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以为孩子成功留学离开的那一刻,就是家长放飞自我第二春的美好开端。然而,孩子离开后,家长就像掉进无底深渊,永远有担忧不完的事情。别说低龄留学,即使到藤校毕业,一路上总有预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你。在经历了漫长而详细的留学准备之后,到底能不能踏踏实实的享受当初辛勤“研究”的结果,暂时松一口气?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From  菁kids北京
微信号:Jing-kids

留学,听起来是个令人羡慕的词。离开国内熟悉的环境到异国他乡求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一个我特别佩服的“虎妈”,在经历了十几年如一日的贴身式陪伴与教育,成功把孩子送进国外顶级私立寄宿学校后,原以为会如她所言,重回职场一番打拼。如今,这位妈妈每天抱着手机,在学校的各种社交媒体账号上拼命找寻孩子的身影,然后美美的发个圈

还有一位有着令人羡慕事业的妈妈,她的孩子读的是寄宿学校,大半年了,她一直住在孩子所在学校附近的城市里
还有的家长,连着两天联系不上在异国寄宿学校的孩子,开始各种胡思乱想。发疯似地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在电话里能听到孩子的声音。而真相是,孩子故意躲着家长,不想接电话。
风光的留学背后,都是家长的关切与放不下。
国内很多朋友都羡慕我,觉得我女儿的留学选对了时机。他们头疼的是去年民办与私立学校政策上的变化,考虑在不确定的形势下,尽早让孩子出国留学。
从这个角度出发,尽早出国确实没什么不好,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
如果你的问题是,怎样选择一条让家长焦虑感最低的道路?还是要思考一下,最让自己担忧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在我带女儿去加拿大之前,这些问题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列,我只想让孩子接受更加国际化的教育,更早的为今后进入国外的大学做好准备与铺垫。同时,我也很感兴趣去体验一下别人口中优质的教育是个什么样子。
咋一看,出国留学似乎可以快速解决很多眼前的焦虑——既能躲卷,又能规避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还能摆脱公立教育方式。可事实是怎样的?
很多来加拿大定居、生活、学习的家庭,图的就是这里没有压力的大环境。
我常常好奇当地人为什么可以在一个小镇子上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做着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对孩子好像也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
这里不流行辅导班、补习班(华人聚居区除外)。孩子们放学后基本都扎在社区中心,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高中毕业后,不论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读大学或大专都无所谓。有点追求的家庭,大学能进入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读书已经是很高的目标了(也有少数奔向美国藤校的)。
每个来到加拿大的留学生,都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与他们的认知存在差异。
现在,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的孩子是如此轻易的就适应了作业一下子减少了一半的日常;朋友家的孩子觉得理科太容易,吃老本可以吃上好一阵。
有人靠竞争而活,认为这样的人生才够热烈、刺激、有意义;有人追求内心的平淡,不以外在的得与失衡量自己的价值。
如果不是自己作为陪读妈妈跟了过来,亲眼看到这些不同,可能我将没有机会了解到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潜在影响。
留学生们也许以往已经习惯了卷着学,当他们突然间进入到不卷、低卷或者别样卷的大环境,他们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吗?又会如何去调整自己的付出与努力程度?
在这个低压力的国家生活了一阵子后,我突然觉得压力未必是坏事。压力太大会出问题,可控范围内健康的压力却促使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历了几个月的观察与反馈,我觉得两国教育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日常的学习,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加拿大的教育总是在宣称要培养出合格的公民,这么大的“帽子”下,涵盖除了知识外的其他因素,从行为规范到思考问题的角度等。
当学习知识不再是唯一目的时,知识的摄入量以及占比和国内教育相比会有所下降。但是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大于严厉的老师,学校社区一体化的丰富课外资源,对服务他人的意识的培养,或多或少的对缓解家长的焦虑有所帮助。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知识量的获取绝对是评判学校好坏、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时,焦虑是不是冒上心头?
女儿说,在国内时,如果一个知识点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老师就会自动带过,不会的回家自己去补去追。但在这里,全班哪怕只有一个人还不会,老师就会不厌其烦的再讲一遍,一个都不能落下。
当地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同样的知识点每年都再学一遍(可能因为八年级还在小学Elementary school阶段),偶尔也会吐槽。
这些现象,在国内的学校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后果就是,孩子会觉得有些课特别无聊,不是在重复的讲,就是在讲他之前在国内已经学过的内容,于是开始开小差——干脆看自己的书,或者偷看手机(我甚至当过陪聊),也有直接睡过去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看自己的书,她会觉得特别的无聊。
这些可真的是意料之外。转学、跨国、跨体系转学,会遇到教学大纲不连续的问题,这个心理准备我是有的,却完全没有准备她要把同样的知识再学一遍,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我这当老母亲的,为女儿对学校课堂日渐低落的兴趣感到深深焦虑。
我逢人便问,最终觉得,加拿大的小学阶段是立志要把基础打牢,从九年级中学开始,慢吞吞的课堂节奏应该会有所改善,教学内容也应该会日渐丰富起来。
课堂对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形式多样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保持专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富有挑战的课堂知识,虽然需要孩子付出很多努力,但是不可否认,掌握一个知识点,考出个好成绩时,孩子收获的自信比什么宝贵。
从这点看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数理化,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有着很大帮助。
身边好几个陪读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吐槽数学太简单。九年级想申请去学十年级数学,一是不想浪费时间,二是不想丢掉孩子在这个科目上的自信心。还有孩子参加AMC数学竞赛,给自己找点挑战。竞赛获奖名单上,几乎全是中国孩子。
女儿以往很少做过考试卷子,没怎么拿到过正规考试成绩,在经历了加拿大一轮一轮的各种考试后,突然间自发的产生出对成绩的在意,令我很是意外。
留学、转学给了家长一个机会,了解他/她在学校的学习状态,重新关注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这大半年来,孩子跟我吐槽了不少学校的事情。
比如,作为小学的毕业年级,他们经常享受低年级待遇——自由活动时的各种被严格要求,不得不应付很多比较幼稚的课堂活动;疫情期间要保持安全间距,课桌被临时布置成了横平竖直的摆放方式,狭小的空间伸不开腿;以前在国内国际学校从未坐过的硬板凳,都成了她刚入学时吐糟的内容。
我暗自偷笑,把她送进国外公立学校,就是要她体验一下当普通学生的感觉。
我开始以帮我搜集素材的名义,委托她去采访她的同学们。比如,正常时期的学校和疫情下的学校有什么不一样?怎么看待课上教的内容的难易程度?放学后都喜欢做些什么?上不上课外补习班?明年想上什么样的高中?其他中国去的留学生上课能听懂多少?……
了解当地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和他们聊天。抛出了这些问题后,女儿非常积极地去和同学沟通、主动发问,还问来了很多我并没提给她的问题。

这正应了我家爸爸常说的“留学不仅仅只有学习”。
就算在学业上暂时放慢脚步,没了那么大的挑战,在新的环境中,多了解当地学生的想法、喜好、生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收获。
借用《伊索寓言》里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故事,女儿这样总结: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比较像乡下老鼠,日子过得简单、单纯,接触的东西比较少(我们住在一个不大的镇子上)。再盘点一下自己,原来这些年玩过、学过、体验过、见识过的东西,七七八八加起来还真是不少呢!
听了孩子那么多的吐槽,总担心她会厌学。但就在前些天,她却突然跟我说,学校里也有很多好玩的事。哎,你为什么不早说?害我焦虑了那么久。
在经历了漫长而详细的留学准备之后,幻想着能踏踏实实地享受几天当初辛勤“研究”的结果,暂时松一口气。但是,就连简单的做个总结,都是千头万绪、无从下笔。你说这留学,是得还是失呢?
本文系授权发布,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所有国际学校,汇集各类好玩的社区活动,还有家务技能、亲子度假、国际教育动态等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关注我们,掌握第一手的国际教育资。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