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BushDefinintion + 凹凸镜DOC 联合呈现
赤子之眼 ——发现纪录片新势力
Eyes of A Newborn
活动信息 
时间2022年5月24日  19:00
地点NU SPACE 成都市青羊区奎星楼街 9号 
嘉宾  导演网络映后谈
片单及排期 
费用
单场 40元
非盈利学术交流活动
收益将用于支付版权/场租等费用
扫码即可报名
报名须知
1 - 报名请准确填写手机号,届时提前15分钟签到;

2 - 到场请自备口罩+天府健康码绿码+行程码;

3 - 活动不设退票,可自行转票,如造成不便请谅解。
影片
介绍
《自画像:47公里童话》
作者:章梦奇
片长:108分钟
制作:2020年
参展放映:
釜山国际电影节(韩国,2021),获“最佳纪录片”奖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日本,2021
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葡萄牙,2021)
聲色場所,深圳,2021

在场映画,北京,2021
作者的话
《自画像:47公里童话》是我对2020年的纪念与告别!
2020年的1月8号,我的回村笔记里写到:“今天我在47公里村子有了一口水井!拥有一口井听上去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意味着自己成为了村子的一部分,47公里的水成为我体内的一部分,又将我与土地连接在一起。”
我怀着满腔憧憬,开始在“47公里”的第十个冬天。我在村里的第十个年头,蓝房子,一个新的空间落地,梦想变成现实。
1月中,我从村子返回城里与家人过年,随州市封城,没想到等待着的是53天的隔离。在隔离的时间里我整理前一个冬天的素材,孩子们童话般的声音和画面却成了无从面对的幻想,回不了村子,“未来可期”变得遥遥无期。
3月16号,城市解封,我终于可以回到“47公里”村子,在“蓝房子”空间的建设中度过了一年。
2020似乎是一次重启,一次关于对未来想象的重新确认。在告别2020年之际,我重新将素材铺开。什么是童话?为什么需要童话?在这些问题的自问中,我与村子里的孩子们一同重建想象。
作者简介
章梦奇,1987年出生,居住北京与湖北随州殷店钓鱼台村。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9-2014年,北京草场地工作站驻站作者。2010年参与“民间记忆计划”。
章梦奇的“自画像”系列纪录片和剧场创作,围绕其家乡湖北省随州市殷店镇钓鱼台村——“47公里”为基点,在探寻历史与照亮现实之间持续长达十年的创作,并以一年一部影片形成期独特的作品群。
影像作品: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2010)《自画像:47公里》(2011)《自画像:47公里跳舞》(2012)《自画像:47公里做梦》(2013)《自画像:47公里搭桥》(2014)《自画像:47公里之死》(2015)《自画像:生于47公里》(2016)《自画像:47公里斯芬克斯》(2017)《自画像:47公里的窗》(2018)《自画像:47公里童话》(2020)
“自画像”系列纪录片作品曾入选“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法国真实电影节”“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伦敦开放城市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其中2010年创作的《自画像和三个女人》评选为“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纪录片十佳,2017年创作的《自画像:47公里斯芬克斯》获“韩国DMZ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最佳纪录片‘白鹅奖’”。
剧场作品:
《自画像和母亲对话》(2009)《自画像和自我性教育》(2010)
作品在瑞士CULTURESCAPES艺术节,法国青年舞蹈交流季,维也纳ImPuls Tanz舞蹈节,克罗地亚ZKM青年剧场等国际戏剧舞蹈节展演。章梦奇作为“民间记忆计划”的成员,也参与创作演出集体剧场作品:《回忆·饥饿》、《回忆·墓碑》、《阅读饥饿》、《阅读父亲》等。
(章梦奇在47公里,2020)
《童话是动作的代名词》
文:胡涛
“童话”之外是现实,当摄像机面对现实,其实悲观的东西大于希望,一个由老人和老房子构成的钓鱼台村,一个有人不断离开(死去和撤离)的钓鱼台村,它可以带来什么希望呢?在看似不断被新房子替换的湘子店村,在不断被新人填充的湘子店村,它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吗?童话是未来的东西吗,还是属于现在的,还是过去也拥有的?
钓鱼台村的日常和其他村子没有什么区别,村子的日常景观、日常生活是重复的,单调的,现实的,没有想象力的。梦奇姐的“童话”把那些日常的灵光缝补在一起。这种日常既包含自我参与,也包含对外捕捉。两者的动作相互融合在钓鱼台村持续了十年时间。谈论“童话”,是绕不开这个十年的。十年里,在村子里,在熟人社会的关系里,在现实的泥沼里,在世俗的价值眼光下,一个人用拍摄坚守一个村子,这是“童话”的底色,也是梦奇姐用“童话”回应自己回村拍摄的十年——一个“个人童话”史。
“童话”里的蓝房子落地在钓鱼台村,一个人在村里有了房,村子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村子生活了。从村庄生活,到在村庄劳动,劳动在村庄成了多义词,“多义”其实就是更多可能,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以种地谋生,也可以打工谋生,同时也可以创作谋生。片子里关于孩子的画面很多,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村子的童年,高中以前我生活的村子,人们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是个庄稼人,小学里那么多老师,我只记得我的美术老师也是我的音乐老师,那时候我们上课吵着闹着让他给我们讲故事,他偶尔也会给我们吹奏一首笛曲,他让我看到了一种现实之外的美,一种区别于纯体力劳动之外的美。后来,村子人的小孩长大了,各自在现实里谋生。蓝房子在钓鱼台村建成,房子前的木牌上写着“蓝色是通往灵魂之门”,和所有村庄的人一起在这个村子存在着。对那些正在长大的孩子来说,他看到了钓鱼台村有一个“村庄童话”,一个“多义”的村庄,“多义”可以让人生充满选择的可能。
疫情当下,庆幸直播让身处不同空间的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观看“童话”。那种生活流式的画面在电脑里播放,我在影像小说里看到影像生活。我们不可能把生活过成小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活来书写影像。书写,是逐渐建立的生活方式。梦奇姐从住在姑姑家到住进蓝房子里,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她说接下来考虑以村庄编年开启创作,不论怎样,“童话”具有梦奇姐个人影像的转折性,但又是梦奇姐未来可能性的开始。对于我们观看“童话”的人,对我而言这又是一部“观者童话”,我作为回村创作者,让我在村庄的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童话”是行动的代名词。持续拍摄着,持续创作着,持续行动着,实体的“童话”落地,精神的“童话”飞翔。
(《自画像:47公里童话》截图)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