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妈说:
都以为老师的孩子幼升小比一般的孩子会顺利很多,其实不然。我的好友小桐妈妈曾是一线教师,但去年她的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后却遇到了种种问题,以至一年级前几月总是害怕上学、讨厌学习。
因为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入学的头一年压力都特别大,主要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环境和交往互动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心理层面,于孩子而言,其实是重大的“门槛”,而心理状况又反过来会影响学习。
好在这个学期,情况大为改观,今天请她把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这当中有很多是融合了老师视角的爸妈经验我个人觉得非常实用!

文: 桐妈
前些天小桐乐呵呵地跟我说她现在非常喜欢上学,上学就像去游乐场一样开心,还特意给我解释,不是说玩得开心哦,而是学习本身就像玩一样
接她放学的路上,也总会听她一路叽叽喳喳“凡尔赛”自己愉快的学校生活:因为作业写得快,可以帮老师检查作业;跟同学相处很好,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因为朋友太多,玩的时间都不够分了…… 
想到去年刚入学那阵还哭唧唧地说不喜欢学校,这大半年的就已经走上了快乐大道,老母亲内心感慨万千。
虽然都说养育孩子“静待成长”,但静待并不只是“静静地待在一旁等待”、啥也不做。
01
总被扣纪律分,
原来是被“小班长”盯上了
小桐在刚入学时,通过学校的家校沟通软件,我发现她经常会有纪律的扣分,比如上课说话,体育课不好好站队等。他爸觉得孩子管不好自己也正常,但我对孩子更了解一些,我觉得她不会有这样的“胆量”,尤其她在幼儿园期间一直是比较乖的孩子,画风突变,必有其因。
我旁敲侧击地向小桐打探原因,总算是找到了些线索。
小桐说有一次,因为她送了朋友一把尺子,新上任的“小班长”也想要。她觉得小班长态度不好就没给,就这,她被小班长“盯”上了。于是接下来扣分成了家常便饭,更严重的是有时还会被小班长掐着胳膊拉出来罚站。
有一回放学的时候,她哭着跟我说胳膊被掐疼了,学校不好,不想上学了,了解到又是小班长干的,我便开始琢磨着要如何帮孩子来解决掉这个问题。
孩子的难处是,她明白小干部是老师的代表,违抗小班长就等于违抗老师,所以她不敢正面冲突。
但是,在我看来,也不能就这么任由小班长“造”。客观地监督纪律当然要配合,但“携私报复”式的罚站、掐胳膊,会冲击孩子的“世界观”。
所以我先告诉女儿班干部的定义:“老师选择小干部是帮助同学老师做事情的,并不是来欺负同学的,老师也会观察小班长的表现的。”
接着我告诉她可以正面反抗,但前提自己要做到无可挑剔首先你要在上课时管好自己,不给小班长机会。下课的时候如果再欺负你就一定要勇于反抗,勇敢地把她的手打掉。”
小桐真的听进了我的建议,后来有一回在小班长抢别人篮球的时候,她和其他同学一起“仗义执言”把小班长说哭了。那天放学时她和我说起这件事时很兴奋。我想小桐的兴奋并不是因为小班长哭,而是她感到了自己的“突破”。
02
会玩耍的孩子朋友多
经过“小班长风波”,小桐学会了在集体中如何自处和与他人相处,后来她也和小班长成了朋友。而我则更加意识到交友对孩子在校生活有多重要。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会督促她课间多出去活动,每天放学都会先问问她今天跟谁一起玩,玩了哪些游戏。如果她不知道玩什么,我也会给她一些建议,或者教她一些能够和同学一起玩的小游戏。
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觉得多一些户外时间可以保护视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通过跟同学共同玩耍建立友谊。
后来小桐跟我说因为她教不会跳绳的同学跳绳,还开办了自己的“跳绳辅导班”,做起了体育老师,或者大家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慢慢地看她越来越能够自由玩耍,我就放心了。
对于孩子来说,会玩耍也是建立友谊的重要途径,并且朋友越多的孩子越不容易被欺负。
在这个阶段中小桐自己从中一定也会体会到很多,关于“律己”、关于“集体”、关于“正义”,这些无法跟她讲得很清晰的概念此时却在她内心埋下了种子。
插入一点碎碎念:
如果孩子在学校生活中产生不愉快的经历,特别是在入学的早期,我们一定要多多关注她的情绪变化。
如果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没有及时处理,很可能就为孩子的学校生活留下阴影。
就像我一个朋友家六年级的男孩,开始跟小桐面临过类似的情景,在孩子表达不喜欢学校时,因为朋友当时工作忙,对于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没有足够的重视,没能及时给孩子提供帮助。于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立无援。
就在上一个寒假,她看到了孩子自制的小视频,非常难过和自责。
朋友孩子自己做的小视频↓↓↓呈现了自己在学校备受压力,而爸妈又不闻不问的内心写照
我们对孩子的帮助一定是越早越好,让他知道,我们始终与他站在一起。
03
幼小衔接的“留白”,入学直接掉坑
孩子要在学校感到快乐,抓好学习是必要条件。
小桐上学第一个月摸底考试就出师不利,语文考了70多分,在全班一大片90多分甚至满分里格格不入,数学也不是很理想。
不过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因为小桐在幼小衔接阶段几乎没有进行知识方面的衔接,包括拼音只做了简单认读。本来幼儿园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衔接,当时请了很多假,又正好赶上疫情的关系,基本大班就在家以“玩”为主了。所以一进小学就“成绩掉坑”,可以说,这个坑也是我主动给她挖的。
当然,在“挖坑”时我也做了些埋伏。
首先,我是在“知识衔接”方面刻意留白,尤其避开了和小学一二年级教材内容的重复。但是我为小桐打下了比较好的识字基础,我们有6年的亲子共读阅读经历,所以小桐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都不错。
其次,小桐在上学之前没做过卷子,但逻辑狗等思维训练从没有停,她在入学前结合实物教具的加减其实掌握得很不错。
不过即使早有心理准备,看到70多分的卷子也是难免有些着急的。直到确定课堂学的都对,是没学的不会(主要是拼音),那就帮她复习赶上进度。
由此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尽管从我的教学经验看,孩子早晚都能跟上,但是不想在入学的那会儿爸妈和孩子都特别累,拼音这块有条件的还是在幼小衔接阶段学一学
不过总体来说,我给小桐刨的坑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困扰,幼小衔接上的留白我认为也是带来隐性好处的。
一方面,有助于养成上课专心听的习惯,另一方面,开始的时候吃点“苦头”,感受一下学习的难度也不是坏事,体验学习步步攀登的过程,明白学习这件事好名次没那么重要,只要努力了就会越来越优秀,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体会。
也特别想说的是,具备一定的识字量真的很重要。因为小桐的识字量没有问题,上学后完全不需要我读题目,在学校考试也不用等老师读题,不管作业还是考试,都很有效率。
04
和老师的沟通情况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
当然孩子整个状态的调整一定离不开爸妈和老师的交流与沟通。
我们要非常善于“利用”好老师的力量。教师是孩子头顶的天空们都知道老师的话对于幼儿园或者低龄的孩子来说就是“圣旨”,我们说一百句未必赶得上老师一句话管用。
其实,对于孩子喜欢的老师来说,不管什么时候,老师的话都有神奇的作用。如果孩子的心情和信心像气球,那么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以送上天空,有时候一句话,也可以让它瞬间泄气。
和老师的良好互动包括三个方面:对老师日常工作的配合,与老师的点对点沟通,以及和老师保持适度的界限。
1. 对老师日常工作的配合
孩子上学前,我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寄望于孩子有“好运”。但是,老师再好也不是完人,一个班级四五十个人,除了日常教学,还有繁杂的琐碎事物,老师不可能为你的孩子实现“私人定制”。只有家校合力,才能让孩子顺风成长。
作为家长配合好老师的工作,在入学的初期,就是尽量不给老师“添麻烦”。
孩子自理能力要有。尽量不要因为吃饭喝水上厕所这些小事找老师沟通,这些可以通过自己和孩子多聊天来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
小学不是幼儿园,我们自己也要做好心理转变。
2. 和老师的点对点交流
老师的工作都很繁忙,长话短说尽量简短,并不需要刻意沟通。
涉及到与老师交流孩子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上的小技巧。
我们在向老师询问时,尽量不要用这样的句式:“孩子最近有没有哪里表现不好?上课有没有做小动作?”
而是换成:“孩子最近有什么进步吗?”这样老师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哪块进步了,取得了好的成绩,或者受到老师表扬了,及时感谢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就好。多感谢少质疑,总不会有错。
当然与老师做好沟通,并不意味着“讨好,也不是通过“送礼”等手段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偏爱”,而是在沟通过程中表示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接到老师的电话反映孩子的问题,我们第一感觉可能都会很紧张,孩子表现又不好了,老师来告状了。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理解成是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而且需要的我们配合来共同教育孩子,就会放松很多,可以向老师请教有没有什么建议。
一般老师打电话的话可能确实是孩子反复出现问题了,这时我们接下来的走向并不应该是我们先接受批评,然后再去批评孩子,而是应该先意识到孩子需要帮助了、老师也发现了,所以我们切实地用行动去配合。
我始终觉得,老师和家长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看到孩子的进步。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心理沟通,交流会顺畅很多。
3. 和老师保持适度的界限
同学之间相处的不愉快,如果不涉及身体伤害,尽量也不要麻烦老师来解决。即使小桐被打了,哭着跟我说被“掐疼”时,我也没有告诉老师这些事,因为孩子的相处之间有摩擦是正常的,并不是老师的教育责任没有尽到,能自行处理的先自行处理。也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有什么事都去“告诉老师”,让孩子养成告状的习惯。
真的遇到了像我们前面遇到的社交问题,孩子的背后还有家庭,能沟通的找对方家长沟通一下,态度也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因为孩子们本来就在学习“交朋友”的过程,只是有些方式欠妥。我告诉对方家长,也是抱着让他知情的想法,同时也是表明我们重视孩子这个事情,始终对孩子保持关注,对孩子是一种心理支持。
05
给爸妈“幼小衔接“一些建议
最后关于幼小衔接,我仍然建议爸妈们尽量减少给孩子做书面练习。
之前我说到幼小衔接的刻意留白,除了想趁学前多玩一玩,抓住儿童宝贵的游戏时间,也是因为过早加入“辅导作业”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孩子对家长布置作业这件事天然抗拒,虽然很多孩子一开始表现还不错,但前期多是在亲子关系银行中的“存款”,慢慢存款不够了,孩子的反抗就会出来。当然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后多半会以家长权威的胜利告终,但难免会给孩子留下“写作业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的印象。
其实,永远记住一句话,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学前各项能力准备不足,无论是识字量、题目理解能力、还是知识储备和书写能力,孩子都不具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一定会需要家长的参与。这样就容易给孩子留下“写作业需要妈妈一起完成”的印象,从而产生依赖心理。所以我建议爸妈们尽量把这个过程留到小学。
我家目前书面作业仍然不多,除了学校作业基本能在学校里完成,家庭中补充的学科练习很少。虽然我也买好了教辅资料,但是因为时间原因和孩子自己的主动意识还是不够,多做一点免不了就要讨价还价一番,所以资料大多数时候都躺在桌角吃灰。
但我并没有很着急,目前的打算是后面会针对弱点挑选一部分进行巩固学习。随着年龄渐长,她自己也慢慢开始有了意识,说老师说了要上好初中数学附加题还是要会一点,我说那你就乖乖做点“思维题”吧,老妈不会坑你。等她有需要,就会主动求助,是我一直等待的状态。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记得给文章右下角“点赞”“在看”双连击哦!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我的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