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信心和预期从来都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有了信心和积极预期,人民才会有精气神,才会乐于拼搏,社会才会有活力。
上海离解封已经不远了,怎么在疫后吸取封城期间的深刻教训,抚慰上海人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和预期,正在成为当前上海越来越重要的命题。
成千上万人抢票离开上海,重建信心和预期越来越重要
文/邓峰
日前,“离开上海”、“告别上海”成为了舆论场的一个热门话题。事情的缘由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5月16日上海采取恢复开行或增开列车等方式逐步增加上海虹桥等车站的到发列车数量,一时之间,被一个多月的封城积压的出行需求迅速大爆发,成千上万的人想尽办法涌向上海虹桥车站,其情其景,让人百感交集。
据网络上的信息显示,上海虹桥车站人山人海,人数几乎堪比春运,一些人甚至通过网络抢票手段大幅加价倒卖离沪火车票,“黄牛党”再度兴起。由于上海尚未正式解封,公共交通极少,那些离沪人群为了从住处赶往火车站,真是使出浑身解数,有人只能步行,有人骑共享单车,载着笨重的行李,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目前上海还只是恢复一部分离沪列车,尚且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可以想象,随着上海正式解封,估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上海。不应忽略的是,这其中有许多人本来就并非上海常住居民,他们来到上海纯粹因为出差、旅游、探亲、转车、学习或者短期事情处理,只不过因为封城才不得已滞留上海,如今上海渐渐恢复正常,自然会选择离开。但除此之外,有不少人是因为被疫情和封城冲击,或是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或是对未来感到悲观,心灰意冷。曾几何时,他们来到上海是满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为梦想而打拼,踌躇满志,但经历疫情和封城的重大变故,他们对于上海、对于人生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迫不及待地渴望离开上海。
这一切其实是可预期的。上海作为一座有着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聚集着来自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里创业、工作、学习、生活。当没有疫情,城市一切照常运转时,他们当中纵使许多人无法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至少能维持正常生活。但过去一个多月的上海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有人缺粮少菜,生活物资与日用品短缺,有人因无法及时就医而不幸离世,有人的工作和生计深受冲击。在没有疫情的寻常年份,上海每年都会有人离开有人进来,何况在遭受如此重大疫情和封城冲击的当下,不少人带着遗憾和失望离开上海,实乃意料之中的事情。
应该看到的是,有遗憾和失望的不只是那些选择用脚投票离开上海的人,在绝大多数仍会留下来的人中,有负面情绪的为数不少。毕竟,过去一个多月的上海封城期间,暴露的问题着实不少,对许多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实在太大。虽然说人类的悲欢有时未必相通,但只要关心上海疫情新闻,稍有同理心的人,应该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过去一个多月上海人的焦虑、烦闷和失望情绪。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彭凯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年2、3、4月份、春节后,我们在几个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做了成人调查,因为疫情的不确定、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和经济的冲击,大家的心情的确不愉快,我们叫‘中产阶级不开心’”,“总的来讲,社会情绪的低落比较普遍”。
不可否认,从减少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和降低死亡率的视角出发,从中国防疫一盘棋的大帐考虑,目前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的上海防疫是成功的,上海人用自我的牺牲和付出为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尚未充分接种疫苗的数千万老人挡住了新冠病毒的枪眼。在新冠病毒的传播力更强,内地社会对于防疫模式日益出现分歧,严格防疫的副作用不断显现的背景下,上海能实现清零目标,着实不易,代价和成本不可谓不大。但事有两面,在防疫和算大账之外,上海那些承受严格封控成本,正常生活被干扰的普通人,他们的困境、苦楚和郁闷,同样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面向。他们对于上海未来发展的预期,对于个人今后生活的信心,又该怎么建立?
人民的信心和预期从来都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有了信心和积极预期,人民才会有精气神,才会乐于拼搏,社会才会有活力。上海离解封已经不远了,怎么在疫后吸取封城期间的深刻教训,抚慰上海人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和预期,正在成为当前上海越来越重要的命题。上海长期以来都是得风气之先的大都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中国最前列,吸引着大量的人来此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次封城之前又一直是防疫模范生,其所主张的“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堪为防疫的一股清流,深深赢得许多人的认同。目前上海的遭遇和困境,更像是阵痛期。怎么早日走出阵痛期,让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让人民满怀热枕,考验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智慧。
END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