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久了,日子从一开始的舒爽,变得有些无聊,甚至感到比坐班还疲惫。我开始怀念办公室的嘈杂、同事间的八卦、能冲到工位前直接沟通,而不是约个电话还要忍受时断时续的信号的时刻。也正是在此刻,以前感到如牢笼一般的办公室,变得可爱了一些。
在不断拉扯中,办公室逐渐长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unsplash
实际上,办公室的演化史正是一部寻求沟通效率和舒适度的历史。这个空间一方面
将人工具化
,恨不得榨出最后一滴效益,一方面又在小心
平衡人性中的需求
,希望营造开放和松弛的环境。在不断拉扯中,办公室逐渐长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

  把流水线塞进办公室? 
办公室,这个今天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真正得到重视是在 19 世纪末。一位名为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美国工程师,将效率和管理带进了办公室。从此,办公室不再是工厂旁用来处理行政文件的不起眼小房间,它有了自己的职责,成了可以单独产出效益的空间。
“办公室”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责任”,暗含着“一系列责任”的意思。
泰勒相信将工作划分为不同部分,每个部分的单体效率最高时,整体效率就会上升。于是他按工作流程划分办公室内部空间,联系紧密的部门安排在临近位置,以减少不必要的空间移动。同时,办公室的布局严格按照等级划分,并强调监管。他还雇人用秒表给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计时,为每个模块设定一个标准速度。工人的报酬则取决于他完成的模块数量。是不是眼熟,是的,他发明了 KPI。
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 Wikimedia Commons
那时连办公家具都在为效率服务。泰勒时代出现过一款邮件开封桌,可以增加 20% 的信封封装量。这是设计师研究办公人员工作行为的结果,与此类似,哪些工作该用软铅笔芯、哪些该用硬的,饮水机的距离该离员工多远,都纳入计算范围。这些龟毛的研究,促成一批专业办公工具的诞生。
严肃、固定、时刻处于监控的氛围下,那时的办公室里的人们就算坐在一起,也不敢说什么。比起“坐办公室的”,他们更像是换了一个地点的流水线工人。
1900 年的办公室|Wikimedia Commons
可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生产和消费的蓬勃发展刺激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就业市场。那时的公司急需大量员工,为了吸引更多人从事文职工作,休闲舒适的工作环境成为办公室工作的主要卖点,也成为职员面对薪资差不多的工人时,产生身份认同感的最大来源。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分工变细,更多需要灵感和创意的工作出现。办公室开始向更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
增进沟通成为那时的主流改进方向。以电话产业起家的贝尔实验室办公楼,就故意搭建非常多的长廊,“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或是去餐厅的路上,物理学家碰见化学家、化学家碰见数学家、数学家碰见开发人员”,一则形容当时景象的文章写道。这种偶然相遇被认为是贝尔实验室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后来晶体管、太阳能电池、C 语言等影响深远的发明,都率先在此地得到突破。
霍姆德尔的贝尔实验室|Wikimedia Commons
更多的公司将功夫花在办公室内部。通过制造业富起来的德国,为了快速摆脱二战时给世界带来的糟糕形象,开始在办公室内践行一种开放平等的设计理念。抛弃泰勒时代的规整和封闭,办公室成了一个大开间,没有墙壁,仅用办公桌、箱子、柜子、偶尔的屏风和植物划分空间。设计师重新按工作流,而不是职位高低划分员工所在的位置。这种以人为本,注重灵活和美观的设计,被称为“办公室景观”(Bürolandschaft)。
虽然后来类似这种开放式的办公设计被证明会部分阻碍沟通,比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伊桑·伯恩斯坦研究发现,有些员工会认为开放式设计会让自己暴露在整个办公空间,难以保证私密度,只好假装忙碌逃避与人的交流,不过这是后话了。重点是,在那么早的时候,我们就拥有开放式办公室了。
办公室景观示意|Wikipedia 
在德国追求开放办公空间的同时,一款理念类似的产品也出现在美国市面上。这款叫行动式办公桌的产品由一张鼓励站着的卷盖写字台,一个有隔板的小电话台,和一个可供临时会议的小圆桌构成。设计师希望这款办公家具帮助员工动起来,员工可以随时站起来工作,累了时转身在小台子上喝杯咖啡,和同事闲扯几句,或者挪到桌旁打个电话。
但这套东西的设计理念在当时还过于超前,要让管理层接受办公室从井井有条,变成谁都可以随意走动说话的“乱糟糟”模样,还需要缓一缓。于是第二代行动式办公桌出现了,它由呈 120 度摆放的三面隔板组成,保证员工的隐私和空间需求;桌旁有高度不一的架子,强迫员工不断站起坐下;它还有布告板和图钉墙,帮助员工展示个性。
90 度隔板组成的办公空间|Wikimedia Commons
第二款行动式办公桌立刻收到好评,人们认为它依旧保有对运动和灵活沟通的需求,但更加规整。一时间市面上出现大量类似设计品,其中一款比较特殊,它把原本呈钝角打开的三面墙,缩小 30 度,成为 90 度包围的样子。
办公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格子间诞生了。
  砸烂格子间! 
格子间只比行动式办公桌工作调整了 30 度,就立刻鼓励开放的办公设计,变为将人隔绝起来的小盒子
但格子间却大受管理者好评,它几乎适应每一个经济阶段。在它诞生的 1968 年,正是美国二战结束后高速发展,社会一片繁荣时。那时白领数目激增,格子间成了性价比高,能在更少空间塞下更多人的办公家具首选。而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下滑后,格子间又成了能一下子拆得干干净净的灵活工具。哪怕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在不少公司中见到格子间的身影。
格子间几乎适应每一个经济阶段|Wikimedia Commons
格子间让此前开放灵活的办公室一朝回到解放前,但它更狡猾,把同事设计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要知道从 30 年代开始,公司就很警惕员工间的联盟和起义,但泰勒主义过于强调员工的工具化属性,有违本性;办公室景观在当时又过于铺张,且充满噪音。
格子间提供了一个同事近在咫尺,却难以交谈的空间。特别当员工的面前有台电脑时,机器里的世界比身旁的开阔太多。隔间将办公室中的“个人”极致化,人们宣泄不满不再是集体罢工,而是砸毁电脑、把文件都扫到地上,反抗成了小格子中的个人行为。
一些微小的反抗|giphy
好在办公室依旧在进化。1993 年,那时移动电话和笔记本已经进入办公空间,广告业大佬杰伊·恰特(Jay Chiat)(他的公司曾为苹果做出著名的 1984 广告),在滑雪时顿悟——技术使原有的办公室过时,是时候创建未来的办公室了。他打算在自己的公司做个办公室实验:告别墙壁、办公桌、格子间,台式计算机和座机也废除,办公室只留下存放个人物品的储物柜。公共空间中不允许摆放任何个人物品,员工随便拿一个移动电话和笔记本就能在任意位置坐下。公司希望这可以打破办公室交流的阻碍和阶级划分,让办公变得像团队活动般随聚随散。
苹果 1984 广告|giphy
员工称其为虚拟办公室,但这个实验失败了,因为人们找不到自己要坐哪,人太多还导致要抢寄存柜。人们只好把个人物品放在汽车后备箱中,还有员工带了辆手推车来办公室,以方便四处移动她的东西。
恰特没有气馁,继续改造着办公室。这一次员工有自己的办公桌了,但空间也足够开放,餐厅、台球桌、咖啡吧,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工作。公司内部像一个游乐场,有着色彩缤纷的设计和休闲场所,人们转来转去,在回归个人空间和随时交流的状态中切换。后来,WeWork 这样的联合办公空间出现,交流不再只局限于一家公司内,不同公司,不同行业都聚集到同一个办公空间。
恰特/戴公司|Wikimedia Commons
虽然恰特的实验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但他的思路没错,技术的确驱动了办公方式的变化,只是它的最佳载体不是广告公司,而是技术公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硅谷中的技术公司一飞冲天,不仅带动了整个商业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办公文化和空间的重塑。硅谷的明星创始人们从大学辍学施展拳脚,却将大学开明随性的文化带进硅谷的办公空间。
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高频率的人员流动,硅谷的新公司日新月异地出现,这些公司对办公室的要求是灵活、反叛、可快速扩张和变化,开放空间和可随意拆卸的家具成为最明智的选择。此外比起靠职级维持团队,硅谷的公司更爱用期权将员工笼络到一起,随意摆放的桌子取代了等级分明的布局,到处是乱飞的纸张和电线,空间里播放着摇滚乐,乱糟糟的,却又热闹无比。这些公司还鼓励弹性工作,内部转岗和一同郊游喝酒,员工在里面既是同事,又像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什么对话和脑洞都可在此展开。
当 Meta 还叫 Facebook 时的办公室|作者提供
一个有趣的花絮是,因为硅谷的快速发展,为他们设计办公室的工作室们都一同没日没夜了起来。

  珍惜那个不停得啵得啵的同事  
今天,办公室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变革点。不论是自愿还是因为疫情被迫,居家办公都成了许多人正在经历的办公体验。我们不再纠结办公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同事是太吵还是太安静,因为当面沟通直接消失了。
当面沟通在办公中非常重要。社会网络研究中有一个“结构洞”概念,它认为一个群体内的信息、思想和行为拥有同质性。如果在两个不同群体间,有一个中间人角色,则可引入不同群体的信息,有助于创新和信息流通。大白话是,你们部门那个爱八卦的同事,很重要。
珍惜那个不停得啵得啵的同事|giphy
而居家工作打破了这一切。发表于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一项研究分析了 6 万多名微软员工在 2020 年前 6 个月的工作通讯数据,发现远程工作后,最直观的影响便是跨部门沟通的比例显着下降。这意味着企业中的沟通网络变得更加静态,分割成一个个互不联通的子网络。
对企业而言,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信息在不同部门的流转有益于企业发展。对个人而言,这些弱连接也对信息分享,调节情绪及获得灵感有显着效果。那些组间流传的八卦,对你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小贡献。
多多交流有益身心|giphy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居家办公后,员工间的沟通实则变多了,最典型的是没有事先约定的电话几乎翻了两倍,即时消息也多了 50%。但这些沟通没有转化为工作效益,因为工作总时长只增加了 10%,这说明居家时,新增的工作时间大多花在了与同事的沟通中,甚至挤占了正常的工作时间。
办公室里的面对面沟通还能促进员工间的长期信任。中科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远程时,交流往往基于具体的任务而发起,参与的各方基于任务紧急,大多会建立起一个快速信任,这种信任大多是非人际化,由认知主导,而较少情感成分。此后,信任是否延续将进入不可预测的阶段。而面对面时,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也能帮助交流者更准确地接收对方的真正意图。
面对面沟通能促进员工间的长期信任|unsplash
但放眼历史,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会推动办公方式的变化,今天的我们也不例外。实际上,抛去沟通的痛点,居家办公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会,个人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灵活度,工作和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空间时间,我们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比起怀念以前的时光,不如做些什么试图在变化中找到平衡。这里是一些居家办公时,如何增进和同事有效沟通的 tips,希望可以帮到你:

· 依旧区分工作与生活,工作时脱掉睡衣,设置工作时间,即便在家里也尽量切换状态
· 缩短会议时间,减少非必要的会议
· 视频会议 > 电话会议 > 邮件沟通,多维度的信息展示比单一的好
· 根据任务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如宣告通知或不需要及时回复时,邮件比视频会议更直接
· 制造些非正式沟通,如云聊天,云游戏,云小聚,或是正式开会前寒暄一阵
· 更注意活动,居家时活动量更少,容易积聚压力且不健康,也可以选择站着开会
参考文献
[1] 尼基尔·萨瓦尔.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https://www.pullmanmuseum.org/theCompany/pullmanBuilding.html 
[3]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2275.html 
[4] Bernstein, E. S. (2012). The transparency paradox: A role for privac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perational contro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7(2), 181-216.
[5] Bernstein, E. S., & Turban, S. (2018). The impact of the ‘open’ workspace on human collabora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1753), 20170239.
[6] http://www.izhsh.com.cn/doc/247/2096.html 
[7] https://www.yicai.com/news/2659487.html 
[8] https://swarma.blog.caixin.com/archives/250530 
https://www.regus.hk/work-hongkong/zh-hk/why-its-good-to-talk/ 
[9] 马颜, 李晓轩.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研究[J]. 2004.
[10] https://www.sohu.com/a/487770652_260616 
作者:睿悦
编辑:卧虫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