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神片成为讨论的焦点。
全片没有出现一具尸体,一滴血。
光是吃饭聊天,却让人感到浑身发毛。
连续三周,霸榜豆瓣口碑榜第一
它的故事很简单:
15个人坐在会议室里,讨论1100万人的清除计划。
今天,鱼叔重磅安利——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相比电影,它更像一部官方泄露的真实影像。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了600万犹太人。
实际上,这还远没有达到纳粹的预期。
在最初的计划中,这个数字应该是1100万

1942年1月,一个宁静的下午。
柏林万湖旁的一所小别墅里,一场看似平平常常的会议正在举行。
参会人员包括盖世太保、政府高官、军事专家、前线指挥官,以及党卫队国家安全部部长海德里希。
一共只有15人。
他们穿着整洁的军装,吃着高级特供的食品。
每个人都恪守文明世界的用餐礼仪,彬彬有礼。
他们讨论的会议主题是:《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轻松惬意的语调,谈论最残忍的议题。
生杀予夺,就像一桩稀松平常的工作
这是无数残暴行径的源头,将所有的尺度,都隔绝在房间之外。
首先,哪些犹太人该死?
德国正处于二战的关键时期。
很多工业岗位上都有犹太人的身影。
损失有经验的工业技术人才,得不偿失。
谁有用,谁留下。
于是,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成为判定生死的唯一依据。
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清除掉。
比如精神病院和残疾人疗养院里的犹太人,都将被处理。
其次,如何分配每个集中营的人数?
纳粹高层计划将欧洲的所有犹太人转移至东部集中处理。
然而,在东部战区,因为犹太人太多,情况已经严重失控。
士兵们日复一日,举枪屠杀,造坑填尸
很多半死不活的犹太人半夜会从坑里爬出来,士兵第二天又去扫射一遍。
如果再接收一大批犹太人,集中营将不堪重负。
军官为此大为头疼。
直到得到了优先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首肯,他才松了口气。
还有如何解决混血的犹太人
由于联姻,德国境内有不少犹太人混血。
即使是在国防部队里,也有近一万人。
另外,还有曾在一战中为国出征的犹太老兵。
按照原法律规定,这批人并不在政府的清洗名单中。
在希特勒的授意中,显然不希望有犹太血统残留。
有人反对,却不是出于同情。

而是担忧政府工作量太大,或容易产生秩序混乱,引发暴动。
多方权衡之下,就有人提议,强制绝育
针对所有混血,没有例外。
提议受到在座的认可和欢迎。

既能保证当下的劳动力,又能不造成混乱,还能彻底清除犹太人的血脉。

一箭三雕。
那么该怎么运输?
由于人数过于庞大,光是指挥交通就需要大量人手。
对此,他们特意制定了一套法律流程。
并交给每个犹太人一份知情同意书
说是知情,实则是威逼利诱,让犹太人自发有秩序地登上前往集中营的火车。
最后,就到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议题。
该如何杀死1100万犹太人?
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展示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关怀
如果开枪处决,就需要1100万颗子弹。
有人心疼物资
况且这样效率很低。
按照这个速度,没日没夜地杀,也要488天才能完成。
有人心疼时间
最后,心疼刽子手
杀人毕竟和烹羊宰牛不同。
长期的近距离杀戮,会让负责处决的士兵精神状态很差。
多数人只能靠自我洗脑,喝酒来缓解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不少士兵变得酗酒、暴躁。
于是,便有人提出使用毒气室

这是一种不见血的杀戮方式,短短十分钟便能使至少1000人毙命。
不仅更高效,也能最大程度减轻执行士兵的心理阴影。

在这场关于决定犹太人生死的讨论中,没有一个犹太人。
他们考虑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利益。
除了被屠杀的犹太人。
二战后,很多当年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官员被抓。
然而法庭上,他们大多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
其中,对艾希曼的审判最为著名。
他是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整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齿轮,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任何一个人,只要在我的位置,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
同样,从一些纳粹老兵的自述中,也很难看到悔恨。
若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在纳粹德国的经历,我会说,天堂。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提出一种平庸之恶
这是一种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也就是说,在这种犯罪中,施暴者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不自觉地丧失了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与判断。
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有着高度细化的分工。

尤其是毒气室的出现,使执行者与被害对象之间基本不会有接触。
他们只需要按下按钮,便夺走千百人的生命。
因此,这种机械化的操作模式让士兵们鲜有负担
正如电影《朗读者》中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汉娜。

面对自己在集中营犯下的罪恶,毫无感知,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她只在乎的,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是自己的文盲问题,而不是杀人问题。

但,《万湖会议》并不属于这一范畴,它展示的是一种更可怕的邪恶
与会的15名纳粹高官,无一不是德国的精英分子
其中,有博士头衔的,就有8人。
他们不是盲从的施行者,不是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

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策划者
甚至可以说,他们比谁都绞尽脑汁。
众所周知,犹太人问题是希特勒的心头肉。
谁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成绩,便能获得赏识。

为了加官进爵,每个人都想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找机会对希特勒谄媚
他们专注而热切地讨论。
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方案与流程。
但,重点永远不在于犹太人的性命,而在于如何提高效率
修建毒气室费时费力。
就有人想到办法,命令不知情的犹太人自行建造。
屠杀会引发混乱。
他们便以洗澡为幌子,把犹太人骗入其中。
衣服、首饰自行脱下叠好,还省下了扒衣服的时间和人力。
逐渐,杀人成为一项产业
毒气室、焚尸炉,各式各样的屠杀工具问世。
他们甚至还争相申请专利。
并以此为荣。
以不义开始之事,必须用罪恶使之巩固。
上行下效的官僚体系中,每个人的双手都沾满了鲜血。

《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救下6000名犹太人。
他明白,片刻的生命,终究也是生命
《钢琴家》中,军官威廉是消极对待战争的法西斯。
身为军人,别无他法。
战败前夕,他对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说:
你再坚持两周就自由了
再见到斯皮尔曼,眼中满是泪花。
这是他们作为时代逆行者的正义。
而《万湖会议》中,官员们也有着自己的正义。
但这所谓的正义,让鱼叔无比错愕。
有段话,是一名前线军官的自我辩白。
他说他就喜欢朝小孩开枪
反正没了父母他们也活不了,这么做是为他们好
这便是他的正义。
听闻此事的长官也夸奖他,是个正派的德国人。

正义来自群体认知

一战后德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民众食不果腹。
这一情形,和多数动荡时局一样。
恐惧,成为了投机政治家利用的工具。

于是便有了嫁祸,有了用不完的借口。

让犹太人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
站在庙堂之上,将战争鼓吹成机遇把迫害与屠杀视为正义
战争对所有个体是不幸的,但它也创造机会去书写真相,去激烈地干预社会,用伟大的宏图去改造社会。
万湖会议中,15名高官,有三分之二来自法律界
法律向来以道德为准绳,以正义为诉求。
他们本该用自己的学识与逻辑思维,捍卫法律公正,社会正义。
如今成为了帮凶。
他们用公式计算出犹太人的比例。
1100万条人命,在他们眼中不及子弹珍贵。
他们呼吁民众,要以宏观的视角看待数字
民众不知,自己已成为那个数字。
如弗洛伊德所说,若逻辑不被生命的关怀所引导,就不是理性
如果对生命毫无敬畏,智者无异于恶魔。
这是德国时局的畸形产物。

即使没有万湖会议,也会有个千山会议。
这是纳粹党人前仆后继的事业。
海德里希在会议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今天负重前行,将会留给后代收益和幸福。
大义凛然,言之凿凿。

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便可以颠倒黑白。
可以用最崇高的话术,来粉饰自己最龌龊的行径。
可以肆无忌惮地篡改法律。
可以一点点将罪恶,粉饰成伟大的使命。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对以往历史的错和对负责。
而牢记历史,则是我们每一代人的使命。
犹太题材的电影一拍再拍,光是「万湖会议」的故事就曾拍过三个版本。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但历来,读史可以明鉴。
它告诉我们:
不能抹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区别和界限。
也不能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冷冰冰的数字。
时刻保持对生命与个体的关怀,才是每个人应有的正义。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