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在权力面前没有抵抗力,成熟的志愿者做事一定是双向愉悦和满足的,不要让自己掉入权力的陷阱,抵消过去的所有努力。
“理性的人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那些非理性的人则不懈地试图改变世界来顺应自己。所以,所有进步依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萧伯纳
作 者 | 药明康德
来 源 | 药明康德
RNAi技术从曾经收获诺贝尔奖的荣光,到被认为是医药行业的一大泡沫,再到催生四款获得FDA批准的创新疗法,建立起全新的治疗模式,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曲折的发展之路。近日,Alnylam公司的创始首席执行官John Maraganore博士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长文,回顾了自己如何将RNAi这一前沿技术转化成为造福患者的产品,并将Alnylam打造成RNAi领域领先公司的经历。他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任何致力于将创新技术开发为上市产品的创业者借鉴。
不容错过的机会
2001年,Maraganore博士接受诺贝尔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Phil Sharp博士的邀请,了解RNAi研究的最新进展。那时,他对RNAi技术知之甚少,只有一个印象这是只在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存在的生物机制。
不过当他看到人工合成的小干扰RNA(siRNA)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通过与互补序列结合,介导靶向基因沉默的研究数据之后,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性。随着对RNAi技术的进一步了解,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技术具有建立创新治疗模式的潜力,同时,他也很明确地发现将这一技术转化成疗法的关键性障碍——如何将siRNA递送到细胞中。
2002年夏天,Maraganore博士接到投资人的邀请,请他担任初创公司Alnylam的首席执行官。那时,生物技术领域正在经历“基因组泡沫”破碎之后的寒冬,能否将RNAi技术转化成为上市产品仍然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然而Maraganore博士考虑再三,最终决定赌上一把。他表示,如果能够克服siRNA递送技术的障碍,RNAi疗法的潜力之大,不容错过。他表示,这好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拥有单克隆抗体开创性技术的同时获得创建单克隆抗体疗法公司的机会。
Alnylam创始首席执行官John Maraganore博士
攻克递送挑战
Alnylam公司成立初期,RNAi技术被认为是助力新药开发的潜在颠覆性技术,在2003年,《科学》杂志将“年度分子”的殊荣授予了siRNA。不过从一开始,Alnylam的团队就意识到将siRNA从实验工具转化成为新药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双链siRNA分子的体积庞大,具有高度极性,容易被降解,并且在注入生物体内后容易激发免疫反应并且被机体排出。
因此,研发团队进行了多个方向的探索,包括偶联、脂质纳米颗粒(LNP),和其它生物材料。在Alnylam公司成立初期,超过80%的研发投入专注于siRNA的递送。
近在咫尺,失之交臂
最初,研究人员发现使用胆固醇偶联可以完成siRNA分子的递送。在2004年发表的论文描述了在小鼠模型中通过递送siRNA,靶向敲低apoB蛋白表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结果。然而,胆固醇偶联siRNA药物的效力始终无法提高,需要非常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沉默蛋白表达的效果。
在那时,研究人员由于担心可能出现的毒性,没有对siRNA的序列进行大幅度改造,因此偶联的策略看起来像是一条“死胡同”。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时他们离将RNAi疗法上市速度加快好几年的技术已经近在咫尺。Maraganore博士回顾道,事后看来,当时研发团队对siRNA的理解并不完备,并且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基于在反义寡核苷酸中的毒性先例,没有探索对siRNA序列的改造)这也是让很多科学努力走弯路的常见原因。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随后,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脂质纳米颗粒(LNP)上,与MIT著名学者Bob Langer和Dan Anderson的合作生成了包含可电离脂质(ionizable lipid)的LNP,这类LNP在非人灵长类中显示出了可喜的效果。
然而,当时脂质纳米颗粒的问题是治疗指数(therapeutics index,衡量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平衡的指标)非常狭窄,疗法的剂量反应曲线非常陡,很快带来致命毒性。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毒性研究无法找到可以支持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治疗指数。
由于在siRNA递送方面的连续挫折,RNAi疗法开发领域的热度显著降低,很多大药企决定退出这一领域。2010年,在Alnylam即将迎来10岁生日之际,首个人体概念验证看起来仍然遥遥无期。该公司不得不做出痛苦的裁员决定。
“最后一个实验”带来的突破
不过在Alnylam公司内部,攻克递送难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在发现LNP治疗指数欠佳的问题后,研究人员意识到想要改善LNP的效力和安全性,需要开发新的脂质分子,他们的努力最终带来了名为MC3的脂质分子。基于这类脂质分子构建的LNP与此前的LNP相比,效力增强了100倍,并且大幅度扩展了治疗指数。它被用于开发治疗ATTR淀粉样变性的siRNA疗法,最终基于MC3的LNP技术开发的patisiran成为首款获得FDA批准的RNAi疗法。
随着MC3开发的成功,递送RNAi疗法的障碍似乎已经被解决了。不过在Alnylam公司,研究人员并未停止创新的努力。为了鼓励创新,Alnylam设立了名为“20%的时间”的规则,鼓励科学家们用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探索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公司指定的目标。
在公司全力推动LNP作为RNAi递送技术的同时,Alnylam的化学家Muthiah Manoharan力主并行探索基于偶联的递送技术。这时,团队已经从基于脂质的偶联技术转向基于GalNAc的偶联技术,旨在通过靶向肝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帮助siRNA进入肝细胞。
这一技术虽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初步结果,但是疗法效力不足的问题再度出现。Alnylam已经在偶联技术上长期投入却仍未获得突破,是否坚持下去也成为管理层思考的问题。Maraganore博士回顾道,他仍然记得在办公室的一次会议中,Manoharan博士表示,再做“最后一个实验”,探索通过改变siRNA本身的序列,提高其稳定性带来的效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应该听取我的同事的意见,毕竟我们同处在科学的最前沿,没有人拥有所有的答案。”Maraganore博士说。他允许了继续探索GalNAc偶联技术的努力,看看这“最后一个实验”的结果如何。
这一把赌对了!2012年的春天,Manoharan博士分享了GalNAc偶联与稳定化siRNA结合的初步成果,产生的siRNA疗法的效力显著提高。“那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确信,我们将成功带来RNAi疗法。” Maraganore博士回顾道。
GalNAc偶联随后成为向肝脏递送寡核苷酸的主要技术,被几乎所有RNA疗法领域的公司所使用。而对siRNA序列进行的不断改造也催生了Alnylam公司的增强稳定化学技术(ESC)和随后出现的ESC+技术。它们不但提高了GalNAc-siRNA的效力,而且降低了疗法的脱靶毒性,并且让间隔3个月甚至6个月给药一次成为可能。最近,该公司对siRNA化学的进一步优化带来了名为Ikaria的技术,让每年一次用药成为可能。

偶联siRNA设计的演变

Maraganore博士表示,这一经验告诉我们,一直需要给研究团队一些自由,让他们能够在推动管线项目进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技术平台。
得益于“20%的时间”的原则和鼓励创新的氛围,Alnylam公司近日开发出靶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C16偶联siRNA递送技术。Maraganore博士承认,自己曾经认为在针对肝脏的LNP和GalNAc技术获得临床成功的情况下,追求肝外组织递送会分散团队的注意力。然而团队的努力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不断取得成功,基于这些临床前结果,Alnylam在2018年与再生元达成协议,开发治疗CNS和眼科疾病的RNAi疗法。而去年12月,靶向淀粉样蛋白的首款RNAi疗法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这一技术有望拓展RNAi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领域。
毫无疑问,攻克递送难关是Alnylam成功的基石,它是将诺奖科学突破转化成药物的关键性技术。Maraganore博士回顾道,找到解决方案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达到目标的关键在于韧性、遵循科学的引导,以及培育追求创新的环境。

Alnylam公司经历的里程碑

致敬创新
从2011年秋天开始,Alnylam在RNAi疗法开发方面的耕耘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果实。用于治疗ATTR淀粉样变性的patisiran,靶向PCSK9的RNAi疗法,治疗血友病的fitusiran,治疗急性肝卟啉症的givosiran先后获得临床概念验证。在2018年,patisiran成为首款FDA获批的RNAi疗法。如今,4款RNAi疗法已经获得FDA批准,还有一款RNAi疗法正在接受监管审评。RNAi疗法已经成为一种创新治疗模式,有望为更多疾病患者造福。
Maraganore博士在回顾中表示,古希腊语中的创新(kainotomia)这个词最初出现时,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阿里斯托芬用它来讽刺那些创新者,说他们是社会中的另类,这些“不理性”的人打乱了原有的秩序。Alnylam的团队对此深有感触,尤其是Alnylam成立早期时,很多人质疑RNAi疗法成功的可能性,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创新的精神是鼓励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创造力的号角。
去年年底,Maraganore博士从Alnylam退休,不过他表示,虽然他在Alnylam的旅程告一段落,但是RNAi疗法对科学、医药和患者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