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朋友找我推荐培训班,她说孩子最近上了英语、围棋、滑轮,可天天回家还是吵着要玩。
朋友感觉孩子时间太多,玩心太重,需要帮孩子再报些数学、国学之类更偏学科类的课程。毕竟“这年纪就得多学,不然玩散了就都没学习力了
可车子没日没夜跑都会出问题,孩子一直都在学习,真的就能达到我们期望的学习力吗?
如果学习力真的可以靠不停地鞭策孩子学习来培养,那么常见的小时候依靠抢跑提前学却在“高年级滑坡”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些要先回答一个基础问题:学习力到底是种什么能力?
学习力是新老知识融合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看美食UP主制作美食时,方法道理都懂,但到了自己要动手尝试时,却发现各种手残和事故现场。
这其实就是知识建构方面的影响:学到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没有旧的动手经验去联系。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学习不是单纯由成人向孩子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孩子主动去建构知识,是新老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和双向的交互作用。[1]
可能不少人还记得多年前流行过的“闪卡教学”法,成人把一些知识制作成闪卡,通过不断快速地让闪卡在孩子眼前重复循环闪回,从而让孩子记住特定的词汇。
闪卡教学 | pexels
许多家长为之心动,但教育界对于这种做法的争议极大:看起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快速的学习了新词汇,可实际上这种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因为它是单向的、没有交互的
在这个闪回过程中机械化认识和背诵的字词,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在人群中看到的一张人脸一样。一瞬间记住了这个人,但由于缺少更多维度的联系,很快就会忘记。
对于学习来说,真正的学习力应该是新老知识建构融合的能力。
它需要将新老知识经验去链接,将知识之间融合,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才能完成完整的学习闭环。毕竟只有这样,新的知识和经验才会牢固地建立在思维之中。
大水漫灌,
反而容易让学习变得停滞不前
重视孩子的学习是一件好事,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大水漫灌并不能得到父母想要的结果。
19世纪的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在1897年心理学家布瑞安和哈特的研究中,发现当实验对像持续收发电报练习15—28天时,原练习的成绩并没有像之前一样的成效那么明显,反而出现停滞不前。
这一现象就被称之为“高原现象”,它的出现跟持续的被动学习和疲劳状态有很大的关系。[1]
持续的被动学习会造成疲劳 | pexels
孩子的学习也是同理。
最常见的一类现象就是“高年级滑坡”现象。这类现象的成因不同,但许多所谓的“滑坡”其实是早晚会发生的。父母在孩子低龄阶段、别的孩子尚未开始持续学习时,就抢先给孩子上种类繁多的学科启蒙班。此时学习的特点是:题目比较直接,对于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要求较为简单,不要求太多的抽象提炼和概括迁移能力。因此,孩子“抢跑学”的效果很好,孩子可以达到不错的成绩。
但到了更高年级,学习难度、深度加大,学科的学习设置从具象逐渐转化为抽象,涵盖大量的原理理解和逻辑推演。如果孩子抢跑多年,学习模式却依然遵循单一的知识灌输堆积,则无法胜任这些快速加深的知识。
家长和孩子的常见对策于是变为靠大量刷题,用“量”来覆盖日益提升的题目深度和灵活度。但往往效果不佳。就好比武功明明已经到了比拼“内力”的时候,却还在较低层次上练习更多的表面功夫。
此时,如果加上孩子一直是被动地进行着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连接和探索,成绩瓶颈自然也就出现。
比较麻烦的是:“高原现象”问题的暴露往往在孩子年龄较大的时候,然而根源的形成,却往往要追溯到孩子小时候。
要想让孩子保持长久持续旺盛的学习力,在他们小时候,就利用恰当的发展阶段,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热情才是关键。
图片 | paxabay
游戏可以成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很多父母总觉得游戏是“无用”的,游戏就是让孩子开心,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而已。
所以当学习和玩的时间冲突的时候,游戏时间就理应让步于学习。但事实是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娱乐,更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01
游戏让孩子学会如何关联知识与实际
布鲁纳的问题解决论曾指出: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如何与社会互动。在游戏里孩子会主动学习使用工具,建构友谊以及处理争执。游戏是孩子从行动到意义的转化。[3]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教低龄的孩子认识“路由器”这三个字。
第一种方法,把“路由器”这三个字写下来。我们指着字,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这个字怎么读。

第二种方式,拿来一个真实的路由器,告诉孩子这是路由器,并且和孩子探索路由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接着把“路由器”的字写在小卡片上,和其他的已知的词卡如“电视”、“洗衣机”等,玩一个字卡配对实物的游戏,让孩子把字卡放在家里对应的实物旁边。
那么哪种方式孩子学习得最快?答案显然是第二种。
因为第一种方式,属于生硬的知识堆建,孩子对这个字背后的意义不理解。即使他认得这个字,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如果我们是运用游戏的方式,孩子会主动思考,真正内化、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孩子就把学习到的知识连贯到生活中,达到了从行动到意义的转化。
游戏并不是一种贪图快乐的方式,相反,它可以让孩子学习更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
图片 | pexels
02
游戏让知识得到更多运用
许多孩子喜欢在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如果你的孩子也喜欢“过家家”游戏,那么恭喜你,因为过家家其实就是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代入到游戏中。
比起机械的学习,游戏中自由的场景、主动的想像,会让知识之间更容易串联和融合。
例如孩子爱玩的开火车游戏,最初可能只是按照人数搬几把椅子(数数)。后来游戏开始,孩子会慢慢地把他们已知和听说的所有事情囊括进来,就可以促发孩子设置不同的新环节。
比如我家孩子经常看“超级飞侠”,他在玩开火车时就会把南极、北极、非洲这些都写入站点之中,对这些词汇加以应用。
在这些站点里,孩子会去用到自己的经验想象情节,通过扮演游客、店家、火车司机等等角色去串联游戏,这其实又是社会情节的关联。
一个简单的火车游戏,从此就会不停地从数学到文字再到社会情节中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孩子会主动地去调取知识,组合知识。
图片 | paxabay
对孩子来说比起常规学习,游戏中学习和想象到的一切是生动,有趣的。他们将不再是学生,而是小小探索家。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是知识运用的重要场景,是他们做自我知识探究的地方。
在玩耍中
用“三多原则”建立孩子的“学习力”
虽然说游戏可以带动孩子的学习力,但并不是简单的给玩具给游戏就可以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三多原则”来引导孩子更好去运用游戏来学习。
“三多原则”代表的是:
  • 多让孩子主导;
  • 多级别难度体验;
  • 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日常。
01
多让孩子主导
让孩子多主导,需要我们给予的玩具应该是开放性的,能自由组合的。游戏的项目应该是动态可变化的。
例如过家家游戏等想象类比起智能机器人玩具,会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知识运用。
因为智能机器人需要固定的操作,而过家家游戏没有边界,孩子可以自由动态的设置环节,发挥自己的想象。
02
多级别难度体验
这一点是许多家长经常忽略的:
即使是游戏中,不同能力阶段的孩子也是需要多级别的难度体验。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充当孩子游戏中的脚手架,帮助他们更好地匹配游戏难度。举个简单的例子:
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你给他的拼图玩具是20片的拼图,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因为难度过低而放弃游戏。
但如果我们一下子给孩子330片的拼图,那么孩子又会因为太难而抱怨。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孩子的能力和行为,帮孩子匹配适合的难度。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从游戏中运用经验和能力,发展出新的知识。
03
多参与成人世界的日常
其实孩子的游戏并不一定需要玩具或者儿童化的设施,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情节和想象力,成人的日常活动也可以特别好玩和充满知识。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居家办公或学习。
如果家里有种花种菜,阳台绿植日常需要浇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浇水的任务游戏化,引导孩子将浇水想象成植物的救援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去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多少水,引导孩子去观察不同植物叶子对水的需求等。
这种简单的游戏,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游戏的天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更主动去学习和认识新的经验,让他感受到自己对家庭和环境的作用。
图片 | pexels
玛利亚·蒙特梭利曾说,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
而学习力也是如此,当孩子能自由地去探索和了解知识时,他的学习力就会被自然地调动。
所以与其费尽心机去增加孩子学习的项目,不如给予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更自主的玩耍和亲近自然。
世界的博大和魅力会让孩子自然的去学习和探索,毕竟学习力本就是人立于自然之中本能的生存力。
果仁妈插播
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果仁妈建了一些读者群,每周都会在群里分享很多带娃玩法、动画、片单资源等等大家也会互相种草性价比高的超值好物。当然,像抽奖秒杀这类福利活动也会不定期发放!
需要的爸妈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加群~(之前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
编辑丨果仁妈
参考资料 | 
[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5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
[2] 游戏与儿童发展/(美)佛罗斯特,(美)沃瑟姆,(美)赖费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
[3]wihthin two daycare settings Patrik Granhn, Fredrika Martensson,Bodil Lindblad, Paula Nilsson, and Anna Ekman, Utepa Dagis.Stad & Land no.145(Outdoor daycare. City and country), Hassleholm, Sweden: Norra Skane Offset, 1997.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