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国办发文简化毕业生求职手续

5 月 13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从 2023 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从 2023 年起,教育部门建立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作为高校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
《通知》还提到,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每人至少提供 3-5 个针对性岗位信息。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等支持举措,延期期间不计复利、不收罚息、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来源:新华网)

财政部下达义务教育相关转移支付资金 2125 亿元,用途包括落实“双减”政策等要求

据报道,财政部近日下达义务教育相关转移支付资金 2125 亿元(不含教师工资),引导和支持地方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中,安排 1391 亿元,支持地方巩固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循环教科书更新配给比率。安排 300 亿元,支持地方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提升学校办学能力等。安排 262 亿元,支持地方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每生每天 5 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此外,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支持农村学校多渠道补充优秀师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来源:中国政府网)
两部门宣布下达 300 多亿职业教育资金预算,将用于改善职校办学
据财政部官网,财政部、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下达 2022 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本次下达资金预算金额为 52.76 亿元,加上已提前下达金额 249.81 亿元,目前累计下达预算为 302.57 亿元。分地区来看,2022 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最高的三个省份依次为河南、安徽、湖南,预算金额分别为 22.29 亿元、21.30 亿元、16.29 亿元。(来源:芥末堆看教育)
教育部:监测显示非学科类培训价格总体平稳
自 2022 年 4 月起,教育部监管司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 10 个城市每月开展一次非学科类培训服务市场价格监测。监测数据显示,由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项目较多、竞争相对充分,培训并非刚需,再加之受疫情影响线下停课,校内课后服务广泛覆盖,“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非学科类培训服务价格总体保持平稳。2022 年 4 月,监测城市的基础体能、足球、乒乓球、游泳、围棋、中考体育、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编程培训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小时 116 元、86 元、86 元、142 元、80 元、136 元、240 元、242 元、74 元、98 元、149 元,与 2021 年 1 月基本持平。(来源:教育部官网)
教育部:强化校外培训投诉举报问题核查处置,推进隐形变异培训治理
今年,教育部将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和治理隐形变异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将国务院互联网 + 督查、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转来的各批次校外培训问题线索逐一转交地方核查处理。目前,两批 1688 条校外培训投诉举报问题线索已完成核查处理 1529 条,完成率达到 91%。投诉举报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机构“退费难”“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培训”“不具备资质条件”等方面。各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对于问题严重的培训机构,先后关停 6 家,限期整改 52 家,罚款 3 起,给予警告 4 起,通报问题培训机构 3 家。(来源:教育部官网)
北京推教育 App 新规,不再受理学前线上培训应用备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三部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选用未经备案的教育移动应用,统一选用的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北京市不再受理学前线上培训教育移动应用备案申请,已备案的予以撤销。(来源:央广网)
上海:优先安排有中、高考任务的学生复学
在 5 月 13 日举行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据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上海将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优先安排有高考和中考任务的高三、高二、初三年级学生复学。(来源:中国网)
今年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或超 56%,创 8 年来新高
5 月 10 日召开的 2022 年深圳市“三考”高考、中考、初二学业水平考试)协调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数据:深圳今年中考考生 11.2 万人,符合录取条件的人数约 10.8 万人。2022 深圳公办普高招生计划人数约 6.08 万人,按符合录取条件的中考人数(10.8万)来算,今年公办普高录取率,约为 56.27%,创下近 8 年来的新高。(来源:深圳新闻网,公众号“名师说”)
陕西:2024 年取消普高跨区域招生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就做好 2022 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发出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属地招生”及“公民同招”要求,辖区内县域学位不足或生源不足的,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辖区内统筹调剂。将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 50% 的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定向生指标不得跨区域分配。严格规范跨区域招生,各地 2022 年跨区域招生计划数须低于 2020 年的 50%,到 2024 年全部取消跨区域招生。严格实行“人籍一致、籍随人走”,强化普通高中新生学籍审核。(来源:中国教育报)
多地推迟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受影响的考生可先参加教师招聘
受疫情影响,近日吉林、江苏、北京等多地教育考试部门发布公告:将原定于 5 月 14 日-15 日举行的 2022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推迟,合并至 2022 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一并组织实施。考生已通过的笔试科目成绩有效期相应延长半年。其中,北京、江苏、江西、河南的公告中表示,受本次考试(面试)取消影响的考生,可先参加本省(市)的本年度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来源:澎湃新闻)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5 月 13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消息: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发布公告称,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今年 4 月,因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遭中科院反对,知网曾一度暂停中国科学院 CNKI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近年来,因连年涨价、涉嫌垄断经营等行为,知网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来源:光明日报)
福耀科技大学动工,计划明年秋季小量招生
据报道,福耀科技大学项目开工动员会 5 月 14 日在福州举行。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在致辞中介绍,学校性质为民办公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基金会办学模式,学校将会力争在 2023 年秋季开始小量招生,2024 年秋季全面正式招生。(来源:澎湃新闻)
石中英:我们该如何面对满天飞的教育概念?
最近几年到全国各地中小学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校里充斥着许多新的教育概念。比如,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叫“生命教育”,有的叫“小公民教育”,有的叫“尊重教育”,可谓多种多样;对于学校的文化,可能是受所谓的“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的启迪,有的学校致力于打造“雅文化”,有的致力于打造“家文化”,有的致力于打造“石文化”,真是百花齐放;对于学校的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幸福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梅花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蒲公英课程”,诸如此类,各有说法。
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也凝结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智慧。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允许创造一些新的概念,但是不能反过来把创造概念当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教育者要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有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不要为了追求特色和个性,就随心所欲地无视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教育者不要再痴迷于制造新的概念,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解决真正的教育问题。教育者要警惕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教育新概念,学习辨析它们当中哪些是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哪些只有概念的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或者仅仅只是换个说法而已。穿过教育概念的丛林,教育者才能真正地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来源:教师博览,石中英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多所名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专家:真正一流大学没有相同标准
最近,有媒体证实,中国人民大学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外,南京大学校方曾明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兰州大学也对外表示,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目前,全球范围内较为公认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有四种,分别为 QS 世界大学排名、THE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以及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 2003 年首次发布)。多所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事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大学的评价是多个维度的,排名只是外显的一种方式。大学排名本身又分媒体排名和学术排名两种,像 QS 这些实际上主要是媒体排名。在他看来,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说,真正的一流大学没有相同的标准,“杰出是不同的杰出,一流也是不同的一流”。过去 20 多年,一些中国的大学很在意排名,而且很在意国际排名,因此就出现如一些大学跟国外的排名机构相互勾连、进行灰色交易的现象。他认为,应该淡化排名,减少排名的功利性,减少非专业非学术因素对排名的影响。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排行榜其实是对大学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受教育者选择大学、社会机构选择合作者的一方面依据,大学可以把大学排名作为学校办学的参考,从中分析办学的进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但不能“唯排名”。这才是理性对待大学排名的方式。同时他指出,大学宣布“退出”或者“拒绝”世界大学排行,排行机构不是就不排这所大学了,因为有的排名利用的是公开数据,并不需要学校提供。关键在于,大学不要为“排名”高低而喜忧,自己该怎么办学就怎么办学,坚持自己的定位。如果大学淡化名利,也就不会在意大学排行榜,更不会成为排行榜中的大学,这也有利于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大学排行榜。(来源:中国新闻网)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出品

整理: 邓雨虹    排版: 孔庆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