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受史籍记录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大家提到诸葛亮,百分之九十九都会以“神机妙算”形容他。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故事,都让我们见识到诸葛亮的“神”。但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预言”,竟在一千多年后的清朝得到了应验。
这个神预言只有12个字,是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当时,蜀汉大军和司马懿的军队,正在五丈原交战。诸葛亮的病情不太乐观,另一面,司马懿不断打探诸葛亮的情况,以此来判断他还能活多久。而探子则向司马懿汇报说,诸葛亮虽然仍早起晚睡,事无巨细都会亲自阅览,可是却吃不下饭。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果然,诸葛亮很快就对部下交代日后交战的一系列部署,并且秘不发丧。最后,蜀汉大军安全撤军。他到底部署了什么呢?
据说诸葛亮在临终前,安排部下在他死后将他放入一个提前做好的木匣里,还要往他的口中放上七粒米。这样就可以让诸葛亮的将星不灭,以此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
之后,让四个士兵抬着那个装着诸葛亮遗体的木匣一直往南走,直到绑匣子的绳子断了,木匣落地,才可以停下来。并且木匣落地的地方,就是诸葛亮的墓地,士兵可以就地挖坑,将他埋葬在那里。所以到了今时今日,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真正葬身之处。
这是诸葛亮的其中一项部署,另外一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神预言。诸葛亮去世之前,让刘禅为自己修建祠堂,祠堂前要立一块石碑,刻十二个大字于其上,就是“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刘禅并不明白诸葛亮建祠的意图,更不懂那十二个字是什么意思,可他只知道,诸葛亮做事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刘禅也没有多想,在诸葛亮死后,马上命人为他建立祠堂,也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并在武侯祠内树立那块十二字碑。
武侯祠本是为诸葛亮所建的,又称为孔明庙、丞相祠,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境内。但如今又增加了刘备殿、文臣武将殿以及诸葛殿,成为了一座君臣合祀祠庙。祠堂内的石碑,其实早在岁月变更之中被掩埋,但在康熙十一年时,村民修缮武侯祠,又重新将它挖了出来。
02
康熙十年,川湖总督蔡毓荣就曾向康熙帝上报,武侯祠日渐破败,需要修葺,而康熙也批准了这项提议。后来,包括蔡毓荣在内的不少四川官员都有捐资,打算把武侯祠修缮妥当。修缮工作由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主持,进行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康熙十一年,修缮工作已经到达尾声,只剩大门需要维修。而就在维修大门时,村民从地下挖出那块石碑。大家看见这块石碑不像当世之物,于是找来村里的一位老学究来研究。老学究只知石碑是一件古物,但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上面的十二个字是什么意思,他也同样一头雾水。
由于村里挖出古碑这件事引起了轰动,作为工程负责人的宋可发也得到了消息,他赶紧赶往工地,查看了这块古碑。他首先安排人将石碑安置好,然后将石碑上的字临摹下来,找人进行研究。
经过了多方思索,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水主月”,是“清”字;庚不大,是“康”;“盖十八”,则是宋。于是有人认为,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大清将成为天下之主,康熙是一代圣主,而武侯祠会交给一个姓宋的人进行修缮,这一切都出自“卧龙”诸葛亮之口。
这么解读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宋可发法马上向康熙进行上报。康熙对此龙颜大悦,武侯祠和宋可法也名气大涨。不过我们再次回归到诸葛亮去世以前,他的一系列部署,例如口放七粒米、棺椁一路向南、建祠立碑等,其实都是据说,并没有史料证据支撑这些说法。
首先就是在今日的武侯祠中,并没有这样的一块十二字石碑。其次就是发现石碑的地方是今日的武侯祠所在地,但最早为诸葛亮建立的武侯祠,其实是在沔阳。因此如果石碑确实存在,为诸葛亮要求所立,也不应该在成都被发现。在成都的是汉昭烈庙,是祭祀刘备的祠庙。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临死留下十二字预言的事,很可能是假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传言一直流传呢?我们先从时间上进行推论,发现石碑的时间是康熙十一年,那时康熙正在削藩。因为康熙十二年,藩王吴三桂就因为不满削藩而起兵造反。
加上满清刚刚入主中原不久,外界还有很多敌对因素。所以说,康熙放出这样的传闻很可能是想给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稳定的削藩环境。而选择诸葛亮作为“预言家”,自然就是看中了他的神机妙算,总能令人信服,这就能让传言变得更可信。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十二字预言的真实性,因为同样没有证据证明。也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种种说法都已无法查证、不得而知,我们对历史才有了更多的研究和想象空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