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uasimodo
4月23日,人民海军迎来了73周岁生日,也迎来了中国第一位女舰长,韦慧晓。
这位44岁的女博士军官,以34岁“高龄”参军入伍。
而在之前,她的人生压根与海军没有半点关系——
18岁考入南京大学;
23岁荣获华为“金牌员工”之称;
27岁获环球洲际小姐中国赛区十佳;
28岁休学到西藏支教;
34岁成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博士……
她以往的履历,连“北大还行”的撒贝宁都只能自叹不如:“牛到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但对于她本人而言,光鲜的头衔与丰富的经历,始终不能填补她内心的空缺。
在博士毕业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寄出了一封准备很久的信:
“我申请加入海军,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
1977年,韦慧晓出生于广西百色,是个土生土长的壮家妹子。
因为她的父亲是名老党员,从她记事以来,家里每晚都在看各种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这在她内心种下了一颗军人梦的种子。
参加高考那年,成绩优秀的她在“提前批”的志愿那一栏,郑重地填写了心仪的国防科技大学。
但可惜的是,那届高考,她不在军校的招生范围内,她的人生由此拐了一个大弯——在南京大学就读大气科学系。
正如一句老话说得好,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在南大,韦慧晓很快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担任着班级团支书以及南大礼仪队队长。
在南京大学授予美国总统老布什“名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韦慧晓便是当时学校层层选拔出来的献花使者。
老布什大概难以想象到,和自己握手的那位“很美的姑娘”,17年后竟然成了中国第一位女舰长。
由于在校园里的出色表现,毕业那年,她被眼尖的华为纳入麾下。
工作后,她的的职位一路高升,成了公司高级副总裁秘书,甚至还获得优秀员工奖。
但上了4年班后,韦慧晓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框柱了,她对于一眼望到底的人生感到一丝不甘心。
于是,她辞职,准备重返校园,继续读书深造。
有个开公司的朋友听说她准备读一门十分冷门的专业,便跑过来劝她:“研究生有什么好念的,到我公司来,我给你年薪一百万。”
她认真思考了一会,直接拒绝:“可是我完全不感兴趣呀。”
就在那一年,她以第一名的绝对优势,跨专业考进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这还是硕博连读。
用她的话,在学生生涯里,她完成了一次“上天入地”的旅程。
在外人看来,这一举动十分“任性”,但她始终认定在追逐自我的道路上,有些东西更为很重要。
“这个世上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自己身价百倍;
另一种价值观,也就是我的价值观是: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重返校园后,韦慧晓并没有只顾着一头扎进学海里,她给予自己更多的尝试机会——
做学术,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列了一大页;
练体育,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竞赛;
做模特,获得了“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
当志愿者,成为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她尤其谨记一位老系主任的话,“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他将毕生心血都花在经费不够、难度很大,但能助力国家发展的项目上。韦慧晓将他看作自己的榜样,常常用他的精神自勉。于是她两度援藏,希望从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时,由于当地学生有藏文课的学习传统,英语课的课时被大幅压缩。
为了帮孩子追上进度,韦慧晓向几名老师挨个“乞讨”时间,将自己的课时量骤增至林芝县中学教师里的第一。
那时,她常常改作业到三更半夜,也偶尔会累到嗓子发炎无法讲话,但她依然坚持将课时任务按时完成。
“看着学生们一天天的对英语课产生兴趣,也逐渐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我真的非常高兴。”
孩子的成长,是她最大的成就感来源。
图源中国青年网
一年支教结束后,她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面临的却是险象环生的处境。
她曾在无人区汽车陷进泥潭、在淌过齐胸深的河水时险些被激流卷走、在矿区的陡崖边上差点跌落……
后来,父亲病重的消息传来,她也没无法抽身回家,见到父亲最后的一面。
正是遇到如此多的突发危险,她提前为自己选好了“遗照”。那是一张汽车抛锚在无人区时的自拍照。
照片里,她嘴唇干裂,但笑容灿烂,眸子里映照着西藏澄澈的蓝天白云。
人生每个选择,都会塑造着现在的自己。
韦慧晓享受过搞科研做学术的愉悦;在林芝支教体验到教育育人的重要性;在西藏勘察地质的工作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与艰辛……
这些充实丰富的经历,似乎都在为她指明了一条道路。
“经历了大学毕业、考研、工作、到西藏支教,直到2008年我才意识到,对于喜欢纪律、性格好强、无私无畏的我来说,军人才是最为适合的职业。”
兜兜转转,34岁的韦慧晓又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
也正是这一年,她才知道实现梦想的时间不多了,博士应届生特招入伍的最后年龄期限是34岁。
她马上着手整理了将近200页的自荐材料信寄给部队,里面详细剖析了自己具备成为合格军人的条件。
“韦慧晓,你疯了!”这是许多朋友知道的第一反应。
没有人理解一个接近中年的女性,为什么要痴人说梦,而且还是难度最高的军人梦。

由于所学专业并不与其相关,唯一支持她的博士导师,在推荐语里仍然是“推荐其他科研院所工作”。
甚至从前认识的大学军训教官也对她说,“你要是想穿军装,我可以送你一套。”
但她决心丝毫没有松动,“起点不能选择,但走哪个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
信寄出3天后,她就收到部队要对她进行考察的好消息。那一天,她走在校园的道路上,听到树叶飘落都像是带着音乐的。
2021年1月,韦慧晓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一道杠”的学员领章,在之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
从那天起,从未出过海的内陆女孩儿伴随着中国海军的首艘舰母,开始了乘风破浪的征程;也是那天起,她开始追逐每艘战舰的最高指挥岗位——舰长。
凤凰需要经历淬火才能磐涅重生,而她重新起航的军旅人生也是如此。
进入部队第一次自我介绍时,韦慧晓这个外行人就闹出了个笑话。
当时,她习惯性地向台下鞠躬,殊不知要敬礼才对,顿时让氛围变得尴尬。
还有一次,当升旗的哨声响起了,舱面活动人员都面向军旗立正,只有她“不知道为啥不动了”,仍然继续下舷梯。
没有遵守舰艇礼节的她,常常被部门长点名通报。
“没有人教个中细节。在新的行业中初来乍到,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边犯错误,边克服,边适应。”
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体能,这明晃晃的差距,让她有了危机感,“已不是其他身份了,要抓紧进入角色”。
为了熟悉辽宁舰的每项工作,她和十八九岁的小战士抢着擦地板,打扫卫生,学习保养设备。

被调往郑州舰后,夜间巡查的舰值人员常常看到她的舱室在凌晨1点还透着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航海指挥课的内容。
作为内陆的孩子,她的游泳成绩并不理想,但为了不拖其他同学的后腿,她常常在正常训练之余给自己加练。
舰艇靠港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五六点,舰值日员都会看到她背着个小包去练游泳。
除此之外,作为随船出征的海军一员,“晕船”才是韦慧晓最难以攻破的难关。
第一次跟随登陆舰船出海的情景,她尤为记得。
那天,风浪并不大,但每个同学都吐了,她是吐得特别厉害那位,“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踉踉跄跄地走到厕所,在洗漱台的镜子理,她看到那个脸色蜡黄、狼狈不堪的自己,她不由得自问:“你还要当舰长吗?”
听到内心的声音后,她回到桌前,她继续进行海图作业,再吐,再回来,直到不再晕船。
按照舰艇指挥员的一般培养模式,从海军学员到一舰之长,最少要经过15到20年的学习。而且在我国,直到2012年9月,才有首批27名全课目女舰员走上舰艇战斗岗位。
韦慧晓却屡次打破众人的刻板印象,她只花了6年时间里,成为了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位女舰长。
但当她的故事搬上银幕与报纸上后,有些网友却发出质疑的声音。
有网友因为她不是军校十年苦读出来,就造谣她是“空降兵”,托关系而来;还有别有用心地强调她女性的身份,称这为她带来工作上的各种“便利”。
但只有她知道,人生没有捷径。
她的进步,是各位同僚有目共睹的。郑州舰某支队教练舰长的李一刚记得,2015年,韦慧晓感到支队时,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实际舰艇指挥几乎一片空白;一年后,她能够带着小卡片下达指挥口令;前不久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可以比较流畅地指挥各个战位了。
而她本人的眼界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性别偏见:
“我们首先是军人,其次是舰艇部队的军人,再次才是女舰员。敌人的弹药可分不清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韦慧晓再优秀,在很多节目和访谈里,大家最关心的始终是她的结婚问题。
甚至有人在网上用燕雀之志,揣度她的未来,说她这样的女人“嫁不出去”。
但韦慧晓毫不在乎外界对女性这些固有期望,而是大气地回应:
“你问我结不结婚这事,就像问我想不想去火星是一样的,我觉得地球挺好的。火星谁想去谁去,我就不去了。”
众人趋之若鹜,而她“独爱航母”。
韦慧晓一直都强调,“人的成就感很多是外界给予的,我更看重自己内心的坚定”。
对她来说,一直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人生最为应该追求的状态。

她为自己创立了一套“天花板理论”:每天都把自己的极限往上再顶高一点,每天都要有所突破。
我相信,当她每顶高一寸天花板,一定能够激励更多女性到达她到过的地方,一起追寻非凡的人生。
在《开讲啦》里,第一女排爆手张婷,曾惺惺相惜地说道:“女性不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相互敬礼,相互致敬。
年龄与性别早已无法阻挠她那蓬勃的生命力,或许正因如此,她才将自己还未过半的人生活出了别人三辈子的精彩。

我们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时间不等人,但我们可以用努力去追赶时间。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
全文完,为韦慧晓的人生,点亮[在看]吧。
作者:我是Quasimodo,人称小Q,寻些人,讲他们的故事。图源:网络,侵删。

更多内容,请前往易简读书视频号
↓↓↓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