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随便谈谈。这次的标题选取自其中一个片段,也可称之为标题党。
1.一个重要提法
周末,再次学习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读来依然熠熠生辉。在第五部分,有这么一段表述: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任何负责党员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个人意见,不要叫“指示”。
当下,从上到下,各个层级,指示和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值得思考。个人愚见,一般层级的领导,还是不要习惯于下级将自己的工作意见和要求,称之为“重要指示”。
2.复盘应是常态,道歉才算真诚
复盘,这是今年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平时工作忙,回家只有等到孩子休息之后,时间才属于自己。即使这样,也不敢浪费时间,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我和爱人有个习惯,就是定期坐在一起,对家里的一些事进行复盘,包括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前段时间出了哪些问题,接下来要做好哪些事。算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复盘,就是反思、问题导向和查缺补漏。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推动工作,这都是一个好的方法。
前阵子,杭州市委书记出来为移栽西湖边的柳树道歉,值得肯定。或许是舆论的声浪,给杭州带来了压力,才有如此的动作。
不管怎样,都得给这位书记点赞。敬畏民意,是执政者需要永久正视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意滔滔,便是水。须知:这个时代,几千公里外发生的事,一分钟之内就能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从广州挖榕树、成都砍桂花树再到杭州挖柳树,一再反映出部分执政者的反智,原因何在?在我看来,还是权力的任性使然,缺乏同理心,做工作没把自己当百姓,不知道换位思考。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
道理大家都懂,为何做起来很难?
3.提高职业人生的深度与广度
前几日,与十多年前一起共事的同事微信聊天,疫情之下互致关心。人到中年,愈发喜欢回忆过去,与青年一起共事的小伙伴聊天。
这哥们的人生经历很有意思,毕业后先是在乡村小学教书,后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县里某局,后来因为文笔过硬,被市局看上并调入。自此为起点,腾挪辗转几年之后,又进入省城党政主干线,在即将知天命之年被交流到地方高校任职。
我开玩笑说,你的经历能写成一本书,不管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对工作的激情。这哥们从学校起步,知天命之年又回归学校,何尝不是天命?!
同时,我们谈到了职业生涯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你可以在一个行业深耕很久,哪怕是一辈子,但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很多人只会被淹没拍死在沙滩上,出人头地者凤毛麟角。
比如,在官场,你可以做基层一路干起。理想的状态可能是乡镇长、县区长、市长以及再往上。但是,越往上,僧多粥少的境况就越凸显,能走出来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实力、时运一样都不能少。
从这个维度讲,深度是有边际的,是需要大浪淘沙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精通业务,做到县里第一、市里第一、全省第一,做到无可替代,依然可以是深度的一种。
我有两位同事,50多岁通过个人努力,竟然都通过了司法考试。还有的同事,把摄影、书画艺术得业余爱好,发展成专业水平,都令人赞叹。
至于宽度,那便是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甚至是不同职业的工作体验。
古人讲,人挪活,树挪死。
近些年,我身边有不少年轻人跳槽去国企或者互联网头部企业,发展都还不错。对于去国企的而言,感觉危机感并不是很强。反倒是去私企的,危机感更重,当然,收入也更高。
事实上,体制内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基本素质摆在那,不管到哪,从事什么,都不会差到哪去。
比如说,刚才说的那位同事,或许没有在一个行业或者地方稳步发展成长,但凭借自己的能力经过不断的跳槽,切换赛道和平台,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现在这个时代,通讯极度发达,交通极其便利,地域早已不是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关键是听从内心,在最好的时代不要孤独青春奋斗的年华。
昨天,老家有位亲戚打来电话,说他儿子37了,一直在乡镇中学教书,这么多年始终没放弃考博的梦想,今年终于考上了某985的博士。
我说,一切都来得及,这将重新改写他的职业生涯,并越来越好。
欢迎加入【青云读书群】,一个免费的微信读书学习群,众多体制达人的聚集圈。
添加微信【snoomy】即可申请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