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身边讨论 Web 3.0 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不乏过去很多 “瞧不上” 区块链行业的人。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还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新生事物,也在努力思考自己如何投身于这样的浪潮中去。区块链行业从 2017 年的混乱喧嚣,到 2022 年的雏形渐显,跑出了一些被验证的商业模式和实际应用,颇有点 1995 年早期互联网行业的影子
因为笔者过去一直在从事 FinTech 行业,自然对于区块链行业留意较多,也一直在思考 CeFi(中心化金融)和 DeFi(点对点金融)的相融相生。在此把平日里的一些胡思乱想分享出来,正如同 DAO(点对点自治组织)的兴起,这里很多有趣的观点来自于身边各路朋友的互相碰撞,笔者仅仅做了一定程度的归纳和总结。
1)华人圈的大航海时代
出海和 Web 3.0 的结合,完美匹配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 “比较优势”,国际化背景的华人团队 + 庞大的国内程序员群体,堪比二次入世,而且这一次入世不需要任何其他国家的容许,没有马拉松式的谈判,直接上开源代码到互联网上即可。供应链全球化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但开源代码全球化却不是。
国内作为产研中心,海外设置运营中心,面向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等市场,这是目前大家对华人背景 Web 3.0 项目落地方式的基本共识,堪比华人圈的大航海时代。
2)点对点信任的颠覆性创新
区块链用 “工作量证明”(PoW)和 “权益证明”(PoS)解决了点对点信任问题,这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亮点。“点对点信任” 是比诸如 “不可篡改”,“可溯源追踪”,“公开透明” 更加重要的特征,它让 “区块链” 从一个数据库开源技术变成了一种经济体基础设施。
“去中介化” 意味着价值链条的重新分配,人类历史上生产关系的升级第一次可以依靠技术来实现,在此之前都是通过战争,立法,人权运动等方式实现的。没有点对点信任,就没有 Web 3.0。毫无疑问,点对点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一次技术的范式转移。
3)为谁提供什么价值解决什么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Web 3.0 的产品-市场-契合点(PMF)找错了,Web 3.0 在强政府和完善体制的国家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头部国家的程序员、代码、开源社区,比落后国家的官吏、法规、监管体系,更加有信用和有保障
强主权和完善体制的 “技术供给国” 是 Web 3.0 的生产基地 — 比如中国和美国,弱主权和弱体制的 “技术消费国” 是 Web 3.0 的真正市场 — 大约可以包括世界排名靠后的 120 名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契合点(PMF)的重新选定,是这轮 Web 3.0 热潮的一个原因
4)市场时机是如何到来的
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保护主义兴起,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和社区割裂,推动了三个长周期趋势:个人主权意识的觉醒,超越族群意识的泛社群文化,寻找 “各种替代方案” 的积极探索。全球疫情对于远程协作和灵活雇佣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作用,数字游民群体也开始崛起。
过去三年,区块链上涌现出大量合规科技:安全/KYC/反洗钱/征信/审计/评级/报税/监管,它们正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助区块链世界跨越鸿沟,赢得现实社会的更多认可和连接。比如,CeFi(中心化金融)和 DeFi(点对点金融)这两个平行世界会越来越融合,并最终形成统一体。
5)开源互联网是一种 “意识形态”
Web 3.0 是一种开源互联网。白皮书类似施政纲领,代码协议类似法律法规,开源生态类似自由市场,投票机制类似选举,硬分叉机制类似持枪和公投。开源软件 + 经济模型 = 程序员版的独立宣言
开源互联网至始至终都在向用户证明 “它在努力约束自己”,“它不仅不作恶,而且是在代码层面无法作恶”。优秀的Web 3.0 产品通过 “容许用户随时可以离开而留下用户”,通过 “不控制生态上的合作方而吸引更多合作方”,通过 “允许任何竞品与它竞争从而来脱颖而出”。这是 Web 3.0 跟 Web 2.0 最大的不同。
在治理的非国家化:对多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一) 的文章中,笔者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世界是否存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治理公共品的可能性”。出海和 Web 3.0 的珠联璧合就是这样的一种大胆尝试,技术的奇点和市场的激励迟早会促使世界排名靠后的 120 个民族国家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开源互联网,终将会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双螺旋推向一个新高度。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