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牛津通识读本”
《康德》
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
饱览人类知识精华
如果你想在没有专业背景前提下
入门人文、科学、艺术等学科
这套书无遗是最佳选择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该套丛书质量的保证
译林出版社组织引进翻译
使得译文质量有了保证
更可贵的是
这套丛书是
中英双语版本
如果对中文译文不理解
可以对照英文看
还可以顺便学习英文
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度
行文顺畅,可读性强

还等什么
给自己或者孩子买一套

中英双语

《牛津通识读本》

全套113本

新到货
原价4417
五折特惠价2208
译林出版社直发包邮
可开发票
下单时留言备注
抬头,税号,邮箱
长按二维码购买
文末附有书单
往期链接
第四章 幻相的逻辑
如果运用得当,知性会产生真实客观的知识,但另一方面,知性也会诱人产生幻相。在对“纯粹理性”的探究中,康德试图诊断和批判的正是这种诱惑。他的论证再次同时拥有主观面和客观面。他描述了一种特别的能力,即不合常理地运用理性。另外,他推翻了该能力诱使我们提出的所有关于知识的主张。在“先验辩证法”中,他研究的主题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他将形而上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性心理学,研究灵魂的本质;第二部分是宇宙论,研究宇宙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第三部分是神学,研究上帝的存在。进而康德声称,每一部分都按照各自的虚幻论证,朝着谬误而不是真理展开。对这些错误的分析遵循一种普遍的模式。纯粹理性试图确立它被迫趋向的形而上学信条,但每一次努力都逾越了经验的界限,以不受直觉能力约束的方式应用概念。因为只有结合概念和直觉才能形成判断,所以这样的努力无法产生知识。反之,脱离“经验条件”的概念是空洞的。“纯知性概念永远不允许先验的应用,总是只允许经验的应用。”(《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46;《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303)与此同时,既然概念自身含有这种“无约束”应用的倾向,知性便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弊病:“纯粹理论”夺取它的功能,范畴由知识工具转变为幻觉,也即康德所称的“理念”的工具。
在这里,为了确切了解康德自认为在“分析论”中已经确立的东西,我们需要再次考察一下先验唯心论。我们在康德的理论中发现了一个关键性的歧义,这种歧义持续出现于第二和第三部《批判》中。
表象与实在
康德经常将先验唯心论描述成如下理论:我们只拥有“表象”的而非“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先天知识。他的追随者和批评者曾围绕“物自体”展开激烈的争论。摩西·门德尔松把它看做一个特殊的实体,所以表象是一种东西,物自体是另一种。受康德学生贝克的影响,其他人用“物自体”来指代一种描述方法,所描述的正是同一个对象,我们知道它是表象。康德支持第二种解释,这在他与贝克的通信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很多段落得以体现。在一封写给《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追随者的信中,康德说:“所有可以给予我们的客体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概念化:一种是作为表象概念化;另一种是作为物自体概念化。”(《康德哲学通信:1759—1799》,103页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定论,这导致了批判哲学的关键性歧义。
康德还声称,范畴可以应用于“现象”,但不能应用于“本体”。现象是“可能经验的客体”,而本体是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认识的对象,如果将它描述成经验的对象,则毫无意义。人们很自然地将这两个区别联系起来,假定康德相信表象或现象通过经验可以认识,而物自体仅仅是本体,完全不可知,因为没有什么能仅通过思考来认识。比如,康德说,“本体”这个概念只能否定性地用以指代人类认识的限度,而不能肯定性地指代自在存在之物。所以“将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将世界划分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是根本不能接受的”(《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55;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311)。在此种情况下,“物自体”并非实体,而是一个术语,代表非观察认识这个无法实现的理想。
“表象”表明了康德论述中的歧义性。这个术语有时被用做及物,有时是不及物的。在康德笔下,“表象”有时似乎是“属于”事物的“表象”,它们的实在性是隐藏的。另一些时候,表象又似乎是独立的实体,它们的名称源于我们观察并发现了它们的本质这个事实。在第二种意义上,“表象”一词与我们的物理对象的观念相对应。表象可以被观察到,它存在于空间中;它与其他表象和观察它们的存在者建立了因果联系。表象受科学规律的支配,是或可能是发现的对象。它可能就像看起来那样,也可能并不如此。它可以同时拥有次特征(客体所拥有的仅与特定感官经验相联系的特征)和主特征(属于对象内在构成的特征)(《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8—29)。简而言之,表象拥有物理对象的所有特征。照此理解,认为表象也是属于某物的表象,这肯定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根据康德自己的理论,被认为是表象之基础的“某物”只能是“本体”,然而关于本体不可能作肯定的描述。尤其是,说本体引起表象或是与表象存在任何其他关系都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至少是空洞的)。(康德的批评者,例如门德尔松和舒尔策就很快抓住这一点,并将其作为先验哲学的主要弱点提出。)有时在康德笔下,每一个对象的确都似乎是某个“物自体”的表象,表象必须“基于现实”,现实本身不仅仅是表象。然而,由于这与他所提出的认识理论(该理论既不容他知道也不容他表达他想说的意思)不一致,我们暂时必须把物自体当成一种非实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存在着一些相反的理由使康德否认自己正式发表的理论。但是如果我们在此节点上优先接受这些理由以及从这些理由中产生的对立学说,讨论就不可能继续下去。
现象与本体
《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含有对先验唯心论的详细阐释。但是在第二版中被康德删除了,可能是因为这加重了上述歧义性。康德还增加了“驳斥唯心论”一节(见44页),旨在为客观性提供正面的证据,同时也为被归于贝克莱的“经验唯心论”提供反证。经验唯心论认为,“经验”客体不是别的,正是知觉,若超出观察者的经验,科学世界的现实性就不复存在了。所有的经验客体都变成了“理想”实在,在我们关于这些实体的概念之外没有现实性。康德认为,与此相反,先验唯心论是经验实在论的一种形式:它暗示了经验客体是实在的。
康德断言先验唯心论以经验实在论为条件,这一点很难作出解释。比如他辩称,空间和时间都具有经验的实在性,也具有先验的观念性(《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8;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44)。这可能意味着,如果从经验的角度观察,我们便能认可空间和时间的实在性;而从先验的角度来看,空间和时间便“什么也不是了”(《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8;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44)。然而,正如康德所承认的,先验观点这一概念极具争议。这不是我们所能采取的观点,因此对它我们也无法获得肯定概念。康德理论简单来说有如下几点:经验客体是实在的,而先验客体是观念的。先验客体不可感知,并且不属于空间、时间和因果性的世界。莱布尼茨的“单子”就是这种客体,因而必须总是存在于想念它的心灵中的纯观念,没有独立的实在性。但是,何为经验客体呢?答案明显是,“任何通过经验被发现或被设定的客体”。
以上陈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康德的认识理论完全符合。总之,我们在描述经验对象和先验对象的差别时,是描述为存在的对象与不存在的对象之间的差别,还是描述为可知的对象与不可知的对象之间的差别,都无关紧要。因为,借用维根斯坦的话来说,“不可言说的就不要说”。于是,经验客体与先验客体之间的区别似乎又与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区别一致?前者是可知的,后者是不可知的,因为本体的概念只能被否定地运用,以划分经验的限度。所有的本体都是先验客体,而所有先验客体都仅仅是“可理解的”(即通过经验不可认识),因而都是本体。所以,以下三组区别看来是一致的:现象和本体,经验客体和先验客体,表象和物自体。在对莱布尼茨的长篇讨论,即从“分析论”到“辩证论”的过渡段落中,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要说的(特别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88—289;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344—346)。很多学者不接受这种解释,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接受,康德就显得过于前后不一,这与他的睿智不符。
所以,发现贯穿于康德“表象”概念的歧义性也出现于他的“现象”概念中,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奇怪。“现象”一词有两种解释,有时可以用来指代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实在的可感知客体,有时也可以用来指代一种心理“表征”(或用现在的话说,“意向客体”)。在后一种解释中,现象成了主观的(它是其所似,又似其所是)。确立它的存在就无法保证它的客观性。如此一来,康德的立场(即我们可以认识现象)和他所驳斥的经验唯心论之间就不存在大的区别了。与经验唯心论者相比,就连莱布尼茨也容许我们的“观点”中存在更多的客观性,因为他引入了“有充分根据的现象”这一概念(见24页),根据这个概念,表象的稳定性足以保证存在与似在之间的区别。莱布尼茨研究“现象世界”的方法肯定对康德产生了影响,也许比康德愿意承认的更多。但是他希望在确立表象世界的客观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不是止步于此。
从所有这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现象”、“表象”和“经验对象”的唯一可接受的解释是,它们都在物理世界中有所指。表象包括桌子、椅子和其他类似的可见之物;也包括只能通过它们的结果如原子(《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442;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470)和最遥远的星星(《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496;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524)才能观察的实体。这些“理论的”实体也拥有实在性,这种实在性来自空间和时间中的存在,以及由范畴所规定的秩序。它们与认识它们的心智结成特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它们也是可感知的。换句话说,任何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现象”,所有的现象原则上都是可知的。但除此之外其他东西都是不可知的。“除了感知和经验从该感知推进到(即科学推理)其他可能的感知之外,没有什么被真正给予了我们。”(《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493;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521)至于本体的观念,它“不是客体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我们感性的限度不可避免地息息相关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87;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344)。
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
饱览人类知识精华
如果你想在没有专业背景前提下
入门人文、科学、艺术等学科
这套书无遗是最佳选择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该套丛书质量的保证
译林出版社组织引进翻译
使得译文质量有了保证
更可贵的是
这套丛书是
中英双语版本
如果对中文译文不理解
可以对照英文看
还可以顺便学习英文
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度
行文顺畅,可读性强

还等什么
给自己或者孩子买一套

中英双语

《牛津通识读本》

全套113本

新到货
原价4417
五折特惠价2208
译林出版社直发包邮
可开发票
下单时留言备注
抬头,税号,邮箱
长按二维码购买
文末附有书单
【已出书目】
总计113册

第一辑20册
古典哲学的趣味
人生的意义
历史之源
设计,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心理学
哲学的思与惑
美国总统制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尼采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大众经济学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资本主义
文学理论入门
海德格尔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卡夫卡是谁
天文学简史
社会学的意识
康德
第二辑20册
西方艺术新论
简明逻辑学
缤纷的语言学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佛学概论
科学革命
广告
数学
叔本华
笛卡尔
全球化面面观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选择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福柯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科学哲学
印度哲学祛魅
克尔凯郭尔
第三辑20册
基督教神学
犹太人与犹太教
现代日本
马基雅维里
全球经济史
进化
性存在
量子理论
牛顿新传
国际移民
罗兰·巴特
哈贝马斯
医学伦理
黑格尔
地球
记忆
法律
中国文学
托克维尔
休谟
第四辑20册
分子
法国大革命
丝绸之路
民族主义
美国政党与选举
美国高等法院
纪录片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无神论
美国国会
科幻作品
罗素
领导力
罗马共和国
民主
英格兰文学
现代主义
网络
自闭症
德里达
第五辑20册
浪漫主义
批判理论
德国文学
儿童心理学
电影
戏剧
时装
俄罗斯文学
腐败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古典文学
医事法
卢梭
大数据
癌症
隐私
洛克
植物
电影音乐
幸福
第六辑13册(已出)
《抑郁症》《胡泊》《免疫系统》《微观经济学》《传染病》《银行学》《希腊化时代》《拜占庭》《景观设计》《知识》《司法心理学》《环境伦理学》《神圣罗马帝国》(113)
发表于加拿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