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大学教师持续10年的观察记录。90后00后成长在全民“鸡娃”的年代,家长们尽全力把孩子送进了大学,他们上大学后是什么样子的?看完她的访谈,你极有可能把目光放得更长远,重新审视我们想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本文转自: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作者:童书妈妈  编辑:小小
清影是一名大学老师,现在就职于一所中部省份的地方高校。她有10年从教经历,和1000名以上大学生打过交道。
她任教的这所地方二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本省地级市,少部分来自省会和农村。由于是高考人口大省,这所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在550-600分之间,一些优秀专业甚至达到620分,可以说,他们经历过中国教育内卷最严重、学科辅导班最为野蛮和疯狂生长的时代,是举全家之力考上大学的孩子们。
他们也是全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群体,他们的身上的经历和烙印也更具时代特征。清影根据和学生的沟通,大致复原了她的00后城市学生的成长经历:
0-3岁,胎教、早教、英文磨耳朵、偶尔背背唐诗;
3-6岁,奔波在兴趣班:绘画、乐器、英语、体能、思维开发......周末一天兴趣班;
6-12岁,兴趣班剩下1-2样,英语、奥数班、大语文,每天学习9小时,周末一天学科+兴趣班;
12-18岁,各种学科学习班轮番上、一对一、状元班...,每天学习10-12小时 ,周末一天学科学习,休息一天或半天。
18岁高考——
尽管一路升级打怪,丝毫没有偷懒和懈怠,没有被和高考无关的东西分散精力,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和各种985、211大学。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还是来到了二本,来到了类似清影所任教的地方院校。
离开家的庇护与支持,他们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带着好奇和疑惑采访了清影老师。

看不到热爱
扑面而来的人
像是面目模糊的工业产品

TSMM:您在教室里看到的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家庭环境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时代的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A:很遗憾,我看到的学生,大部分人每天都是蔫蔫的,眼神是木讷的。我感觉到他们的身体始终很难直立,感到每个人都很疲惫,就像被社会毒打了好多年的流水线工人,无论是表情还是神态,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模糊的,他们太像了,以至于开学后我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将他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
TSMM: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怎么样?
 A :大家看上去都很“乖”。课堂上永远都没有人提问,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会乖乖地按要求去做。
不过,他们很会“算计”,很清楚每个分对应什么状态。他们在心里各自都会默默地锚定一个目标,准备考90分就做90分的努力,准备考60分,就做60分的努力,不会“浪费”多余的精力。事实上,他们也知道,无论在大学是考60分还是99分,出来之后找到的工作,待遇都是差不多的,至少是跟分数没有关系的。
给我的感觉是,对于学习,我看不到大家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时候,无论我怎么努力备课,学生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时间长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很有挫败感,不知道该怎么教。
TSMM:00后学生们会对什么感兴趣?课余时间会做些什么?
 A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问班里的同学:你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没有过一想起来就心情激动、心潮澎湃的瞬间?
结果,我被群嘲:“中二”,“神经病”。他们说,怎么可能?!这个专业经常需要连续做作业到12点,又累又无趣,简直是生无可恋,我们怎么可能有热爱呢?
为了让大家对专业有兴趣,课堂上,我的课件用了各种媒体方式,花了比之前更多心思备,他们还是提不起来兴趣,但是,课堂节奏需要松弛的时候,我偶尔提一嘴热播剧、嗑CP,大家都集体来劲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络起来,聊个没完,需要我花很长时间才能拉回来,这种状态让我也非常有挫败感。
有一个学生浩,非常沉迷手机游戏,就在课上当着我的面玩,因为都是成年人了。我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醒了一下他,然后再私下找他聊。聊过后,我跟他说:
“你要是真心热爱游戏,愿意在游戏竞技行业发展,我支持你,课程可以给你及格,你可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据我所知,这个行业也很厉害,但是要靠这个生存下去,也是需要真刀真枪的能力和训练的。

浩这样的学生有不少,之后,我跟其他几个爱在课堂玩游戏的学生深入交流了一款他们常玩的游戏,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对游戏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策略,也缺乏深层的思考,对游戏竞技行业也不了解。他们对游戏不是真的热爱,只是在用手游消磨时光。
TSMM:您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A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当初他们报考我的专业,要么是父母选的,要么是听说这个专业有前途,收入高,稀里糊涂跟风报的。和学生闲聊的过程中,我很少听到有学生是凭借自己的热爱专门来学习的。
第二、他们也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爱好。前两年我曾经在几个班做了一个调查,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我的学生里大概有70%都没有出过本省,他们的生活极其枯燥单一,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围绕着吃饭、学习、上培训班来回转,凡是和高考没有关系的,都是没用的,也不是他们关心的。
因为没什么爱好,更别提热爱了。现在,他们热爱的都是小红书上流行的生活方式:追剧、谈恋爱、喝奶茶、吃垃圾食品,凡是小红书上流行的,都要他们热衷做的。
我面前的学生,吃的、穿的、用的,就连长相,说的话,甚至个性几乎都是一样的,路上遇到结伴而行的学生,扑面而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工业产品。
辅导员时刻担心班里出现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TSMM:最近一个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状况非常严重,几乎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的,这些孩子到了大学后的心理状态怎么样?
 A 我觉得现状非常严峻。有一次,我半夜2点被同事的电话吵醒,学校紧急通知我们去开会,到会场后,主持的老师说,有一个孩子自杀了,让我们不要对外泄露消息,我这才知道有学生跳楼了。了解实情的学生也都被秘密谈话。现场很快被清理掉,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样的会议,我曾经半年内被动参加了2次。
TSMM:出现心理状况的学生,可以获得老师的支持吗?
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辅导员负责。辅导员最怕班里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我一个辅导员同事,他班里的一个学生曾因为抑郁闹自杀,他每天都提心吊胆,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找学生聊天,整整一个月都睡不好觉。

另一方面,大部分辅导员的学科背景都不是心理专业,尽管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些方面,自己也非常疲惫,但安抚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老师因为亲眼目睹学生出现状况,自己也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得不辞职离开。
除了上面出现抑郁状况的孩子,还有一个现象也让我担忧。我们学校虽然是二本,但我所带的专业录取分数很高,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高考600分以上,超过重点线很多。这些一路靠成绩优秀过来学生,对自己要求特别苛刻,经常因为一两分这样的小事反复纠结很久。
有一次考试,我给一个学生打了93分,他觉得自己应该拿到95分,就拉住我反复地问为什么,非要问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一定要改正到自己可以拿到95分。这种为了一两分和自己较劲和消耗的孩子,让我既心疼又觉得拧巴。
还有,一次上课,看到大家都精神不振,我就让学生起来运动下,稍微做一下拉伸运动,大家就累得集体气喘吁吁......
他们中的70%,来自省内地级市的小康家庭,家庭收入普遍在10-50万之间,不是特别富,但也绝对不差,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孩子,知识面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升入大学的前十几年,可以说,就是在家、学校和辅导班之间度过的。
因为内卷的大环境,和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在人生最天真的阶段,并没有发展出来比较深度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旅行、读书、兴趣这些基本的爱好都很少有人有,他们是新一代的小镇做题家。
和老一代的小镇做题家相比,他们视野更窄,目标更聚焦更短:一入小学就是高考这个唯一的目标,简单直接。
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TSMM:面对学生的这些困境,学校和老师可以做哪些引导?
众所周知,大学考核,是和老师的学术成果挂钩的,和教学成绩无关。“上进”的老师,都在忙着写论文,做研究,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辅导员的日常也在疲于应对各种表格和资料的填写上,即使有心,很多时候也精力不够。
大一很关键,在西方的大学,最优秀的教授往往会带大一新生,而我们的大学,最优秀的、资历最深的教授和决策者往往是不带课的,学生们、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
学生们在高考之前积累的很多东西,在大学里还是得不到有效释放和解决。不过,因为和学生的交流相对多些,我也发现了一些欣喜的地方。
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画设计图,一个小时候短暂学过画画的女孩,画了一个和课堂要求无关的画,我看了之后,我认出来了她画是日本动画《日常》里的场景,她顿时两眼放光,开始跟我聊,聊动画片、聊番剧,话匣子打开了。
细聊之后,我发现她内心很爱画画 ,画得也不错,但就是不敢下笔,对自己极度不自信——特别害怕来自长辈和老师的评判,后来干脆就把和成人沟通的闸门也关上了。她问我,她可以画跟专业无关的画吗?我说当然可以!此后,她对课堂的投入度明显提高,我的课也学得特别好。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学生森喜欢打篮球,他父母身高不高,觉得森的身高长不到1米8以上,“不是打球的料”,就极力反对他把时间花在打球上。
90后00后的父母,会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在孩子身上,也往往会带着功利的目标去要求和干涉孩子:他们会觉得画画/打球没用,会占用学科学习的时间,影响考试成绩。或者预测他们可能达不到专业水准级的高度,就干脆让孩子一开始就放弃了。
因为很早就被打击,内心的热爱的小火苗来不及壮大就被关了起来,他们在面对自己真实内心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也因为不被理解,和长辈沟通的闸门也对外主动关闭了。
随着他们的长大,90后00后热衷的“二次元”“番剧”等词语的,他们的长辈和老师并不理解,也很少主动去了解,在学生眼中,他们是连B站会员60个问题都永远答不对的人,是跟他们不在一个世界的成人。
如果老师能深入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接纳和理解他们,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愿意和老师交流和敞开心扉的。
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自己被接纳,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有了意愿、有了驱动力,他就被激活了。
TSMM:学生们有自己应对困境的方式吗?
 A 生在5G时代,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是这个网络时代的原住民,B站、小红书上活跃着大量年轻人,学生们除了喜欢跟风上面提到的那些现象外,其实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了有着各种生活方式的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也是他们进入多维度生活的好方式。
十多年紧绷的、被安排的生活一下子放松,我们要允许他们颓废、没有目标、没有热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适度引导、平等交流。
这些孩子具备信息时代学习的优势,网络也提供了相对平等的优质学习资源,只要自己有判断力,是可以借势成长的。
关键问题是他们首先要被接纳、理解,才能谈及下一步的引导。
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TSMM:听说你的学生中,也有非常多有学习自驱力和目标感非常强的优秀学生,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吗?
 A 我接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90后,00后,这些孩子的家长已经和70后80后的家长完全不同。7080后的父母不懂教育,在教育上也不干涉子女,很多人都是自我成长的。
90后00后的父母,已经解决了家庭的生计问题,再加上子女变少了,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子女身上,但是他们中很多人的能力又不足以引领孩子成长,过多的干涉和乱指挥,让孩子成了提线木偶,毫无反抗能力。
我带过的学生中,有些去了藤校,也有的在世界各个地方发展、人生状态非常舒展的,我见过他们中很多人的父母,我观察到这些家长身上有很多共同点——
有自己的爱好,把精力都放在了发展自己的热爱上,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心态非常放松,他们的孩子也都呈现出来放松自信的状态。
TSMM:教育部去年出台了“双减”政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您怎么看?给尚未走入大学的学生家长有什么建议吗?
 A 双减政策是国家对“资本和教育之间根本矛盾”的一剂公正的解药,也给了家庭机会、空间,可以把孩子的精力、时间放在真正有意义,长远的成长目标上,而不是培养一个个只会考试的空心人。
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不要只是盯着分数,别小看那些看似无用的玩耍、游戏,它们其实都是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演练;
不要管太多,不要替孩子做太多,尽可能让孩子从小事开始为自己做决定;
接纳孩子的特性,不要拿一个固定的、甚至是世俗的、体制化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学会欣赏孩子;

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一转眼就上大学了。
写在后面:
清影观察到的90后00后大学生的现象,虽然不代表每个高校的每个孩子,但是即使是在北京的211、985院校,甚至顶尖院校里,做过辅导员的老师,也对上课摸鱼、沉迷游戏、心理出问题、找不到人生目标荒废学业的孩子非常熟悉。
坊间也有这样的玩笑话,大学辅导员当了爸妈,几乎没有鸡娃的,看到了太多被鸡坏的孩子、无力挽救的孩子,他们知道比起成绩和成就,什么最重要。
何况,真正的成就,来源于孩子自己的力量。正如哈佛幸福学教授在研究了一百万个样本之后发现的结果一样:做自己擅长的事、热爱的事,一个人才能拥有成功和幸福。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也不是考试的工具。即使在现实中,陷入为孩子提分、择校的焦虑在所难免,我们也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什么是孩子喜欢的、擅长的?我们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的热爱吗?

在孩子的热爱面前,我们敢于放下自己的愿望,支持他们,发展真实的自我吗?
希望大家,可以找到答案。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