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C
GDP增长率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驱动力。增长的根本来源于生产可交换产品/服务增加值的增长。
1、
前几天,有一些关于上海封控期间“理发”的讨论。其实,理发这件事很有趣,数学里面,有“理发师悖论”,经济学教科书里面,也有理发相关的案例。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理一次发几元钱,现在一次100元,再早,可能理一次发几毛钱。同样的理发水平,同样的理发效率,理同样的头,为什么价格差别这么大?有人说,是因为通货膨胀。
通胀肯定是一个原因。不过,我之前在国外读书时,舍不得花钱理发。国外理一次发老贵了,总想坚持坚持假期回国再理。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出国的人,理发的差别更大。美国理一次发价格可能是中国100倍。那时出国的一些留学生和驻外的记者,都练就了理发的手艺,互相给对方理发。
为啥同样是理发,那时,中国外国差别这么大。理发水平有显著差别吗?没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好像解释不了这个差别。西方经济学里面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好像也说得不是那么清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人,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惊叹。一个餐馆服务员一天的收入,顶得上国内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月的工资。美国的餐馆服务员,和中国的餐馆服务员的劳动生产率有这么大差距吗?显然没有。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美国的人均GDP能是中国的几十倍呢?是什么决定了美国餐馆服务员一天挣的钱,中国餐馆服务员要挣几个月呢?
2、
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在X国,某个偏远地方,有一个大型国营工厂A厂。生产比如某种产品。比如一种“汽车”。
因为地处偏远,又是国企,肯定只能企业办社会。这个工厂里,超市医院学校理发店啥都有。和老国企一样,A厂进厂需要有编制,没编制厂区都不让进。
生产的汽车,成本9万X元(X国通用货币),卖10万X元一辆。年产100万辆,10%利润率。收入1000亿,利润100亿X元。
过了一段时间,A厂的汽车做的越来越好。A厂发现,涨价到30万X元一辆也能卖100万辆。既然这样,干嘛不涨价呢? 涨完价之后,收入上升到3000亿X元。
但A厂是国营厂,利润赚多赚少和厂长也没关系。A厂时不时还搞民主测评,工人当家做主,工人不爽了,厂长就要下台。厂长咋办呢,在国营企业都知道,赚钱多了,就给员工涨工资发福利呀。
于是,做利润不如涨工资发福利,大家一起爽。但是,生产线员工,涨了几倍工资,工厂的三产,超市医院学校理发师涨不涨呢?
不涨,大家都是工人阶级,都是有编制的人,凭啥厚此薄彼,不涨就去闹,罢工,赶厂长下台。虽然超市售货员,餐馆服务员,理发师,周边村里的村民也能做。但想从周围村里雇人,没戏。进厂得有编制,没编制进不来。编制就是特权。没编制就厂区,保卫处就抓人。
厂长也没办法。反正工人涨工资了,消费能力也高了,其他人也都涨吧。最后,成本变成27万X元,卖30万,还是10%利润率。反正是国企,完成KPI就行了。
3、
又过了一段时间,A厂的车越卖越好,又可以涨价了。厂长觉得老涨工资,大家闹起来挺烦,于是想了个新的方法。A厂里面发行内部货币 A元。内部工资,成本都用A元计价。一开始1 A元=3 X元。所以,按A元计价,车成本 9万A元,卖10万A元,折合30万X元。
车涨价之后。厂长只需要调整A元和X元的兑换汇率,比如1A元变成等于10X元,车还是成本9万A元,卖10万A元,但售价按汇率折合100万X元了。
大家的工资都不用变,售价也不用变,只需要改变汇率,就可以了。省事了。
A厂自己觉得自己价格很合理,没有谋取暴利。自己的利润率还是10%。至于消费者愿意花10倍价格买A厂的汽车,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工人的收入是别人的10倍,这是因为我的劳动生产率高嘛。
A工厂年收入内部是1000亿A元,但现在1000亿A元,可以兑换1万亿X元了。A工厂从外界买东西相比之下就越来越便宜。之前,A工厂自己养猪,还有纺织厂,现在都不需要了,直接买猪肉,买衣服,所有东西都从外面买,而且外面的东西还越来越便宜,实在太爽了。
但有些东西真的没法从外面买。就是本地服务。餐馆服务员,超市售货,理发,总不能为了理个发,还开几个小时的车离开A厂,去外面理发吧。
厂区内的理发师,月收入3000 A元,厂区外的村里的理发师,月收入3000 X元。同样理一个头,厂区内的理发师的收入,是厂区外的10倍。用X国货币计价的劳动生产率,厂区内的理发师也是厂区外的十倍。厂区外的理发师,没有编制,也进不来。
除了这些本地服务,其他的,能买都买吧。自己产零配件也不合算,买。
又过了一段时间,A工厂发现,汽车生产其实也可以外包,工人也不用养了。流水线的工人也嫌天天流水线工作很辛苦,本地服务业更轻松一些,反正挣钱也不少。于是,A工厂只保留了最核心的技术,品牌,生产也购买外包了。
A厂,除了最核心的技术研发和品牌运营外,剩下厂区内90%的人,都从事各种各样的,无法外包的本地服务。A厂照样赚钱赚到飞起,1 A元 = 10 X元。A厂的人,觉得外面什么东西都很便宜。A厂的人均产值,劳动生产率,都是外面的10倍。
4、
为啥A的车能卖100万X元,其他厂的车就只能卖10万X元?额外90万的增加值,来自何方?
首先是品牌,这是A厂多年积累的口碑。A厂出品,毕属精品。X国的消费者,对A厂都充满崇拜感。宁可掏几倍的钱,也要买A厂的产品。100万里面,品牌就占了30万。
其次是设计,A厂产品的设计就是好,这也是多年积累的老本。当年A厂有一位天才设计师乔老爷,那设计理念和品位牛到爆。虽然乔老爷已经去世了,设计都还被现在的设计师继承。
第三是技术,A厂的汽车,技术就是先进,各种指标都更好。这也是多年积累的。
第四是生态,A厂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汽车生态系统。什么OTA下载,什么操作系统,什么改装配件。其他厂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别的车10万,A厂对的车100万X元。额外90万包括品牌40万,设计10万,技术30万,生态10万。一共90万都是额外增加值,其他厂不服不行。
A厂的核心团队,那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是在太高了,劳动生产率简直高到天际。
100万辆车。卖1万亿 X元,其中品牌增加值4000亿,设计1000亿,技术3000亿,生态1000亿。
A厂营销品牌部门100人,设计100人,技术500人,生态300人。品牌100人团队,平均每个人创造40亿额外增加值.... 当然,品牌是多年积累,不仅是这品牌部门100人的贡献。
整个A元=10 X元的汇率,9000亿的增值,就是这1000人加上A厂品牌技术设计生态的多年积累撑起来的。
这1000人的劳动生产率,肯定高上天。
剩下的本地服务的人,超过外面10倍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是怎么拉起来的呢?其实就是这1000人,以及A厂的历史积累多年底蕴拉起来的。
额外的9000亿X元,很一小部分是这1000人的贡献,大部分,其实就是A厂多年积累的老本、技术品牌设计生态的老本。
这些做本地服务的人,也是A厂的一员,分享A厂多年积累的老本,也很合理。
5、
读者可能也看出来了,说的是一个工厂,但其实也适用于一个国家。
决定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是那些提供全球可交易的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这部分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而一个国家,在核心产业/核心可交换商品上的竞争优势,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汇率,GDP和经济水平。
毫无疑问美国是今天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崛起的道路,是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也伴随了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
美元之前的国际储备货币是英镑。大概100年前,1英镑可以兑换4-5美元。今天1英镑只能兑换1.25美元。美元对英镑的相对价值,涨了接近4倍。一百年前,1美元可以兑换2日元,现在,1美元可以兑换129日元,美元对日元的相对价值,涨了差不多60倍。从1918-1998年,美元对法郎的价值,涨了差不多100多倍。日本经济崛起时,日元汇率也从1968年的360日元,上升到1995年的不到100日元。
做为GDP的组成部分,房地产,本地服务业不是不重要。能提供GDP,提供就业。
但那些提供全球可交易商品或服务的企业才是关键。他们能否把价格定的更高?他们能否提升产品附加增值?这些才是国家经济增长真的背后的推动力。
美国的强大经济,是建立在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微软软件,谷歌互联网,波音飞机,这些提供全球可交易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身上。在这些企业仍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时候,美国的霸权和强大,仍然就是有保证的。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超越美国,也必然建立在能提供可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的优秀企业身上,如果中国能不断涌现新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提供更大附加值的优秀企业,中国的崛起,也就是一个或迟或早的时间问题。
所以,我并不太关心具体GDP的增长数字,经济起起落落都很正常。
是否能持续涌现优秀的企业,中国企业能否占领新兴朝阳行业?这才是决定中国经济是否可以崛起的核心要素。
国家的崛起,首先是企业的崛起,国家的衰落,也伴随着企业的衰落。今天的欧洲和日本,与美国相比,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了。
6、
如果有一天,X国其他车厂的产品质量也提升了,A厂的汽车卖的不是特别好了。没法卖别的汽车10倍的价格了,那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只能卖到90万X元了。
一个办法是改变汇率,A元贬值,让1 A元=9 X元。但是,A厂工人,买外面的进口商品也贵了,通胀了,影响A厂在员工心中的光辉形象了,工人不爽了。
另一个办法,是压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加大外包力度,压榨外包商,保证利润。但又会影响A厂汽车的质量,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个办法,产业升级转型,造车这种东西,属于被淘汰的产业,A厂可以转做别的。
但是,如果转型转不成,不造车了,A厂就没有产出了。怎么办呢?
A厂想了想,觉得可以产出另外一种产品,叫A元。
只要A厂能说服其他地方,使用A元,买债券,储备A元,就继续能维持A厂。原本A厂员工买东西,需要兑换成X元才能买。于是,A厂说服周边的村子接受A元支付,然后说服他们把A元储备起来,或者买A厂债券。
这样,A元就不需要兑换成X元买东西了。A元可以留在A厂之外,变成一种储备资产。A厂不断的印A元,然后用A元去买外面的货就可以了。A厂印刷A元,A厂的员工,领A元的工资,然后去买外面的货。只要外界始终相信A元的价值,不断增加A元储备,A厂就可以靠出售A元,持续过的幸福的生活。知道有一天,大家发现,A厂的A元实际不值那么多钱,这个循环才会崩溃。
今天的美国,还是有能做出全球第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没沦落到靠产出美元。中国在崛起,但美国离衰落还有距离。慢慢来吧。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