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黎响蘑菇姑姑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最近,我看了《国王的演讲》。
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严重的「口吃症患者」,通过自我接纳,一步步成长为「超级演说家」的故事。
听起来,不过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励志故事,对不对?
然而,在男主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接纳的自由」。
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讲“接纳”:
说“原生家庭”,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父母,
说“亲密关系”,要学会“接纳”自己的配偶,
说“亲子关系”,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
在某种程度上,接纳周围的人事物,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
但很多人在努力接纳他人的同时,却忘了一个更重要的前提:自我接纳。
因而导致他们深陷内心冲突中——
一方面想努力迎合别人的期待,
另一方面当做不到时,又严厉苛责自己。
也许,我们这一生,都需要像乔治六世一样,去完成某种和解,找到一种接纳自己的自由:
知道自己无法总是符合期待,在接受外界标准的评价之前,建立“不否定自己”的防火墙。
“永远对自己不满意的国王”
乔治六世在未当上国王之前,名为约克郡公爵,是乔治五世的二王子。
他长相英俊,关心子民,在国事上能尽心尽力辅佐国王,是大家眼里的好王子。
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口吃,每次做公众演讲时,都会结巴到说不出话,不断冷场。
在国民、公爵夫人、公爵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公爵的期待和标准:
风度翩翩、充满铁腕力量和主张、演讲时充满正义和号召力……
而口吃,让公爵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怀疑:
这不是人民想象中的公爵,也不是我心中满意的自己!
于是,为了改变口吃,重回完美的自己,他对自己实行起「简单粗暴的改造」——
我要推翻和改变某个事实,让它符合我和大家的期待。
为此,皇室到处寻觅医生,尝尽各种治疗办法:
靠吸食烟卷去镇静神经;
拼命练习放松喉部肌肉;
嘴含好几颗弹珠去阅读……
但绝望的是,每一次的不断努力,都以失败收场,公爵也感到越来越自卑、无力。
这造成的结果是:
他越强迫自己改变口吃,就越无法改变,陷入恶性循环中。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无法自我接纳。
一旦看到自己的致命缺陷,让自己无法达到外界的期待,我们都会有一股本能的能量:
“我怎么是这样?不,这不是我!”
“我要改变自己,达到我心中理想的样子。”
然而,当一个人真正爱的是「理想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时,就意味着:
他根本无法正视现实,也不具备力量去改变自己。
换句话说,在面对自己的缺陷时,如若只是一心想去扳回一城,让自己变得完美,变得符合世界的期待。
那么,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将面临绝境。
理解自己,冲破困境
在求医过程中,约克郡公爵遇到了语言训练师罗格。
刚开始正式治疗,罗格就敏锐地了解到:
表面上,乔治六世的问题是生理上的口吃;但实际上,却是内心深处的羞耻感。
这份羞耻感,源于他小时候被父亲对待的方式。
公爵小时候是个左撇子,他的父亲乔治五世为了纠正他,会经常惩罚他。
同样的,为了他纠正膝盖外翻的走路姿势,公爵还被迫日夜戴着金属夹板。
而为了让他改掉口吃,父亲会鼓励哥哥嘲笑他,觉得这样就能刺激他好好说话。
然而,通过惩罚、嘲笑的方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的改变,但同时也会给他传达一种深刻的感觉:
真实的我,是不被外界接纳的。
这,就是乔治六世羞耻感的来源。
罗格知道,公爵的口吃,大多源于父亲的高期待和哥哥更优秀的压力。
因此,他开始鼓励公爵走出父亲和哥哥的限制。
甚至在老国王去世后,他还一再向公爵强调,你比你哥哥优秀,你可以去打破规矩,代替哥哥,坐上王位。
但公爵根本不敢、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件事,他既恐惧又愤怒地告诉罗格:
这就是谋逆!我的父亲是国王,我的哥哥也是国王,你什么都不算,我们的治疗结束了!
但没想到的是,哥哥不想被国家大事束缚,没多久就选择了退位,约克郡公爵真的当上了国王,成为了乔治六世。
对此,公爵惶恐大哭,他没办法接受口吃的自己,成为了一个国王,更别说当一个能做战前动员演讲的国王。
在第一次公开演讲失败的刺激,以及妻子的鼓励下,乔治六世再次找到罗格。
面对乔治六世的恐惧和退缩,罗格告诉他:
您不必带着他和您哥哥的阴影工作生活;您不必像五岁时那样害怕那些东西。
听完这句话,国王陷入了沉思,在重新面对过去时,他理解了医生的暗示:
你已经不是五岁了,可以不再用五岁的方式去反应;你有一些旧的东西,但你还有选择去建立新的东西。
因此,乔治六世开始尝试跳出「两极拉扯的困境」,进入到一个新的维度去解决问题。
这个维度叫「实事求是」,它包含着深刻「理解自己本质」的意思——
如果我们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囹圄里,必然会故步自封,形成痛苦;
只有回到此时此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自己,冲破局限。
站在此刻,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走出旧模式,意味着要去建立新模式。
对于国王而言,建立新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
摒弃父亲镶嵌在他身上的羞耻感,接纳真实的自己。
为此,罗格决定让国王去寻找最适合自己、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在训练国王说话时,他开始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处理方式:
把口吃变成语气停顿、用唱的方式代替讲话、用脏话去缓解结巴带来的不悦等。
这让乔治六世逐渐体验到:原来自己的生理特征并不可耻,原来真实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纳的。
这时候,就来到了新模式的第二步:
用赞美、鼓励 、讽刺 、挖苦等方法,让乔治六世宣泄情绪。
甚至,在加冕仪式彩排时,罗格还坐上了国王的王位,以此激怒他:
凭什么我不可以坐在这里?你又不想当国王。我凭什么浪费时间听你说话?
乔治六世果然发怒了,他开始恶狠狠地回骂罗格:因为我有向他人表达的权力!我有我的声音!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流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也是他第一次,如此坦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够用强有力的语气说话,找到自己的节奏,他就开始慢慢获得一种「掌控感」。
这时候,他就不再会轻易在意外界的看法,也不再会轻易逼迫自己按照外界的要求做事。
因此,在大主教质疑罗格的就医资格,要求国王接受他安排的医生时,国王十分硬气地拒绝了他:
这是我自己的事;在这种私人问题上,我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一个人最具有力量,那就是:
承认自己的真实情绪,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发表二战战前的动员演讲时,罗格还特意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闪光灯关掉,免得让国王觉得好像有双邪恶的眼睛在盯着他;二是告诉国王,以朋友的身份说给我听就好,搞砸了也没关系。
这是在进一步帮助他重建内心对自己的掌控感,帮助他与世界达成和解:
你不需要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和期待,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把别人当作支持你的朋友,而不是当作严厉的父亲。
最终,在罗格的帮助下,国王彻底走出了被父亲惩罚的阴影,突破了限制,完成了这次情绪饱满的战前演讲。
更改信念,我要成为自己的国王
资料显示,乔治六世一辈子都没有治好口吃。
但在与口吃共存的过程中,他的多次广播,却让他成为了英国反法西斯的力量象征。
乔治六世的故事,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影子。
这个世界就像一张已经运转多年的大网络,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标准。
而成年后的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要求自己:迎合标准,把自己镶嵌进这个世界,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表面上看,影片讲述的是国王的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它的背后却包着了我们都需要的一种信念——
用一种「接纳的自由」,来与世界标准抗衡,成为自己的国王。
客观上看,人不是为统一标准而生的,我们难免会察觉到自己不符合世界的部分。
因此,在社会标准下,为了得到世界和他人的接纳,我们很多人是这样子的——
别人买房自己也要买,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要考,别人结婚自己也一定要结婚……
一旦发现自己做不到,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没和世界一起转起来,陷入无限的自卑和焦虑中。
但「接纳的自由」,可以让我们建立一种合理的心理秩序,止息得失带来的纠结。
它既包含了一种放弃,也包含了一种和解。
放弃对自我完美的期待,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这对现实中的每个人来说,也许是最难的地方:
难道生活只能这样子了吗?
我和自己的缺陷和解了,似乎自己就不会变得更好了啊!
但接纳并不是停滞,反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善意,少了很多自我批评。
这时候,我们便能从自我攻击中腾出精力,去探索自己。 
而且,人是成长的,随着我们对生活的探索深入,走在自我意义的路上,接纳自己这种感觉也会越来越自然。
那时候,我们对人生的评价,不只是“我有没有和大家一样”这一项标准了,而是有了更多自己个人文化的维度。
并且,根据自己内在选择的东西,没那么容易被外在的标准推翻。
所以,对接纳自己这件事,我们要保持开放和循序渐进的心态——
允许自己有一个过程去建立逐渐强大的个体,去以自洽的方式过这一生。
最后,你知道接纳真正的定义是什么吗?
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它的来源是拉丁语的acquiescence “得到安宁”,与“默许”的意思很接近。
接纳的自由,正是有关如何在这个世间安放身心的一门学问。
默许你周围的一切,坦然接受,并且把自己作为一个平等所在,不凌驾,不操控,如实地生活。
在我的心中,这是关于一个人真正的解脱。
编辑:Quasimodo。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