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昨天写了《事已至此,普京能拿芬兰怎么办?》一文,反响还不错,本来今天想再接再厉,写写最近另一个宣布加入北约的国家瑞典的故事,不过昨天那篇稿子耗的心血太多,再加上昨日晚间的时候小号上出了一点纷扰,一篇稿子被404了(投诉我的这位,真是李稻葵老师“本人”吗?),昨晚又没睡好,今天一整日昏昏沉沉的,竟什么事也没做,就这么过去了。
所以今天不得不休更了,大家见谅。
不过反过来想想,有时不那么急吼吼的往前冲,不那根弦绷得那么紧,偶尔韬晦一下,其实也蛮不错的。
回答个问题吧。
前两天后台有位读者问我:小西,中国的古代帝王里,你对谁评价最高?
这个问题其实我过去曾写过的——中国古代帝王中,我喜欢的不多,非要说的话,从治国理念和施政效果上看,我当然最喜欢汉文帝、宋仁宗这种。而从个人性格、生活方式上来讲,我觉得我最佩服的,是个挺冷门的皇帝: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这人,怎么说呢?我觉得他是拿了汉献帝的剧本,却几乎完成了统一华夏、止战安民的伟业。
他即位的时候,内有权臣宇文护当道,他的两个哥哥都相继被他们这个大堂兄给弄死了,外则是已经延续两百多年两晋南北朝乱世,自公元311年永嘉之乱之后,老百姓都快忘了太平日子是咋回事了。
以这个开局而论,似乎宇文邕能像汉献帝一样安度一生能做到“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他最终的功业,却远远比这伟大的多。
他的选择是上台以后先深为韬晦,同时不停的给宇文护戴高帽,在朝堂上都不喊宇文护名字,而呼之为“阿兄”。让大家觉得这就是个废柴傀儡皇帝。
终于,在当了十二年傀儡皇帝之后,有一次宇文护班师回朝,宇文邕便说要引见他去见太后,从前朝往后宫走的路上,宇文邕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哥您回来了,可得好好去劝劝太后。毕竟,还是您说话好使啊!”
可能这种高帽在宇文邕给宇文护当傀儡的这十二年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宇文护只道是寻常,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可是真到了后宫、见了太后之后,当宇文护捧着一张《酒诰》对着老太后读着正起劲时,当了十几年懦弱之主的宇文邕突然斯巴达附体,就用自己手中的玉圭,照着宇文护的后脑勺就是一板砖。

久经战阵的宇文护,估计从没想过他这个从来没看得起的“欧豆豆”会不讲武德,偷袭他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同志,大E了,没有闪。当时就被拍那儿了。
随后宇文邕君子豹变,立刻命令左右格杀了这个权势熏天的三朝权臣。
读史每看到这一段时,我总是忍不住击节赞叹。
中国历史上,被权臣架空的皇帝不少,尤其是南北朝那段,更是常规戏码,可是这些皇帝往往要不然就是真废柴,一趟就躺一辈子,束手待毙。要不然就是高贵乡公曹髦上来就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恨不得当即就把权臣弄死。懂得深为韬晦的主本来就少,能在韬晦之后,不假他人之手,自己上去抡搬砖拍权臣、还成功了的,更只有这一例。
而夺权之后的宇文邕依旧展现了他总是在“废柴”与“英主”之间反复横跳的那种迷之气质。
从英主一面讲,他主政的短短几年间,就释放奴婢、削抑世族、鼓励工商,把魏晋以来困扰中国数百年的积弊整顿清理了。
但论“废柴”,你能看出宇文邕有时候还是那个懂得“深为韬晦”的他。比如说他曾经数次出兵讨伐北齐,但往往一看条件还不成熟,就果断选择退兵保存实力了。而且退兵的理由也特别奇特——不像很多皇帝一出师不利就甩锅大臣,宇文邕在诏书里往往直接就“请病假”。等到下次在出兵的时候就会说:上次伐贼,大家表现都不错,贼(北齐)差一点就被我们讨灭了,就是朕的身子骨太不争气,拖了后腿,没关系,这次咱一等能成!
就这么反复了两三次,宇文邕终于抓住机会伐灭了北齐。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天不假年,他一定能完成“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的伟业,而不需要等到他的亲家隋文帝杨坚来完成(捡漏)。
后世给宇文邕的谥号是周武帝。其实,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这个谥法传统其实是有弊端的。因为一个完善的、能够成事的人格,一定是一个有着不同侧面人物弧光的、甚至有时有点自相矛盾的多面体,注定无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
他当然要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操守,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做某件事,但同时,该韬晦的时候,他也应懂得韬晦。
就像宇文邕,无论在老大哥面前装孙子,还是打仗时“请病假”,我觉得都是他的谋略所在,也是可爱之处。
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样一个中华文明陷入死局的乱世,可能真的就需要这样一个懂变通、懂韬晦、又坚定而执着的英雄来终结……
谈议儒玄,深为韬晦。
垂拱深视,张弛有道。
心有板砖,待时而动。
——真的,我真挺佩服宇文邕这人的。
好了,写这么多,无非就是为自己业当一天废柴,请一天假找个理由。今天过得挺颓废,挺躺平,但偶尔这样悠游岁月,其实也不错。
本请假条2000字,感谢读完。
今天的配乐,是《向着美好的世界献出祝福》的一首片尾曲《小小的冒险家》,挺适合我今天的心情的,也推荐给你,愿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