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有多少人对这句话坚信不疑?
这几年,一本名为《坚毅》的书特别火,主要内容,就是想表达这句话。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确实很有实操性,也很好。但其实,如果严密论证起来,“坚毅力”的说法并不能完全站住脚。
所以今天,果仁妈就来聊聊一度被神化的“坚毅力”。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评某一教育方法、理念,而是希望家长们对任何结论性的观点,都能保持一个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不“随大流”地相信,而是找到自己的平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家长普遍会有这么一种思维:如果我的孩子能拥有一种好品质,ta就会变成更优秀的孩子。

比如,孩子有高智商,有好身体,有高颜值,有好性格,等等。当然这些品质很多都是先天的,所以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后天可显著提升的指标上。
前几年有一本书叫《坚毅》(Grit),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华裔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思(Angela Lee Duckworth,中文名李惠安)所著。这本书讲的所谓“坚毅力”的概念,就是家长非常喜欢的那一型。
后来,Grit这个英文单词一度也成了流行语,一些国内的教育专家为了赶时髦,会用“坚毅力”来证明某些教育成果是如何发生的。
当你随机去问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也许会告诉你:学习好是因为我很专注很努力。然后你再对照自己家里那个学习不用心的孩子,这个理由好像更像那么回事了。
“坚毅力”很适合用来讲故事,可是如果拿它当一个需要严密论证的学说,“坚毅力”恐怕就站不住脚了。
按照达克沃思的定义:坚毅力(grit)=热情(passion)+坚韧(perseverance)
热情,就是你对于你要做的这件事非常有兴趣,你会主动地投入进去;坚韧,就是当你做这件事不太顺利的时候,你能坚持把这件事做到底,也就是所谓的百折不挠。
所以按照这个定义,坚毅力确实是个好东西,又有兴趣,又不放弃,那可不成功吗?
达克沃思还介绍了她本人在西点军校做的一项研究,以证明坚毅力和成绩的正相关。众所周知西点军校的训练很艰苦,很多人其实是坚持不下来的,达克沃思就对学生的性格做了一番测试,看看哪些学生的坚毅力更强,然后再看看这些学生最后成绩怎么样。
结果发现,那些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坚毅力这个指标高。其实这里,作者有用A推出A的循环论证嫌疑,我们先按下不表。
达克沃思还用她过去当过中学数学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小孩聪明不聪明,跟能不能学好数学关系不大,最后数学成绩好的都是有坚毅力的孩子。
达克沃思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天赋重要得多,这个设定也符合绝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期待。
为了说明这一点,达克沃思提出了两个公式:
天赋 × 努力 = 技能 
技能 × 努力 = 成就
这两个公式的确是自圆其说了:你光有天赋不行,你还得努力,才能获得技能;你光有技能不行,还得继续努力,才能发挥技能以取得成就,所以把这两个公式合并一下:成就 = 天赋 x 努力²
都平方数了,那可不是坚毅力比天赋重要么?比如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不够,那看到这种公式肯定会觉得看到了希望。
更好的消息还在后头。达克沃思说,就算你现在没有坚毅力也不要紧,因为坚毅力这个东西是可以慢慢通过训练养成的。
达克沃思给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在这里我们就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兴趣有深浅之分,肤浅的那些兴趣不能支撑你走很远,你得培养某个领域的深入兴趣,也就是一种“专家式的兴趣”;
第二,你要用科学的方法刻意练习,这个应该大家比较熟悉了,类似“一万小时原理”,当然一味的低效重复不叫“科学的方法”;
第三,你要有远大的目标,比如你喜欢写作,你的目标就应该是以后能在一流媒体上开专栏,为此你可以坚持给他们投稿,就算被拒也要不断坚持;
第四,你要充满希望,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要相信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
你看,方法都给到了,剩下的就看各位的实操了。达克沃思说坚毅力是个很平等的东西,只要你愿意学,你就能拥有。
达克沃思甚至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其他人,她说你看我从小其实就挺笨的,我爸一直说我不是什么天才,可是因为我很努力,结果后来反而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达克沃思少年时期与父母的合影
以上就是对坚毅力概念的简单介绍,下面进入质疑的部分。
需要事先说明一点,达克沃思提出的一些方法其实是很好的,这里所谓的质疑,不是质疑观点A不对,而是想探讨:观点A能不能推导出观点B。
首先,达克沃思在利用研究数据时不够严谨。
比如之前说的那个西点军校的统计,作者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后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就是要比其他人明显强出一块。可实际上,如果你看书里的原始数据,西点军校的达标率本来就有95%,而那些特别被拿出来说事的,坚毅力最强的学生,达标率是98%。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假设坚毅力真的有效,这个有效的程度也只是把达标率从95%提升到了98%,3%的提升,这个作用好像并不明显吧?
其次,坚毅力也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旧瓶装新酒的嫌疑很大。
心理学界有个很著名的“大五性格”分类法,这个经典的分类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从五个维度测量一个人的性格,其中有一个维度叫做“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也译作“尽职性”等等。
尽责性啥意思?就是看你这个人够不够自律,做事是不是细心,能不能坚持完成任务,做事有没有条理,是不是能三思而后行等等。
有研究者将反映尽责性和坚毅力的测试做了相关性的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0.98,按照统计学的定义,这已经达到了高度相关的水平,也就是说,所谓的坚毅力,讲的就是尽责性
尽责性已经在心理学界被研究了几十年,之所以这是“大五性格”中的一维,就是说这基本是个天生的素质,很难通过后天训练提高。
所以达克沃思说的,坚毅力可以靠训练慢慢培养,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第三,坚毅力很可能对取得成就没有什么帮助。
这是一个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的、动摇根基的结论,但的确有后续的研究对达克沃思提出了质疑:因为坚毅力和大学成绩的相关系数只有0.18,即便达克沃思自己使用的数据中,这个指标也只有0.2。
0.2啥概念?相关系数凡是低于0.4的,都已经算弱相关,也就是结论没有可靠性,而现在这个系数是0.2,那就是完全不靠谱……
可是达克沃思好像是先给自己洗脑了一样,在她的TED演讲中,你完全感觉不到她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丁点反思:“我一直在研究到底是哪个素质对成功最重要,我发现成功的关键不是社交能力、不是你的长相好不好看、不是你的身体健不健康、不是你的智商高低,而是你有没有坚毅力。”
面对这种“不是A不是B不是C,而是什么什么”的说辞,我们很容易陷入它所营造的氛围中,然后轻易就相信了。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坚毅力》的封底有一句大V推荐,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给写的:“心理学家寻找成功的秘密已经找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有人发现这个秘密,她就是达克沃思。”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家长往往爱迷信权威,可是再大牌的教授专家,行业互吹的行为总是难免。所以面对任何结论,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刻笃信,而是警惕地审视。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尴尬的结论:没有坚毅力,其实也能成功(是不是有点葵花宝典被调侃的味道了……)
这个结论也不是我们随口瞎编的,《英国心理学会研究文摘》有一篇研究综述,说的就是一些科学家对坚毅力学说的进一步批评。
根据最新的研究,即便我们认可坚毅力的定义,也就是由热情加坚韧组成,对成功的“有效部分”其实是坚韧,而与热情没什么关系。并且,即便是坚韧,那个影响力也是存在矛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们再引入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概念,就是“创造力”。即便不是所有的场景都一定用得上创造力,创造力这个东西总是好的吧?或者说,和坚毅力一样,都挺好的吧?
可是新的研究指出,坚毅力和创造力之间不但没有正相关,甚至相互矛盾因为真正让人有创造力的是开放性的头脑,而这种脑回路和坚毅力天然的存在矛盾。
我们这样想,坚毅力是让你长期对一件事保持专注和兴趣,你最好盯住这件事,干好干到底。可是创造力,是需要让你对很多东西感兴趣,然后在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制造新的联结(也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好的解法往往是跨领域的)
所以,你不太可能一边特别坚毅,一边又保持开放。
更何况,就算坚毅力有效,比如能帮助你顺利从西点军校毕业,可是成功本身就有很多类型啊!比如对艺术家、企业家等职业来说,开放的头脑难道不是更重要?
咱们扪心自问,坚毅力的确是个好的品质,但这东西真的能作为成就一件事的“关键性原因”吗?
心理学家去测量坚毅力,无非是让受试者去做一些心理测试题,比如,你是否曾经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种问题恐怕大部分人能都回答“是”,因为问题里既没有对“长期有多长”的时间界定(可实际上也不能界定),也没有对“一件事”的性质界定,比如每次复习功课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做标记这种事,真的对学习有效吗?
人生如此漫长,一个人在某个阶段为某件事表现出一些坚毅力,并不很难,所以即便坚毅力真的有效,仅仅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也很难搜集到精确的信息:一个真正坚毅了一辈子的人,可能并不觉得他有在刻意坚持什么;而一个稍有坚毅表现就被自己感动的人,也很容易夸大自己的努力。
所以,最后我们的建议是:在坚毅到底有没有用这件事上,我们不如保持开放的头脑,正如对任何学术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我们最好先打个问号。
也许更科学的做法,恰恰是灵活和平衡,比如该坚持的时候坚持,但也要允许自己随时改变兴趣——在相信坚毅力这件事上太“坚毅”,最后可能变成一根筋。
文章来源公号“教育最优解”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