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友谊的正向样本,我们应该去哪里找寻? 

长久稳固的女性友谊,对女性个人的成长又有何作用与影响? 

这些答案,能不能在普通女性身上找到? 
记得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莱农这样描述她和莉拉之间的深刻情谊: 

“我和莉拉,我们俩在一起战无不胜——我们只有在一起,才能捕捉到那些颜色和声音,还有那些人和事。
我们可以讲述故事,赋予那些故事力量。”
 via《我的天才女友》
她们是彼此观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在对方身上,她们看到了更完整的自己,更真实的女性道路,互相支撑,彼此成就。 
夫人想知道,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女性友谊,于是采访了一对认识了12年的闺蜜,圆子和珊珊。 

她们来自同一个小城,现在共同生活在北京。
在这两个女孩一起成长的故事中,你也许能看到:
普通女性之间的友谊,可以平实而又厚重,也能写满自我探索的曲折,和守望相助的温情。 
苦和乐,我们都分摊
圆子和珊珊是同寝三年的高中同学。 

大学四年,圆子在济南,珊珊在北京,她们不常见面却也不耽误联系频繁。 

大学毕业那年,圆子只身到了北京,约着珊珊在五道口吃了一顿饭。
两个北漂的女生,正式在北京汇合。 

 via受访者
两人在青年路一起租了一个房间,又做回室友。
那是一段贫穷但充实的日子。 

她们一起做饭,买菜的每一张小票都要攒起来,过一段时间就要算一下,除以二后平摊。
没办法,两个人工资都不高,精打细算才能度日。
实在没钱了,互相帮衬几百,也是常有的事。 

但正因为有对方在身边,再多的苦和穷,两个人分摊一下,彼此支撑一把,好像也没那么难熬过去。 
一年后,因为工作变动,圆子和珊珊搬出了青年路,开始各自生活。 

北京太大了,时常见面并不现实,但她俩依旧会每天在微信天南海北聊到深夜。 

她俩曾趁着一场周五晚上的初雪,一拍即合,炸鸡配上啤酒,一直喝到凌晨五点。
 via受访者
也曾骑行去野餐,带着帐篷和小吊床,在公园一躺就是一下午。 

这是女孩们才懂的姐妹淘时光。 
有一段时间,她们疯狂到一到周末就全国飞,周六早晨五点多起床赶早班机,周天晚上飞回北京。 

两人从来不制定计划,随便选中一个地点, 

——“去吗?”“走!” 

极随机,也极默契。 

现实框不住的女孩,一起在生活里开了花
三年后,她们又在望京住回同个屋檐下。 

那年珊珊租房暴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圆子小手一挥:“那你看看两居室,我们一起住。” 

朋友倒霉,她当然要撑一把。 
除了都爱吃辣,其实圆子和珊珊的口味相差很大。 

一个爱吃甜,爱吃酸,不吃茄子不吃葱;一个不吃甜,不吃香菇。
但这并不影响她们一起下厨吃饭,彼此的喜好,她们摸得一清二楚。
圆子的妈妈记性很差,一直分不清圆子那些朋友,说起来都是那个高个子的、有一个弟弟的、有点胖胖的女孩。
但她却唯独记得珊珊的姓名。 

相识12年,她们从青春期走到年近而立,高考后分别,又在北京重逢。 

她们是彼此的旁观者,见证了彼此从困窘到独当一面,也见证了对方生活的一路变迁。 
最初,她们在艰难里互相扶持,后来,她们又在平顺中共同去看世界最本色的模样。 

这不只是一段友情,更是一段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撑的生命历程。 
 via受访者
因为一起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相似的经历,让她们互为镜像,看见了女性友谊一路被呵护,最终成长为更明快的模样。
女性之间的友谊就像是花,那是现实框不住的蔷薇花。
依附彼此的枝蔓她们才更快地越过了墙头,一起去见识了外面的阳光,和清风。 

女性成长,从“我”到“我们” 
当然,女生之间的情谊各有各的模样,也各有各的可爱。 

就像夫人最近看到的一部叫做《致我们》的短片,里面的女性关系也值得每个人拿出几分钟静静看完,然后得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这支由ubras发起拍摄的短片中,展现了三种女性关系样本: 

互相对抗又走向和解的母女;
在北京共同奋斗的好朋友;
到中年一起觉醒活出自己的女子足球队。 

夫人不再去拆解和复盘这三组情感关系,我更想分享的是,在她们身上我所看到的内核: 

女性基于性别和身份的天然情感“靠近”,在很多事情上,或许存在着更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撑的“基因天性”。 
毕竟,girls help girls,这里的“help”,我更愿意解释为一种力量:
支撑力
。 

 via《海街日记》
身为女性,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大同小异的区别审视,也被一套刻板印象要求着。
比如,必须成为合格的女儿、妻子、母亲。 

或是被外界贴上一个个性别标签,女司机、女工程师、女高管...... 

但事实上,性别从来不是我们的局限,更因为性别,我们得以共享同一种命运,去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支撑女性的安全感。 
这可以是闺蜜间的力挺,母女间的撑腰,更可以是陌生女性互相肯定的鼓励和帮助。 

 via《海街日记》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和谈及女性议题,夫人觉得,这是个进步。 

毕竟,只有当更多女性站在一起,彼此支撑,我们内心真正的声音和需求才能被更多人听见、看到。 
就像ubras这个以满足女性“舒适好穿”为基本诉求的内衣品牌,它对外一直传达着“by women for women”的理念。
四个英文单词,却缔造了专属于女性和品牌间的情感联结——
女性理解女性,女性支撑女性。
by women——女性们穿的ubras内衣,都是由女性所设计研发; 
for women—— ubras的一切产品,都是为了让女性生活得更舒适、更美好。 

女性天生会被细节所折服。 
但有时,仅仅“洞察女性需求”远远不够。
女性更希望那些“声音”是能被外界所真正倾听和正视解决的。 
事实上“尺码焦虑”,一直是女性选择内衣时的隐形之痛。而这种焦虑,由来已久。 
跟很多女孩一样,夫人在选内衣的时候,要考虑尺码、材质、外观...... 
感觉每多一项考量,自己的身体就就多一层拘束,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法言说的情绪压力。
为女性而存在、应该保护女性的内衣,有时反而却成了另一种对女性的负担。
让“女性内衣解放压力”,这个命题如果上升到社会探讨的疆域,极大可能会成为一场涉及众多学识理论的,追根朔源的高谈阔论。
但是回归到内衣设计研发的领域,ubras特别有发言权。 
毕竟,在ubras,约有80%的员工都是女性。
这也就意味着,她们更懂女性的身体,更能洞察女性的隐痛,也更有能力让女性拥有一件真正好穿,甚至“像人体的第二层肌肤一样舒适”的贴身衣物。
因为同为女性,所以我们有共通的身体感受。
在传统的好看、性感之外,我们对内衣都有更切身的需求:舒适,好穿,无束缚。
由此,ubras开创了“无尺码内衣”新品类,让女性无需选择尺码,不必担心束缚,抛开外界的审视,专注于自己的感知,展现真实、自在的体态。
每设计出一件新品,ubras的女性员工都会首先试穿,用女性真实的感受,带来一次次产品至上、用户至上的创新。 

这也推动了内衣产业的变革。
除了ubras开创的“无尺码”已经成为一种日渐主流、自在的选择,肌底衣、uu撑、小凉风等新品类也改变了众多女性对于贴身衣物的认知,让她们拥有了更舒适的穿戴体验。 

从青春期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ubras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女性,提供情绪陪伴和身体支撑。 
这是一个女性的隐形陪伴者。 

这是一个从女性出发,为女性而创造的新舒适内衣品牌。 

这也是一个由女性书写,女性帮助女性,女性彼此倾听、互为倚靠的故事。
今年是ubras的第六年,ubras将“U”换成了“u”,这个“u”代表“us”,我们。
意味着一种关怀视角的转变,从关怀一个个单独的女性,转向关怀我们身为女性的共同命运。 

身为女性,记得从身体到内在,爱真实的自己。
记得关心身边的姐妹,也记得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我们一直互相陪伴,从不孤单。 

身为女性, 我们可以是互不相识的闺蜜,更可以是联结在一起,创造女性无限可能的伙伴。
是女性的互相理解,给予了彼此更大力量的支撑。
是女性的彼此支撑,才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可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