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更多育儿信息
文授权转载自萌医生的公众号「萌爸说育儿」,作者萌医生,坚持科学育儿的超级奶爸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小时候总有些无师自通的技能
后来随着慢慢长大
那些技能点却不知道啥时候莫名消失了
猛地有一天触动到这个机制
回想起来发现高人竟是我自己。
天赋
是什么?

人生好像时不时的,就会被这个词摆弄。
01
必须要承认

天赋真的存在
先分享个例子吧。
日本爱豆森川葵,在团综《それって!実際どうなの課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里,以「人间外挂」的方式出圈了。
第一次「剑玉」就能玩出民间大神的水准;
「22+」打的不是水漂,是水漂女王的脸;
首秀橡皮筋枪,轻松秒杀世界第三;
花式循环叠纸杯 16s 破纪录,直接惊了日本国家队教练;
「Cut Stacking」绝对大型打脸现场;
这个一度在票圈「封神」的少女,她的出现好像只证明了一件事:
有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
几分钟就可以搞定旁人需要花上几年甚至更久时间学会的技能,不管做什么都可以一心两用,别人觉得困难的事可以轻松办到……确认过眼神,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必须要承认,天赋真的存在。
我们把这种由先天遗传基因特定位点所决定的超越常人的表现能力叫做天赋。
确切地说,一个人先天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信息表达在 DNA 上的功能片段(功能基因)储存,当这些能力外化并充分发挥的时候,是普通人无法用同样的努力所能够达到的,那我们说这个人是有天赋的。
具有某方面天赋的人,在对应的领域具备天生擅长的能力,比如创造力、 想象力、运动力、 记忆力、 空间感知,某一项特殊的能力让他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零经验的情况下,以大于旁人的优势差距快速成长。
还记得蓝胖子神奇口袋里的「记忆面包」吗?
好像只要吃下去就什么都会了。
可是后来直到长大,我们也没能拥有这项特异功能。
最后有天赋的,好像也不是我们。
02
孩子的天赋
大都只是大人们的幻想
之前读东野圭吾的本子《布谷鸟的蛋》,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孩子的天赋,可以说大都只是家长的幻想。不过,如果能让人幸福,那么这幻想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有一种鸟叫布谷鸟,不自营巢育雏,卵寄孵于他鸟巢中。」
就像布谷鸟的蛋一样,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就把天赋就偷偷地放给了孩子。那些天生就高于常人的能力,就是被放在他们血液里的布谷鸟之蛋。
那这颗「布谷鸟之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提出,「每个人都是九种智能维度的混合体」,是否能够发挥、组合好这九种智能,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发展水平。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天赋。这些天赋的能量从定量上看,更像是处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里面。
怎么去理解?举个例子。
一个上学迟到、书写糟糕、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 8 岁女孩,在被学校告知存在某种学习障碍的很多年以后,成为了世界音乐剧史上最出色的舞蹈家,她就是《歌剧魅影》的创作者之一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
当然,一切感谢她的心理医生,没有随便扼杀掉这样一个舞蹈天才。
就像这样,一个数学和逻辑比较差的孩子,可能空间智能惊为天人的优秀;一个人际智能低下的孩子,可能有着无与伦比的乐感。
往期有数据表示:人的 IQ 大约有 50% 是叠加遗传的,25% 是受共享环境的影响,剩下的 25% 是受个体独有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天才是一出生就有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是天才。
但天赋,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在某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天赋,某个方面相对也有些缺失,虽然不如吉莉安·琳恩那样外化地明显,但是这种隐藏的天赋或者被扼杀、或者被忽略,都不失为一种遗憾。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遗憾的大人。
这里传达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如果可以捕捉到自己身上的隐藏天赋,把它干到极致,也许可以成就超乎想象的自己。
所以,萌医生一直觉得,在娃还小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如果能知道孩子擅长什么、热爱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03
意识到自己是有天赋的
并且进行干预这很重要
90% 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是有天赋的。

美国天才儿童协会指出,「探知孩子的天赋,是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多次发生的,单次的测试结果不应该成为判断孩子是否有天赋的标准。」
大名鼎鼎的盖洛普科学团队历时 50 年,以 200 万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的实验结果指出,人类天赋的形成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1.从胚胎到出生,孩子获得来自爸爸、妈妈或者家族的遗传天赋
2.0 到 6 岁,孩子在相对健康的环境里面发展或者呈现出顺境天赋
3.6 岁到 14 岁,从原生家庭过渡到社会面接受挑战生发出逆境天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天赋既是天生遗传的,也是后天干预的。
这里就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被发现了;一个是被干预了。只有那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外化了的,才会成为我们所说的
「事实天赋」

相对的,没有被发现的天赋,没有匹配到相应的资源,自然而然原本可能有的能力也被泡沫掉了。
在发展心理学中也有过相关的研究论断,叫做基因型(天赋)与环境(努力)的交互作用。
这样说起来,所谓生来具有的、禀受于天的能力更像是一颗种子,天赋也仅仅表现为一种可能性,能不能破土而出后天的干预更是占了大比。
后天干预算是个理想状态。
我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像是伯乐同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现行智力测验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窄化了人类智力的多元性。其实我们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某些领域显露出天生的热爱或者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但是这事难就难在这里,还挺「契机」的。
就像蛋白过敏这个问题。平时看不出来什么,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注意到这个遗传事实。
至于为什么说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加以引导是重要的。
很简单,天赋技能点就像一个靶点,认识到孩子的天赋组合,有利于帮助他们定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明晰自己的长处、短板,调整自己的信息传输编码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能效,激发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事半功倍的事情,妥妥的终南捷径。
对爸爸妈妈来说,能看着这颗「布谷鸟之蛋」破壳而出、自由飞翔,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04
如何捕捉孩子的天赋
发现一些端倪
天赋的遗传是随机的。
音乐家的孩子可能五音不全,艺术家的孩子可能讨厌画画,语文老师的孩子不会写作文,英语老师的孩子必须找其他老师补课……

天赋的发展是动态的。动态的显露、动态的消失,甚至动态的改变。
天赋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智能多元。这里包括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视觉、运动、音乐、存在、自我内省、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9 大智能体系。
每个孩子都有其中一个甚至多个广谱天赋智能。
那么,如何去捕捉这种智能呢?
萌医生整理了四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
从热爱的事情上发现天赋
你几乎无法埋没一个天才。尤其当他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甚至比你以为的更有天赋。
2
从不擅长的事情上发现天赋
天赋是可以抛开经验的累积的。

通常来说,一定阶段的成就是可以通过努力取得的,但是真正具有天赋的,是那些普通人(我更愿意称之为不具备这项智能的人群)即使百倍努力,也无法望其项背的。
他们往往更容易成功,在直接经验之外。
3
从未知的领域里发现天赋
发现天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尝试新领域的各种可能性。

走向未知,探索边界。
4
从日常的行为推测天赋所在
这个就比较具体了。从天赋的多元维度来看,一般具有某种天赋智能的孩子,早期也会表现为以下特征:
语言智能--
识字较早
语言敏感度高、逻辑性强
社会沟通的意愿强烈
明确沟通的次序性
词汇数目实际运用
故事情节复述到位
善于记忆、模仿他人说话
指正他人语言表达错误
逻辑数学智能--
对数字敏感
对时间敏感
学习数字很快且不费力·
轻松理解数字大小关系
善于推理、善于归类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
空间视觉智能--
方向感优越
擅长迷宫游戏
地图识图能力强
有标的物空间意识
运动智能--
身体控制力强
身体协调性强
精细动作优越
模仿能力极佳
有身体与空间关系意识
空间想象力丰富
音乐智能--
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
对音高的辨别能力强
对节奏、音长、音色的敏感性强
表达、创造音乐的能力强
喜欢哼唱或者唱调说话
善于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学习乐器速度快、练习重复次数少
人际关系智能--
情绪觉察度高
幽默感强
善于融入陌生的群体
能够很快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
与成年人关系良好
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善于捕捉熟人特质并加以利用
以上四个层面的天赋特征,对我们来说或许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所以萌爸建议老母亲们,对孩子的「天赋」尽量保持观望,不要过早的下论断。
首先来说天赋成因的复杂性带来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大家也很难去进行估量。其次,咱们孩子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非均衡性的发展也是婴幼儿期能力发展的特点之一。

只能说天赋的遗传是多维的,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导致了很多样的结果。也正是如此,所以爸爸妈妈的「伯乐属性」相对也就处在了一种更高需求的状态。
鸟的天性是飞,鱼的天性是游,如果你以飞行的能力来判断一条鱼的话,很遗憾,你正在扼杀掉一个可能的天才。
05
孩子的天赋是消耗品
如何引导天赋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问题是如何在长大之后依然保持这个能力。
不夸张地说,大多数孩子的天赋都是被自以为的大人抹掉的。无外乎两个原因:完全忽略、过度引导。
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天赋,很大程度其实是受到了爸爸妈妈本身的生命经验的局限。
怎么去同理这个情况呢?
爸爸妈妈们仔细回想一下,可能有很多人也会觉得自己以前学东西挺快的,对很多未知的东西也曾保有过巨大的好奇,但是某一天,被父母念过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学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之后,就明显感觉脑袋里嗡地一声,有扇门关上了。
从那以后,好像自己真的很蠢、很难快速吸收新的知识了。有些干脆在父母的「无用论」里,就慢慢地丢掉了这个天赋,也不再去尝试边界的东西。
我其实挺可惜这种现象的,不幸的是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从社会面上来说,系统的教育会改变孩子的天赋,也会限制孩子的天赋。Ken Robinson 在 2006 年有一段著名的 TED 演讲,那次演讲的主题是「学校扼杀创造力」,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非常醍醐灌顶。
如果有一天脱离了「成绩是一切」评价体系之后,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会发现,原本孩子能走的路其实可以更加宽广。
过度引导。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是,当爸爸妈妈们把天赋这个东西神化之后,那这个基因天赋带给孩子的就不再是能力,而是限制。
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想想战国时候的诸子百家,古希腊的城邦制时期,几个数的过来的文化鼎盛期大多都发生在这样的时候。什么时候?不听话的时候。
不要给孩子做错事情要被纠正的感觉,不要输入你所谓的「最好的」。这种大人自以为的正确和权威,只是在阻隔孩子进化的状态,掩盖他们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一个刚刚萌生出天赋的孩子,是很要命的行为。
说白了,拢共也就这么些天赋技能点,大家都在试图走进那个一个看得见的「进步空间」,按一个模子削成的萝卜,怎么能长出玫瑰?天赋需要的是自然养成,不是刻意纠正。
就像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极简的烹饪,我们从不错过一些必要的加工,但也要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所有我们要做的,也不过是往里面放一些酵母而已。
爸爸妈妈们只有先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继续谈论对天赋的引导。要知道,有天赋的孩子往往都是在某方面有「高需求」的孩子,一般的认知节奏、知识密度常常很难满足他们的吸收,更有甚者也会存在一些情绪上的缺陷。
这个时候就要求父母的适当干预,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环境刺激」。比如艺术型的孩子,可以尽可能多的去到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的场子,给予连续的高阶的内容链接,激发他们原生的创造力。
「原生」,真的太重要了。
很多大人们眼里看上去很好的教育范式,都不是适合孩子的。
所以,当孩子专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时候,记得往后退一步,尽可能不带任何干涉地观察,你才有可能理解他的逻辑和方法。
很遗憾,我们已经是个大人了。但,那些真正的天赋能力者从不「长大」。
06
热爱
是最好的天赋
从生下来就带着一些特质,这也是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关键点。
可能 2 岁,可能 30 岁,每个人的天赋发掘期都有不同。不过如果没有被半路劫杀的话,还是相信虽迟但到。
但是来的或早或晚,这都不该成为大人们的谈资,也不该成为孩子被质疑的标准。
与其去焦虑一件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事情,对老天追着喂饭吃的嫉妒到质壁分离,不如先热爱一件事。
在所有的天赋里面,❤️热爱是最好的天赋。
这种天赋是杀不死的。
-END-
热文推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萌爸说育儿」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