看特殊工艺比如透明背景组合卡),还有看品相(他真的是用了“品相”这个词来描述卡保存的新旧程度)
总而言之,他强调是一个多元指标+分类权重的综合衡量,计算法则是个迷就对了。
第三,是我认为最闪光的点,甚至有点企及投资哲学的高度,他说“你需要的才是最值得换的,但双方都愿意才是最好的。” 
原来他们经常互相翻卡册,就是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对方收集的方向是什么,暂时还缺少什么,怎么能投其所好;然后就开始博弈,试探怎样可以各取所需;最后经过多轮谈判,尽量磨一磨,用双方都愿意的条件达成双赢,这样以后还能愉快地玩耍。
与小朋友互翻相册、互相探底
一个小时的“教学“下来,我几乎不敢相信,一个集卡游戏里竟能如此完整地映射出真实交易环境中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场景,我属实低估了孩子世界的复杂程度。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儿童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无师自通的本能,外界捕获的信息,实践模仿的经验,以及来自其他人为的干预和介入,都将在称之为游戏的实践中发酵沉淀,在其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形成中发挥作用。
我绝对没有为这个游戏“伸张正义”的意图,仅仅是想表达,面对孩子们沉浸其中的事物,与其用上帝视角专断打压,造成局势紧张,不如先耐心倾听亲身参与一探究竟,可能更有助于生成一个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身为老母亲的我被上了一课之后,就更清楚了,作为妈妈,我会更愿意花时间倾听他的交易心得;作为“出资人”,我更应该清楚怎么控制才不至于助长他的狂热投资;作为行为监督者,我该如何明确每日的游戏时间和奖惩考核。
咦,对了,我这不正好可以反向输出,告诉他,不要忽略投资环境中这只看得见的手吗?
文章来源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所有国际学校,汇集各类好玩的社区活动,还有家务技能、亲子度假、国际教育动态等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关注我们,掌握第一手的国际教育资讯。
作者丨巫拉拉,男童宝妈,半佛系育儿,热衷跨文化交流及生活美学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