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很多人会在这一天证明爱、谈论爱。
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但很多人更可能想要爱,却不懂爱、怕拥有爱、怕失去爱。
借着《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中五个人的人生故事,今天我想聊聊“爱”。上周五我在直播中聊过这本书,今天想换个角度再聊一聊。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9分,2019年出版,成为当年《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销量排在美国亚马逊当年前十名,也是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作者洛莉· 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1966 年出生,是作家,也是资深心理治疗师。她在书里讲了她的四个咨询者和她自己的人生故事。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
“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

/ NYT /
因自己的过错而内疚,
害怕面对伤痛,害怕感受爱
约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个事业成功的好莱坞制片人,但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他会说很多不尊重人的话,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看手机、吃东西,做很多让人感到讨厌的事。他和包括妻子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法建立爱的关系,也从不愿袒露自己的内心
有一天,他无意中在心理治疗中提到一个名字,盖比。很长时间后他才愿意告诉作者,盖比是他死去的儿子。当时他在开车,去拿手机分了神,和对面的大车相撞,那个司机醉酒驾驶,约翰的儿子当场死亡。他带着深深的内疚继续生活,从不和妻子谈论死去的儿子,也从不表露悲伤。
/ NYT /
瑞塔,一个69岁的老太太,独居,离过三次婚。她感觉孤独绝望,声称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邻居一家人非常友爱,经常邀请她去家里玩,还帮助她建了网站,让她的艺术作品变得挺受欢迎,但她总觉得无法或不愿融入邻居一家的生活;麦伦向她表白,想和她一起生活,虽然她也很喜欢他,却拒绝了他,害怕进入一段爱的关系。
终于她给麦伦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的隐秘过去。她有四个孩子,全都和她断绝了关系,四个孩子童年时长期遭受爸爸的家庭暴力,但她无力反抗丈夫的强权,就躲了起来。每次丈夫打孩子的时候,她会躲在房间里,或者出门去,她没有保护自己的孩子们,直到孩子们十几岁时,她选择了离婚。但孩子们还是受到了很多伤害,有的毒品成瘾,有的长期陷入暴力的亲密关系。
过去曾经对别人造成伤害,这可能是不少人有过的经历。大多数时候,这种伤害不会像约翰或瑞塔造成的这么严重,甚至可能我们自身对这伤害也没有太多感触,但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确实能明确感受到。可能是孩子出现社交问题、抑郁情绪或学习障碍,让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可能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对方对我们持续提出控诉,或者分手时我们感受到对方受到伤害;可能是朋友和我们绝交,指出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这些经历都可能让我们心怀内疚,或者对自己变得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法建立一段好的关系。很多人不愿面对自己内疚或不自信的心理,不愿意积极地反思和谈论那些经历,就像约翰和瑞塔,因为这会持续提醒我们存在这些过往。但同时人们其实又受到这些经历的影响,不能真正释怀。
也有的时候,人们不是对过去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而是恐惧未来对别人造成伤害,例如担心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伤害了孩子,让孩子走了弯路。
/ NYT /
总纠结于过去,甚至潜意识里希望修改过去,或者总想控制未来,这都会让人无法好好面对现在。像约翰和瑞塔,他们现在都有机会去爱,约翰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孩子都爱他,麦伦想要爱瑞塔,邻居们对她也很好,但他们却一直排斥、拒绝,甚至是在潜意识中如此。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或无法好好爱人。
后来,约翰意识到他应该面对儿子死去的现实,不要压抑自己的悲伤,和妻子谈论儿子,好好沟通,关心妻子和自己的感受;瑞塔写信给麦伦和自己的四个孩子,讲出了自己的内疚和后悔,直面自己的过去,她开始和麦伦恋爱,尝试融入麦伦的家庭,她的两个孩子也回信给她,虽然还不能完全原谅她,但愿意和她开始重新建立关系。
当我们学习面对过去,不总想改变过去,而是能从中吸取积极的经验教训,当我们学习不去控制未来,当我们真正尝试关注当下,我们才开始有能力与人建立爱的关系。
 因他人的过错而受伤,
渴望爱,害怕爱

夏洛特,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从小受到原生家庭的创伤。她有严重的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她渴望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渴望拥有爱,但从来都做不到
她总是陷入一些明知很难有好结果的感情中,比如和一位有女朋友的心理咨询者暧昧不清,和明确不想建立亲密关系的邻居上床。她会在做出这些自己也觉得糟糕的选择之后,问治疗师,“你会感到生气吗?”“你一定会想杀了我。”
/ NYT /
很多人可能在原生家庭中、或者在某段过往的感情经历中受到过创伤,这可能让我们常常产生某种负面的情绪,可能让我们看到由此造成自己身上的某种缺点,可能让我们很害怕相似的创伤经历还会再次发生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这些事把人带回熟悉的经历,人们以为可以借此抚平创伤,但其实只是在此体验一遍创伤,并变得更加不自信,弗洛伊德把这称为强迫性重复,这个过程常常也是由人的潜意识驱动的。
就像夏洛特,她反复让自己陷入糟糕的关系中,彷佛想透过反复的心碎,来证实自己一点也不值得被爱;她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得到爱,所以即使得到了,她也很难感知到,或者会自己去破坏爱,好印证觉得自己不会被爱的预设;她渴望爱,在潜意识中却又害怕得到爱,因为那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并再次受伤;她很难说“不”,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想寻求认同;她也很难说“好”,很难对一段关系感到确信,因为对自己缺乏信任。
后来,夏洛特终于意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可以积极改变自己的人生,而且只有她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作者洛莉告诉她:你必须自己坐到驾驶员的位子上,而不是作为副驾驶去点评别人(你的父母)对你人生的影响。
/ NYT /
面对死亡,努力爱、享受爱
朱莉,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学女教师,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在一段时间中,她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但后来她终于意识到,她需要接受这个现实,努力活在当下,认真对待她依然拥有的一切。
之后她做出很多积极的改变:她对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感兴趣,觉得能和买东西的人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却能帮助买东西的人解决当下的事,让她觉得有收获感,所以她每周末去超市做兼职收银员;她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经历了怀孕、流产,又准备新的怀孕;癌症转移了,她要选择切除或保留某些器官,她大笑着和丈夫讨论这些问题,思考每个器官对自己的意义;她和丈夫共同筹备自己的葬礼,说“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最终,在她的葬礼上,深爱她的丈夫,还有她的亲朋好友们,真的是一边哭、一边笑,和她做了最好的告别。
很多事情是人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需要坦诚面对过去,不沉溺、不逃避,理解过去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它不能决定我们的现在;我们无法控制未来,只能通过努力过好当下,给未来一个更大的、更好的可能性;我们无法改变死亡的结局,也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如何到来。这看似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太多时候,人们都沉溺于过去,或是试图去控制未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朱莉,积极地活在当下?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努力去爱,意味着关注每一段对我们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和父母、伴侣、子女、密友、工作伙伴的关系。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也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观察、倾听、同理心和良好的沟通,去爱。
当你感到焦虑、压力大、难以控制情绪,当伴侣抱怨你太少陪伴ta或孩子,当孩子抱怨ta不喜欢学习,感到压力大、不开心,当父母或朋友说起你们很少联系或见面,我们可以试着认真听,重视他们的表达,重视自己当下的感受,不要因为想让伴侣未来住更大的房子、想让孩子未来上更好的大学、想让父母未来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就不重视他们和你自己的当下。
去爱,从改变自己开始,关注此时此刻。
/ NYT /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排版:呢呢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扫描图中二维码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思愉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排版:呢呢
点在看,不焦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