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喜欢诗圣杜甫的诗,之前发了六七篇关于杜甫的文章。不过我们团队有一个小伙伴比我更迷杜甫,今天他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带大家欣赏杜甫诗歌与众不同的一面。有请安斌~
大家好哇,我是安斌~
正如小半爸前面介绍的那样,我是杜甫的铁粉,其实关于杜甫可以聊的很多。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冷门话题。
那就是:为啥甫生前其实没有火,死后才扬名。
平时我们谈起唐代的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杜”,这是大唐诗坛上并肩矗立的两座高峰。
但是,与李白生前就是诗坛的顶流不同,杜甫生前即使不算默默无闻,最多也只能算个三线诗人。
你可能会有点惊讶:What?杜甫怎么会是三线诗人?
我这里有两个证据。
首先,杜甫对当时与他有交集的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从不吝啬赞美之辞。
但反过来,这些人的作品里,找不到一句对杜甫诗歌的点赞......
第二个证据更有说服力,当时有人编了一本诗集叫《河岳英灵集》,共选了二十四位诗人的诗。
李白、王维自然名列其中,还有一些入选的诗人可能大家都没听过,比如阎防、崔国辅。
然而就是这本诗集,竟然一首杜甫的诗都没有选......
杜甫到底是三线、二线还是二点五线,可能见仁见智。
但他确实没有进入一线诗人的行列,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难怪晚年的杜甫在一首叫《南征》的诗里感慨万分地说: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其实,杜甫火不了并不是偶然,这跟他在当时非主流的审美有关。
群鸡正乱叫
你能想象这样的诗句吗?
这是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的第一句。
这首诗虽然没那么有名,但很能代表杜甫的风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或许,它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首诗一共有十六句,我把它分为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看前四句: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
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树上,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羌村三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
杜甫在战乱中死里逃生,回到了妻儿所在的鄜州羌村。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写的是村里的父老携酒前来慰问诗人的事。
一上来短短四句,就勾勒出一幅写实的农家生活场景。
“群鸡正乱叫”,先以一个特写开场。
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一群鸡为什么要“乱叫”。
“客至鸡斗争”,第二句答案揭晓,原来鸡是在打架,这是客人来的时候的事。
大概是乱离之中生活困难,杜甫的妻子养了一些鸡补贴家用。
不过看起来这些鸡并不善解人意。
“驱鸡上树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鸡赶上树?
其实古代黄河流域,农家养的鸡都是栖息在树上的。
“始闻叩柴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鸡赶上了树,才听到有人敲柴门的声音。
这两句又回过头来交代,诗人是怎么听到有人敲门的。
短短四句诗就用到了倒叙和插叙。
那么我现在想问大家,你读了这几句诗有什么感觉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那就是:
有一丝狼狈,有一点无奈,甚至有些滑稽,但也有真实、琐碎的生活本身的踏实和温暖。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四句: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四五位村中的长者,来慰问我远行归来。

每个人手里都带着东西,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来人是谁呢?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原来是四五位村里的老人,来慰问我的生还。
在艰难的岁月,还如此看重情义和礼节,体现出了民风的淳厚。
“手中各有携”,再怎么艰难,也不能失礼空手上门,所以父老们手里都带了东西。
北宋青釉双鱼榼
“倾榼浊复清”,“榼”是一种装酒的器皿,“倾榼”就是倒酒。
酒倒出来是什么样的呢?
“浊复清”,有清有浊。
请大家注意酒清浊不一这个细节
它告诉你什么信息,给你什么感觉?
我先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儿吧。
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特别想买一本图画书,就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
最后当我把这一大堆钱在书店里拿出来的时候,里面有硬币,有纸币,有一角的,有五角的,有皱的,有不皱的......
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酒清浊不一这个细节告诉我们,父老们带来的酒是好不容易凑出来的。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父老们为没有像样的礼物发愁,然后聚在一起商议,很不容易地把酒凑起来的全过程。
酒的清浊不一,正体现了乡亲们的深情厚意。
所以,好的细节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而杜甫总是能够恰当地选取这样的细节进行描写。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四句: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一再为酒味淡薄表示歉意,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有人耕。
战争尚未平息,年轻人全都打仗去了。
这四句是写父老所说的话。
“苦辞酒味薄”,“苦辞”就是再三地表示歉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父老们一再抱歉,然后以不经意的口吻说出原因:
“酒味薄”是因为黍地无人耕种,黍地无人耕种又是因为连年战祸不息,年轻人都被派到了前线。
诗人并没有直接去写战祸的惨烈,时世的艰难,而是借父老解释“酒味薄”的原因这个小小的切面,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全貌。
自然而不刻意,点明而不说尽,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杜甫用这几句诗告诉我们,有时候写东西写得面面俱到,反而吃力不讨好,倒不如四两拨千斤,选取一个切面折射出全貌。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四句: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父老的深情让我惭愧。
歌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人无不涕泪纵横。
“请为父老歌”,父老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以歌作答。
“艰难愧深情”,在此艰难之际,面对父老的深情厚意,诗人深深地感到惭愧。
为什么而惭愧?
我想大概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吧!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唱的是什么,诗中并没有写。
我们只知道诗人唱完以后,忍不住仰天长叹,而在座的人也无不涕泪纵横。
在这个画面里,前面所铺叙的种种无奈与沉痛在一瞬间爆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这首诗写到最后,可谓感人肺腑、一往情深。
盛唐其他诗人,比如李白、王维等人的诗作里,诗人自己常常是一种超然的姿态,很少有像杜甫这样一往情深的。
如果说其他诗人是在云端上看厮杀,那么杜甫就是把自己投入了时代的洪流中。
在这个洪流中,他个人的情感与千千万万受苦的黎民苍生的悲喜融为了一体。
EASTWEST
好,现在我们再把这首诗串起来读一遍~
羌村三首·其三
杜甫〔唐代〕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了:
杜甫生前为什么只是一个“三线”诗人?
我们看到,杜甫的这首诗并没有我们印象中盛唐诗的飘逸与神韵
盛唐的其他诗人,如果不是李白的狂放不羁,王维、孟浩然的云淡风轻,就是高适、岑参的慷慨悲歌。
总之就是非常酷!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就显得有点不那么“高大上”。
我把这类诗的特点归纳如下:
严格的写实精神。
朴实的语言风格。
高超的叙事手法。
有力的情感表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杜甫不被当时的人所欣赏。
好在,伟大的诗人和他的作品不会永远被埋没。
随着时间的流逝,杜甫诗歌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到了中唐,在韩愈、白居易等人的推崇下,“李杜”齐名已经成为共识。
韩愈在诗里写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到了宋代,杜甫在诗坛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几乎所有写诗的人都以他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又感到望尘莫及。
连大文豪苏轼也发出这样的感叹:
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杜甫的诗实在太好了,在他的杰作面前,后来的诗人真是无从下笔了。
所有这一切,如果这个曾经的“三线”诗人泉下有知的话,应该也可以感到安慰了吧!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如果喜欢,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即将截团
在看/转发/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