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叔
来源:和牛商业(ID:heniucaijing)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自己认识众多商业大佬,网易创始人丁磊应该是他认识中最快乐的那一个,性格很像韦小宝,逍遥自在。
丁磊很少做激进的布局,别的互联网企业追逐的热点他也很少参与,他更信奉“做好自己”。当然,也有不少舆论说丁磊不思进取,但丁磊却说网易是一家非常会赚钱的公司,经过起起伏伏如今网易市值超过600亿美金,超过了百度。
这几年来,元宇宙可能是丁磊为数不多愿意参与的热门方向之一,他曾说过其实好生意没那么多,牛叔曾评价丁磊的商业行为:“丁磊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低投入高回报。”
举例说:
疫情让海淘行业几乎覆灭,丁磊在这之前把海淘考拉20亿美金卖给了阿里;
更早的时候,在猪肉大涨之前,丁磊弄了1200亩地养了好几年高端猪肉;
2013年音乐播放器满地的时候,他让网易娱乐主编去做一个叫网易云音乐的APP,还有坚持做大家都不看好的有道云笔记,如今网易有道、网易云音乐都分别拆分上市,市值规模几十亿、百亿......
下个方向,丁磊心系元宇宙区块链方向,丁磊曾表示:“我们相信,元宇宙真正降临的那一天,网易有能力快速抢跑”,他说网易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已在VR、AR、人工智能、引擎、云游戏、区块链等元宇宙相关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完全具备探索和开发元宇宙的技术和能力。
就在2022年5月18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丁磊表示,当前,关于数字货币创新,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数字人民币已经走在国际前沿,有机会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围绕如何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提速,建议:
第一,从老百姓日常消费切入,让数字人民币真正变成大家口袋里的现金。可以将缴纳水电费、购买股票彩票、看病、点外卖等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接入,尽可能普及使用场景;
第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从统一全国支付数据做起,把全国各类交易数据理顺、归拢。对货币进行定向、分类跟踪,让数据做到“粗中有细”。
第三,选择一些影响力大、交易活跃的数字领域做试点,从小蛋糕切起,逐步提高数字人民币影响力。可以先从有优势、有前景的数字贸易领域切入,提高数字金融的独立性。
而今年5月,北京网易传媒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丁磊退出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董事职务,由网易传媒CEO李黎接任。 据相关媒体报道,对于丁磊退出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董事职务一事,网易内部人士称:“这是正常工商变更。” 这和今年四月张勇卸任天猫、淘宝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操作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变更之后,丁磊仍为网易传媒的最大股东,持股99%,不过丁磊此举依然引起了外界猜测。 不少人认为这是继马云、刘强东、张一鸣、黄峥等人之后,又一位互联网巨头功成身退,开始“放权”。 
丁磊有独树一帜对于商业的看法,以下是和牛商业根据丁磊多年来接受采访、公开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供读者学习思考:
01
很多创业者都死在创新上
很多人都说网易是一家比较稳定的公司,没什么大的创新。这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死在创新上了,这个怎么理解呢?
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很多创业者都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做很多贪婪的事情。
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的企业家和投资人都犯了一个毛病,太贪婪了:要求企业,每个季度、每年都要不停地成长,讲得好听一点叫高速增长、快速发展。
但这实际上是不符合规律的,而且把精力都放在增长上,就会无法兼顾其他。一旦产品毁了的时候,不管是百年的企业,还是十几年快速壮大的企业,都有可能很难东山再起。
第二、只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顾自己实际发展状况。
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说,创新反而可能会把自己给搞垮。创新的风险为什么大?
首先创新需要很多钱;其次创新的东西需要用户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最后创新还需要公司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我坦白地讲,如果你要创新,首先就要把别人的东西搞明白了,摸透了,你再去搞创新。我之前看一本讲微软公司的书,实际上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都不是自己发明的。
譬如Window,Word和Excel等等,都是Follow别人的,但是它不断地改进,最后就做成功了。
第三、求快不求精,看见竞争对手做什么自己也按耐不住。
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的,精益求精、打造极佳的用户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因为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还有一大把,不要因为追求速度,最后把自己搞死了。
求快的创业者最根本的思维误区是怕错过时间窗口,但我觉得过于强调时间窗口都是一个伪命题。比如新浪在PC端新闻做得好,可是我们在移动端通过不同时段的推送赶超了;
2007年苹果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就已经在做手机了,但你会觉得乔布斯当时没有机会了吗?实际上,他最后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所以机会是随时都存在的。
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这个在网易叫战略。
战略要正确,动作可以慢,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反而还比较小,这样别人犯过的错误你可能就不会再犯了。我们现在在制定营销战略的时候,都首先看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
他们做完了,我们把他们的问题全都找出来,这样我们就不再犯了,少走很多弯路。当然,一些事情能成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你说有运气成分,但这肯定也是在交了无数的学费之后,才明白下次我干这件事要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一些坑当中。
02
0到1是创新
从1到1.1也是创新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很创新的领域,创新也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精神。如果没有创新的态度与想法,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走不远的。
我看到,很多员工来公司以后,有不少人是在原地踏步。“小富则安”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未来世界的发展与演变,一定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现在不努力,未来连机会都没有。
我们特意提出“0到1是创新,从1到1.1也是创新”这个价值观,是希望大家对创新扩大理解。要接受一点: 创新不是爱因斯坦、乔布斯等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渐进式改进和微创新。
对网易来讲,什么算创新?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优也是创新。只要今天可以做得比昨天更好,这就是创新。
我们鼓励大家,大胆地创新,但一定要小心求证。要记住一句话:失败要趁早,失败要尽快。
如果你要创新的话,你首先要把别人的东西搞明白了,摸透了,你再去搞创新。
2009年,我说要养猪,很多人都当成是个笑话,媒体质疑我是在作秀,没错,我就是在作秀。问题关键是要看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过养猪来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同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一些尝试,为此作秀来唤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什么不好?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却做不出世界上最一流的猪,我觉得这算是一种耻辱。我们的养殖水平停留在100年前。
我们想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努力找出一条既安全又不贵的猪的生产流程,然后把这个推广给全中国所有从事养猪业的人们。
我们现在养猪整个模式的复制成本很低。我真的是想解决中国农村贫穷的问题,我建议这些人在农村好好地从事养殖业,就不要到城里打工了,不要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青壮年到城市里的问题。外界总说我们怎么还没吃到,怎么还没吃到,非常的着急,这也反映出嘀咕和抱怨的人对农业的生产太不熟悉,总是很急。
我们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这个在我们企业里叫战略,战略要正确,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比较小,这样别人犯过的错误就不会再犯。我们现在在制定营销战略的时候,都首先看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他们做完了,我们把他们的问题全都找出来,这样我们就不再犯了,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你光有“战略”不行,还需要“执行”,要正确地做事。我们认为人是关键,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是不同的。微软的成功,跟他的创始人非常专注在产品上很有关系。
所以我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产品是最至关重要的。做事情就踏实实地,把你的产品做好,当你的产品做得好,赢利才是顺理成章的。
在外界看来,BAT三大巨头覆盖了所有的产业,还有三小虎,小米、京东、奇虎360,网易夹在中间。我认为BAT大家的模式不同,阿里和百度还是流量模式,网易是内容供应商。三小虎利润加起来还没有网易多。
所以,我们是不吭声的鳄鱼,别当我们是壁虎。跟他们吵有什么意思,自己把产品做好,做点儿有理想、有信仰的事情挺开心。
03
网易是如何成功的
我在1997年5月的时候创办了网易公司,那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不到10万人。我们取名叫“网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上网变得容易一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
那时候是1998年中,我们公司才10个人左右。那时候我们除了会写软件,什么也不会做,我们当时开发了一套免费电子软件,我自己当销售,我另外两个搭档是开发软件的,我就拿着软件到处卖,我们卖得挺贵的,一套软件能卖10万美金。
从1999年年初到2000年6月 30日美国上市,18个月时间我们一共融资了1亿1千5百万美金。我作为公司的领导,不知道那么多钱怎么用,感到很困惑。公司本来是赚钱的,搞上市之后,不但不赚钱,而且老亏钱。
我们当时的主要业务是网络广告,而2000年7月以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指从50000点跌到了1500 点,市值蒸发了2/3。所以我在2000年的时候,我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转型。
我觉得当时有件事情做得很对,我苦闷的时候不是每天闷在办公室里,而是自己跑下去做市场调查,问了好多人,调查过好多行业,去调查人家怎么赢利。我后来发现了短信业务,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我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利用自己巨大的用户资源和移动的接入平台,我们从广告的阴影中走出来。
第二件事情,我跟我们同事说,我们做网页这个东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我们每次出现点有创意的东西。
我们的竞争对手新浪搜狐他们老抄我们,而且抄的速度很快。我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东西出来,技术含量很高,这帮人抄不了。所以我们决定做游戏,做网络游戏。
2002年6月,我们的《大话西游2》诞生,从客户端到服务器很稳定。但是开始的时候用户不多,大概只有3000人。我对同事说,不要怕,只要产品好,我去做营销。
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做营销,所以我就买了好多营销的书一个人看。光看书没有用,我翻开通讯录找。我想,中国谁的营销做得好,我去请教他总可以吧。
后来我就找到了步步高的老总段永平。
我打电话给他请教,见面之后,我就请教他营销怎么做。我就是这样一边看书一边请教学习营销知识的。
我们的《大话西游2》,也是从最初的3000人的规模,到现在最高在线人数达到55万人。
我总结《大话西游2》的成功营销原则是:
第一,我们的定价原则。我们定了市场上最高的价格,当时市场上别人都是三毛钱一小时,我四毛钱一小时,当时我的同事听说我定四毛钱一小时都认为我发疯了,“韩国游戏都只有三毛钱一小时,你敢定四毛钱一小时?”我说,我敢这样定,是因为真正想玩这个游戏的人不会在意这一毛钱,在网吧玩一小时就需要2元钱,产品好,多一毛钱是值得的。而四毛钱和三毛钱相比,给公司增加了33%的利润,在公司起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们从来不做短期利益的事情。那时很多游戏都有包月,一个月35元或者40元可以无限制玩。我说我们千万不要做包月制度,首先包月会缩短游戏的寿命;此外我们做游戏的目的,是“你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你”,包月制度会造成玩家过度沉迷。
由于不包月产生的经济压力,我们的玩家相对都比较理性。而我们的竞争对手,由于包月,把游戏产品的寿命缩短了。前几年整个市场上大概有140多个游戏,其实真正做得好的就这么五六个,真正赚到钱的也就是这么三四家公司。
在管理方面,我去学习华为的任正非老师,华为规模很大且企业管理很成功,我也一直从他们身上去寻找成功的DNA,以此来借鉴。
做企业,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运作这个公司。做企业的时候,一些优秀的人才对公司非常重要。我认为虚心求教和咨询很重要。同时,我认为公司人才储备很重要。公司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优秀的人才越多越好,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好几个人。
如果我跟我的几个团队在一起,打90-95分是绰绰有余的。我想出来的东西有人会帮我踩刹车,这很重要。
他们是评估者我是创新者,我(把想法)丢出来以后这帮人会考虑:老板你这里可能没有考虑到。我觉得有道理,那就先不做了。我会天马行空地乱想,他们一天到晚帮我踩刹车,但是大家一旦达成共识就立即执行。
中国根本不重视有钱人,重视的是有思想的人,我争取做个有思想的人。
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


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
我不跟风,想清楚才干。
我很早就很喜欢张忠谋(台积电董事长)这个人,因为他改变了芯片行业。以前芯片设计和制造是一体化的,现在设计就是设计,制造就是制造,以后苹果的芯片都是他来代工的。


我最早接触到张忠谋,是看了他写的一本书《我的上半生》,讲他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跑到台湾去创业。


其实台积电这家公司当初也是政府的,是台湾工研院开的,他56岁去台湾加入了这家公司。我当时26岁,人家56岁都能创业成功,我怎么就不能?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还有就是施振荣写的创办宏碁的书,1995-1996年出的一本,那个时候是宏碁最鼎盛的时期,到了他写《再造宏碁》那本书的时候,宏碁就已经不行了。

我觉得机会是随时存在的。2007年苹果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已经在做手机了,你觉得它晚了吗?它没晚,它做了一个智能手机出来。但是你不能说诺基亚没做过智能手机,诺基亚有一个手机叫9110,他们也尝试过做智能手机,但是就是没成功。
我觉得年轻人不一定要创业,年轻人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看到周围每个同事身上的优点。你发现身边人的优点,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后再学习并掌握相同的技能。

创业要踩太多坑了,我印象中,大学毕业就创业成功的人是极少数的,我很反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中国环境和外国不一样,尤其是现在,竞争那么激烈。

另外,创业是一个很辛苦很累的事情,我不觉得适合每一个人,同时,把握好创业的时机也非常重要。

有团队精神,有学习能力,善于沟通,一直有的进取心,这种人适合创业,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比较年轻的一代最近有两家公司上市,比如说汽车之家,我觉得他们做的还是挺专注的,非常专注地在汽车频道里不断地死磕。


再一个是优酷。在视频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创新也很多,比如说做自己的剧,这都是让整个互联网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也是OK的。
其实,创业成功跟创始人的性格、决心、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你看有的创始人性格中每天都要开早会,很坚持。我们可能更富有创新精神,有些公司的内部管理比较压抑一点,肯定不能像我们几个人这样夸夸其谈,但这也是一种成功的特质。
你知道,乔布斯在1995年就做过一台Pad叫“牛顿”,他在“牛顿”上交了无数的学费以后,到2007年做iPhone的时候才成功的,你不能说他一拍脑袋才想到的,之前没有“牛顿”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个手机出来。
一些事情能成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交了无数的学费之后,才明白下次我干这件事儿从哪儿开始干。
THE END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