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孩子难管教并不是坏事,而是父母还没发现他的天赋所在。
——萨姐
来源:网络
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乏这样的情形:
你一转身,孩子就在大白墙上,画上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火星文”;
当你转身接个电话,孩子就溜进厨房,将一袋面粉洒出一片白茫茫;
当你累了一天,闲下来想看会儿综艺,找不到遥控器,最后发现某个角落只剩遥控器残骸…...
有家长吐槽,“人类幼崽拆家,只要孩子够努力,迟早能家徒四壁。”
孩子太调皮,“鬼点子”太多,让家长筋疲力尽,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有人说,“越难带的孩子,越聪明!”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
“孩子难带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孩子聪明的体现。”
尤其是孩子有这3种行为,家长应该高兴,并加以引导,千万别埋没了孩子的“天赋”。
01
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什么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简单的玩具、一只蚂蚁,他也能盯着看很久。
他们每天在家里翻箱倒柜,总想看看那些地方隐藏着新奇的物件。
孩子好奇心重,总是东摸摸西看看,家长却担心孩子受伤。
但正是这种好奇心,才让孩子感觉到世界的奇妙。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发明和创造,都源自强烈的好奇心。”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孩子。
他对什么都觉得好奇,比如他总会提问:
“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
“为什么鱼不会淹死?”
“为什么凳子有四条腿?”
“为什么鸡蛋会孵出小鸡?”
“为什么会起风”…...
对于爱迪生而言,眼前的世界,就是一部十万个“为什么”。
而老师却被他问得哑口无言,非常恼怒。
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也会被孩子问得不耐烦。
比如大人看到圆圈,就是圆圈。
而在孩子的眼中,却可以是天上的月亮,想吃的棒棒糖,支撑汽车行走的轮胎,又或者是一个充满奥秘的无底洞。
孩子会不停地对我们发问,很多家长要么敷衍,要么不耐烦。
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
缺乏好奇心的孩子,将逐渐变得平庸。
而爱迪生的妈妈之所以能养育天才,离不开她智慧的引导。
她鼓励爱迪生发问,极力地去保护爱迪生的好奇心。
后来,爱迪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展拳脚。
另外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也是天生好奇。
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而父母对他的行为,十分支持。
父母为了帮助他知道“蚂蚁怎样找到食物”,陪着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有了父母的支持,理查德·费曼才能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最终取得巨大的成果。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
“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的。
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由家庭氛围滋养的。
为人父母,我们要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不仅不能敷衍,而是要保持浓厚的兴趣,与孩子一起探索。
其次,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有趣的空间,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千万不要因自身的知识局限,而困住了孩子的好奇心。
因为,那颗好奇心,会让孩子小小的脑袋中,装满大大的智慧。
02
孩子总是质疑大人的观点
在我们生活中,可能孩子常和自己“唱反调”。
妈妈说,要先喝汤再吃饭;
孩子会提出质疑,“吃完饭再喝汤,不是也很好吗?”
可能和他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会说,“肯定有比砸缸更好的办法。”
一个孩子,如果不断质疑大人的观点,对于很多权威型的家长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他们不允许孩子质疑自己的权威,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们认为孩子,提出质疑就是挑刺,或者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差。
其实,敢于质疑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勇敢的孩子。
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孩子会质疑,才会有思考,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8岁男孩,针对二年级课文《羿射九日》中的用词和逻辑,提出质疑。

篇章中前面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
后面段落,马上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
小男孩质疑:
“水都蒸干了,为何用蹚?”
面对儿子的质疑,男孩的妈妈发了一个朋友圈,不久被人上传到网络,引发热议。
或许,我们大多数家长遇到这种问题,可能会对孩子说:
“课文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不会有错。”
“上面写着什么就是什么,哪来的这么多问题?你还能质疑权威?”
但这位男孩的妈妈没有放弃,她多次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询问。
终于,他们等到了人教社官方微博的回应:
“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蹚字的确不恰当,会对教材适当修改。”

敢于质疑的孩子,他们不会轻易迷信权威,而是勇于突破和创新。

一个只知记忆、不善思考、不敢质疑问题的孩子,不会有创新的能力,最后都将趋于平庸。
为人父母,我们要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鼓励孩子思考,培养孩子多动脑的习惯。
如此,孩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成长的速度都会优于同龄人。
03
孩子总爱“搞破坏”
很多父母总是吐槽孩子,爱“搞破坏”:
“家里的玩具,被孩子拆卸得七零八落;
买个遥控飞机,玩不了半天就被孩子给'肢解'了。
无聊时,他甚至会给家里的电视机凿个洞,说看看能否钻进去…...”
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会抓狂加崩溃。
孩子表面上,拥有了“无敌破坏力”;
实际上,“搞破坏”是孩子在满足好奇心,探索世界。
其实,只要父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这种行为不是一件坏事。
麻省理工教授,曾经用20年时间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学家、工程师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动手能力强”。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孩子会动手,小脑瓜自然聪明。
曾在网络上,有个小学生火了。
他叫张荣景,才12岁,因发明“防坠楼窗”,获第118届法国巴黎发明展金奖,也是中国代表团在这届发明展上获得的最高奖励。
这个发明,借用透明电梯的原理,当打开插销,窗户向上时,防护窗自动向下;
窗户向下时,防护窗自动向上。
无疑,这个发明一定是在他无数次动手之后,萌生的创意。
湖南长沙有个女孩,发明了“具有除湿和消毒功能的便携式外带消毒箱”。
这个发明,在第六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上,斩获金奖。
这个“宝箱”是在一家人自驾游时,女孩萌生想法,最后发明创造的。
因为在旅途中,弟弟妹妹的奶瓶和餐具清洗后,无法消毒。
这个发明,只要将碗筷放入“箱”中,就可用蓝牙或手机网络,进行自动除湿和消毒。
爸爸介绍,女孩从小动手能力强,“爱搞破坏”,家里的东西经常要经历被拆开、重组的惨痛经历。
孩子从小爱“搞破坏”,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我们要教会孩子排除危险性的东西。
比如告诉孩子哪些东西能拆,哪些不能玩。
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并协助孩子,把东西安装好。
在生活中,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个小修理工。
如此,不但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增强他动脑动手的能力,更能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
同时,我们更要告诉孩子,自己“闯下的祸”,一定要学会“善后”,自己收拾“搞破坏”的现场。
孩子在大胆的探索中,会启发出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
孩子难管教,很多父母都经历过,但却不用过分担心。
难管教的孩子,往往思维更活跃,更善于动手,具有创新能力,父母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如果你的孩子,拥有以上的三个表现,家长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去正面引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END-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