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基于自己的一段遭遇,试着剖析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疫情封城,既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也暴露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心理特质。
从小镇到厦门,从厦门到杭州,从杭州到贵州,直到40岁之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圈子里,我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资产过五千万的富豪。
五六年前,据说是我所在省份财富名列前茅的某位私人企业老总,通过我和他共处的某个熟人半熟人微信群,主动让某位朋友以名片推荐的方式,加我私人微信。
他对那个朋友说,他对某某文化非常感兴趣。从群聊中,得知我对那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希望有机会相互交流交流。
当时,我的脑袋咯噔了一下:群里人不多,不到一百个。为什么他不通过群聊,自己主动直接加我微信呢?那样操作岂不是更加方便吗?为什么要绕一个弯子,让这位朋友推荐名片呢?
好友申请通过,距今已经过去多年。我们彼此躺在对方的微信列表里,却从未主动聊过天,连相互点赞都不曾有过。
这段彼此沉默持续了五六年的关系,却第一次让我对中国富人群体的某些心理特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我敏感地觉察到,我和他彼此在微信好友列表里的长期沉默,暗含一种微妙的较劲。
作为文人的我,不肯主动开口,对有钱人示好,以此拓展自己的人脉,因为我觉得,自己和他本来就不熟,再加上看他的朋友圈,隐隐约约感觉彼此不是一类人,在经历上又毫无交集,所以,尽管他办企业很有钱,我却始终缺乏主动交流的欲望。
作为成功人士的他,也许既有与文人交流的欲望,也有向文人卖弄学识,彰显自己是一个既善于经商办厂,又对文化有所研究的儒商。中国成功人士,大都容易沾染上了“全能幻觉”。在一个领域成功之后,他们往往希望自己在其他领域也得到认可。
然而,作为成功人士的他,又不大肯放下身段,主动找我这个“酸腐文人”聊天。所以,他不愿意通过微信群,直接加我好友,而是让朋友间接推荐我的名片。
这样一来,既不让他自己显得太屈尊,又能给彼此的关系开一道口子。他守住这道口子,坐等我主动开口。也许是因为他坚信,文化终将屈从于财富。
此外,他不肯主动聊天,有可能是因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更有可能是,正因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所以,他非常担心别人不太把他当一回事。这就是成功人士脆弱症。
受新教伦理的影响,欧美人士追求成功,更多是为了荣耀上帝或内心自足。所以,他们往往不太在乎在生活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巨富可以经常一袭便装出行,几乎不崇尚高消费,甚至和流浪汉一起喝酒聊天。
然而,在过度世俗化的中国社会,人们没有天神可以荣耀,因此,成功,不但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可以说,中国富人群体的心理满足,不仅仅是基于自我评价,更多来自外在评价。因为太在乎别人的认可,他们的自尊心有时候会变得特别脆弱。他们看似高傲,实则害怕冷遇。
2020年春天,开启公共写作生涯之后,我陆陆续续又认识了一些国内外企业家富豪。
他来自上海,据说是某个大型商业公司的投资人。
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给我打一个赏。金额通常在50元-100元之间,偶尔会打个200元。
因为打赏比较多,我对他印象较之其他大多数读者更加深刻。这并非我贪财,这完全符合正常的人性。
去年年中,我开设读者专用微信。
因为那段时间加微信的人太多,我经常因不停地点击“通过”,点击到手软,以至于他什么时候加我读者微信,我竟然毫不知情,直到有一天,他给我的朋友圈点赞。
好长一段时间,他小心翼翼不主动和我开启任何正式聊天。我却通过一些细微的互动发现,也许,他和文章开头那位企业家有着某种共通的人格特点:成功人士的全能幻觉和脆弱症。
作为终日沉浸商海的成功人士,这位上海商人对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他的眼光和品位确实不错,从他关注的几个公众号,便可以间接判断。
隔三差五,他便会把他看到的文章或图文信息,通过微信私聊发给我,但是,从来都仅止于此。我回复之后,他不会再多说一句话。
在微信昵称上面,我明确写着“不闲聊”。因此,我心里经常嘀咕,他到底是出于对我在时间上的尊重,不多打扰呢,还是......如果不想多打扰,那为什么要隔三差五给我发这些信息呢?
渐渐地,我有了新的觉察。
我们转发图文给朋友看的时候,一般都暗含着表达对某种观点的认可。
他转发东西给我看,其实就是间接对我传递某种暗示:作为成功的商人,他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他是有自己的深刻见解的。
他转发之后,就不再多说一句话,有可能是出于不想打扰我,也有可能因为自尊神经特别敏感。
很快,我的猜测得到进一步证实,因为我和他爆发了一次争论。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关于李田田的文章。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提醒读者朋友,在疯狂地给李田田打赏的时候,不妨冷静地多问问自己,李田田真的对社会贡献有那么大吗?其他比她勇敢和优秀的博主,你们关注过、鼓励过吗?
然而,这位上海富豪,接问题,没有接准了。
他通过私聊,反驳我说,女性比男性性感,所以,女人比男人获得更多打赏,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阅读理解和思维逻辑有严重的问题。我明明是说打赏不要头脑发热,你却说女人打赏肯定比男人多。这根本不是我文章讨论的问题。”
简简单单一句话,果然刺激了他脆弱的自尊。
他显然急了,接下来是长篇大论地反驳我。尽管逻辑不对位,却始终发现不了。或许,他发现了,却不敢正视,因为害怕否定自己。
半个月之后,我对他的脆弱自尊心的直觉体会,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那一次,上海已经封城半个月了。微信群到处有人在转发说,某某女大富豪竟然也和自己员工一起,在某某群里抢购食物。
对于这个消息,我半信半疑。
第二天,我在某一个校友群看到一位上海同学发了一张图文,说的是上海富人小区也“沦陷”了,有钱老板都在抢购食物。
我没有多想,顺手把它转发给了这位富豪读者。其实,我的本意是想向他求证,同时,咨询一下,疫情结束,他会不会考虑移民。
没想到,我转发富人小区“沦陷”的消息,严重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他似乎有点生气,立马口气生硬地驳斥我:“你图上那个是假的富人小区吧?”
隔着屏幕,我能感觉到他有点气急败坏。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他在用力敲打键盘,因为急躁,不时敲错,回头修改。
敏感的我,再次捕捉到了这十几个字背后暗含的微妙心理。
本来,基于每个人有限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经验,他只需要回复我,他所在的富人小区没有发生了抢购食品的事情。至于上海其他地方的富人小区,是否发生这种事,他并不知晓。
倘若这样回复,那就意味着,他承认,其他富人区有可能“沦陷”,只是他所在的富人区没有发生而已。这么说,其实就相当于变相承认,在疫情面前,富人群体同样可能陷入困境,他们再是有钱,再是成功,也有无力和脆弱的时候。
其他富人有脆弱的时候,那么作为富人的他,自然也会有遭遇脆弱的时候。所以,他感觉自己必须挺身而出,维护所有富人群体“强大又有力”的形象,那也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他斩钉截铁的一句“你图上那个是假的富人小区吧?”,其实是在为整个富人群体辩护。言下之意是,真的富人小区,不可能发生抢购食品的事情。会发生食品抢购的地方,只能是冒牌的富人小区。
这件事再次验证了我之前的观点,中国成功人士追求成功的目的,不仅仅内心的自足,更是外在的认可。
由于太在乎外在的评价,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紧紧追逐国际品牌,开豪车,住豪宅,用外在的标签向别人凸显自己的成功。
正是因为太在乎外在的评价,他的自尊心才会如此脆弱。我纯粹出于无心,转发给他一个图文,竟然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应。他甚至有可能怀疑,我是在拐弯抹角地贬低嘲笑富人。
昨天晚上,我不小心,再次踩到“地雷”。
最近,上海有些地方开始硬性隔离,并且入室消杀,引发很大的争议。于是,我忍不住再次问他:“你最近还好吗?
就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候,再次刺激到这位富豪极其脆弱敏感的自尊。
在微信上,尽管他的回复,不过寥寥数语,却能让人读出一股浓烈的味道。别人一句简单的问候,却引来他强烈的自卫:致力于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富人“既强大又有力”的形象。
他说,这一个多月来,他的生活质量丝毫不受影响,工作一直在顺利开展。家里的孩子们过得都十分开心。
说实话,打死我,我都不会相信,封城将近两个月,上海竟然还有人,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工作,都丝毫不受影响。连王公子都摁耐不住了,何况其他人?
为了避免再次引爆不愉快的争论,我主动沉默了。
如果到此为止,对他的反应,似乎还可以解释为,他有可能仅仅只是爱吹牛。
然而,他接着突然发来几段话,明显脱离了聊天的语境,像是要跟我告别了。似乎我问他“近况如此”,纯粹是想看作为富人的笑话,以至于他非常生气。
他说,我这两个多月来,文章的质量是每况愈下。以前,他欣赏我,是因为我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在,这些题材已经用尽了,我的视野越来越狭窄了......
我感觉简直太突兀了。真是问者无心,听者有意。看到他昨晚的一系列言语,我真的后悔自己不应该多嘴主动问候他,也万万没想到,一个无心的问候,会引来如此强烈的反应。
我和这位富豪短暂的蜜月,看来就此结束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暗中观察和分析中国各个社会群体的精神特质。我不敢断言,“成功人士脆弱症”这个我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观察结论,具有普遍性。但是,至少可以涵盖中国富人群体中的一部分人。
不可否认,并非所有富人都这样。
在我公众号的富人读者中,不乏几个来自江浙和广东的企业家。他们偶尔会跟我坦言,自己虽然生意做得很大,财富也有了相当的积累,但是,在某些方面,总感觉自己这个群体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这次疫情,把他们的脆弱暴露得更加彻底了。
也许,正是在脆弱的时候,有些人,才更想掩饰自己的脆弱,担心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甚至忌讳别人“暗示”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