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前不久,外教流失的消息在业内沸沸扬扬。经过深入了解后,外滩君发现确实有部分外教因疫情仓促离开,尤其是在仍处于封城状态的上海,但从总体来看,此次外教流失属于局部事件。不过在收集了近300位家长的看法后,我们发现这一次“流失”引发的热议其实更加值得探讨——倘若外教真的批量离开,家长还会选择国际化学校吗?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转眼间,立夏了。
当部分城市因疫情而陷入寂静,有个信号在家长圈似乎掀起了一阵波澜:“外教跑了”?!
事情的起因,先是上海数所顶尖国际学校的“致家长信函”被广泛传播,大意是,“部分外籍员工不得不做出离职决定,校方将会延长退学申请的期限”;
其后,北京紧接着出现类似的情况,部分外教甚至是“不辞而别”;
在江苏,也有学校传来消息说,会有一批外教选择在夏季离开……
人心惶惶、热议不断。而比较焦虑的家长,已经在思考国际化教育“生存或是毁灭”的终极问题了。
外教是否真的要跑光?
舆论漩涡中,外滩君起初也开始有些疑惑: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在路透社看到一条消息:据一家国际宠物托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上海的宠物出境托运量,比之前大约提升了33%~50%。虽然不是有关离境的确切统计数据,但也证明坊间传闻并非捕风捉影。
从外滩君结识的外教圈子开始询问,确实不断听到有人在合同期内离开的消息。
就在几天前的一个上午,在上海生活了5年的英籍教师David发微信过来说:“终于坐上飞机了”。
David起飞前发来的照片
在此之前的几十天里,他的情绪几度失控。一开始,是说缺少基本物资(那会儿买不到东西);后来是焦心如何出去,说自己实在受不了,在朋友间各种求助。
David之前在上海某国际学校教STEM,做得挺好的。但辞掉工作,基本上是几天内的决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较麻木。
起飞那天上海下着小雨,他花了1800元人民币的离谱车费,雇了一辆持有通行证的私家车,终于看到浦东机场之时,心里石头也落地了。
外滩君的另一个朋友Tiffany,任职于上海一所国际学校,上海和泰国对她来说都叫“家”——正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结婚生子,直到女儿们长大,一晃十多年。
十多年的家当,最后挑挑拣拣,被塞进5个行李箱。这期间经历了航班被N次取消,最后还是一个国外的朋友帮忙弄到了机票。
教艺术的外教朋友Matt在北京的一所双语学校工作,将近3年没回过家,也买好了机票打算7月份回英国。而他在学校的合同还有一年多才到期。
Matt说:“希望学校会理解。”他最近比较担心的是,北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上海。
情绪酝酿到这,几乎就要印证外教流失的言论了——但情况并非如此。
深处在疫情高峰地区,悲观的感受往往会不自觉地被放大,疫情的不确定性,每一天都在消解人们的信心。而家长的忧心,大抵也跟这种不确定性交织在了一起。
但随着外滩君的深入调查,可以肯定的是,近期流传的所谓外教流失,虽然局部存在,但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遍”的水平:
  • 目前流传的多数案例,基本来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而非双语学校;
  • 即使是上海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滩君也收到若干学校反馈,说并未出现异常的外籍人员流动情况,可见“普遍”并不成立;
  • 在疫情较平稳的地区例如广深,外滩君向多名不同学校的外教求证,均反馈情况一切正常,他们身边也未反映有同事成批离开的情况。
业内现在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仅通过当前的一些外教流失案例,就得出某种“重大结论”,为时尚早。

一位从事外教招聘的W老师表示,当前可选择的外教确实很少,特别是高中的学科对出分要求比较高的——“但本身双语学校的外教数量需求不多,我们招小学ESL外教,来来回回面了七八个总有的。”
他认为,除非疫情真的失控(这是最极端的情况),否则要说外教跑光招不到了,可能性不大。
Tiffany告诉外滩君,不得不承认,上海国际学校的工资待遇确实比泰国更好(用数字表示的话,她说大概差5倍),即便是欧美的大部分地区,也无法相提并论。
从长期来看,中国大陆对于优质外教的吸引力仍然很强。而每年,光英国一个国家流出的教师就多达1.5万左右人次——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不太有理由担心“无外教可招”。
外教真跑了,家长买账么?
虽说有种“虚惊一场”的意味,但被焦虑感挤压之下的讨论,似乎也并非全无意义,甚至可以说很有意思,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与思考“国际化教育”的机会。
就比如,此次热议至少证明了,家长对外教群体确实极为关注——但具体来说,改开都四十多年了,外教对于如今的家长而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外滩君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调查了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表一(“外教比例是否重要?”)

超过9成的家长都认为,外教至少是“比较重要”;超50%则认为“非常重要”——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外教离开竟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
表二(“外教流失严重,是否选择离开?”)

在外教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家长会不会选择离开?这个问题的回答,便复杂一些了。
27%的家长表示会离开,并认为之所以走体制外,就是“冲着外教来的”。
甚至有家长留言说:“没有了外教的国际学校没有灵魂”、“外教是核心竞争力”以及“没有外教,只有漂亮的楼舍,一群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还叫国际学校?”……
L妈妈本人不是坚定的留学党,但她分享了最近的一些见闻:
“确实有家长听到最近的风声后(可能不光是由于外教流失),有所动作:一些能出国的,已经提前要到小学三年级就准备走了;一些出不去的,也有的打算转向体制内。”
“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Home School的方式,孩子只挂靠一个国际学校,然后找个机构上课,一心为升大学做准备。”
Home School的方式,

成为留学之路上的选择之一
不过,做出如此“雷厉”举措的家长不占多数——超过7成的人,还是处于焦虑或纠结的心理状态。
J妈妈两个孩子都在双语学校就读,她表示:
“其实我一直不觉得选择一所国际化学校是奔着外教去。对我们家来说,更重要的是看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较小的班级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其它综合性的东西。”
问她“如果没有外教也接受么”,她思索了一下,表示“如果外教真的流失到一种很严重的地步,我会去看学校中教的一个水平,以及学费。”
尽管表一显示,大多数家长觉得外教重要,但需要强调的是:“重要”与“迷信”不能划等号。
表三(“外教是否比中教更好”)
从表三我们便可以看到,只有20%左右的家长认为,“外教的水平确实更加令人放心”而更多家长是会J妈妈一样,考虑的会更全面一些。
46%的家长表示,他们对中外教的心理预期相同,并不会厚此薄彼。
当然,“迷信”的影子还是存在的,有25%的人认为,“感觉”是外教更好,虽然理性来看觉得不是——这个回答,实际上映射出不少家长一种相当微妙的心理就像有的家长说“外教吧,还是有一些的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并不十分清楚。
也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外教的水平不如中教。比如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一所二线城市的双语幼儿园就读,“相比中教,感觉外教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在教什么”;也有妈妈认为,“外教感觉没有那么懂中国学生。”
总体而言,相当多的家长正以理性的目光看待中外教。既然如此,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认为外教重要,重要在何处?
表四(“外教存在的意义”)
至此,我们的探讨已“渐入佳境”。
近8成左右的家长认为,外教存在的意义是“能够带来多元化或国际化的思考方式”;其次是母语环境;极少有人认为,外教天然地能带来更高水平的教育。
对此,有家长说得挺好:
“国际化教育可贵之处就是它的多元化,由此带来的思维的撞击和创造力的萌发。

对青少年而言,老师和同学多元化的背景,教会他们如何理解不同文化,学会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这对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在平等、尊重、求同存异中有效地促进国际交流,维护和平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R妈妈是一个坚定的“中外教平等”派,但尽管如此,她还是觉得外教确实能带来一些很宝贵的思维习惯。
她拿“因式分解”举例子:“去朋友家做客,她家孩子在双语学校,数学老师是中国人,但感觉作业还是套公式;外教带的孩子,则是在推导整个过程,虽然算得很慢,但感觉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J妈妈也说:“我并没有觉得外教就什么都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贯通了国际教育的中教其实也是很好的,但这样的老师毕竟凤毛麟角”所以,她还是希望国内能够拥有稳定的外教资源,“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
对于移民,J妈妈暂时不作考虑:
“找找路子,把孩子送出去当然可以,但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好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不想让他们在纯国外的环境下成长。
所以如果外教流失真的很严重,不管是对于体制外学校,还是对于我们这种家长而言,其实都挺困难的。”
一些家长对此表示赞同,觉得“出去”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包括亲人、事业、归属感等等,不是一个“说走就走”的决定。
外教招聘W老师之前吐槽说,“只要家长还吃外国脸这一套,外教钱就好挣,市场决定的。”现在看来,“吃外国脸”有些不至于,但外教薪水比中教高,仍是个不争的现实。
“只看薪资的话,幼教外方大概是中方的2.5倍,小初大概是2倍,高中大概是1.5倍,”当然,具体学校具体对待,但作为从业多年的外教招聘,W老师的估算很有参考意义。
尽管很多中教会觉得不平衡,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市场规则,恐怕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表五(“外教流失后,是否接受原价学费”)
超过90%的家长,都无法接受学校在外教严重流失后学费保持原价,只是反应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超4成认为至少要打8折;超3成认为至少要打5折;近2成则表示5折或以下也不考虑。
这么看来,外教还是相当值钱。
结语

精英博蒂国际集团董事长、香港东西融合教育研究院常务理事瞿子涵女士表示,疫情之下,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但其中不乏有失真的内容,这些过剩信息会无限增大人的焦虑恐慌情绪,“如果你去刷抖音或微博,能刷出来100种不一样的声音。”
她建议,疫情中的各种声音可以关注,但要理性判断,不要轻易地就下定论。
瞿子涵
“据我了解,很多国际学校可以说起到了模范作用,在疫情期间做了非常多的人性化工作,对于成熟的学校来说,疫情只是一个短期的挑战,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可以观察下学校面对这次这场疫情大考的应对和反应能力,这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
她也表示,从长期来看,在中国的外籍人数整体呈下跌趋势,已经过了刚加入WTO( 2001年)后,随着外资进入中国的那段高峰时期。
“目前就国内教育的整个环境来说,民办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生存比以前本来就是要难——今后,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也许会进一步拉大、产生两极分化,实力一般的学校可能会出现师资水准的下降。
“不过”,外教招聘W老师补充道,“好的一面是,很多机构的外教本来是混混日子,应聘国际学校之后发现教师资质很重要,就考虑去考个PGCE或者读个MED,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至于最近流传的很多关于“脱钩”的声音,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观点实属夸张。
“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脱钩’,”瞿子涵强调,国际化教育不等于外教,而所谓全球视野也不是光看肤色——文化融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这些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深圳一所知名的双语学校告诉外滩君,他们现在已经主张使用English Speaker,而非纯“老外”,并希望此种理念在今后能得到广泛认同……
行文至此,如果要做个总结的话,外滩君认为有两点:
一、部分外教确实因为疫情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而选择离开,但从全国范围、全行业来看,仍属于局部现象,远达不到“外教跑光”的程度;
二、比起“外教流失”这件事,家长的态度更加耐人寻味。虽然问卷样本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极端的“崇洋”心理在当今的中国已趋于平淡,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中立地看待中外教、更加综合性地评判教育质量并做出选择;
但另一方面,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外教仍会是中国国际化学校中被显著考量的要素。可以想见,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仍会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之中,继续摸索与前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